在高温与病痛的短暂折磨后,林羽顽强地恢复过来。岩缝冷藏法虽然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温差带来的感冒发烧让他深刻认识到,任何改进都不能以牺牲自身健康为代价。山洞内部的平静只是表象,地下水位的上升、夏季的高温,无一不在提醒他生态平衡的脆弱。他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控这片微型生态系统,才能确保长久的生存。
在山洞深处开辟的新耕种区,虽然避开了酸雾,但光照却成了新的限制。洞口透进来的阳光有限,而且光照时间不稳定,不足以满足作物生长的全部需求。他知道,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关键,直接影响着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他回想起末世前关于植物“光周期”的知识——植物的生长和开花,往往受到光照时长的影响。他决定,通过实验来找出最适合山洞作物生长的光照时长。
他将目光投向了那些从废墟中搜集到的荧光棒。这些荧光棒在黑暗中发出微弱的光芒,虽然不如太阳光强烈,但胜在稳定可控。他小心翼翼地将一些荧光棒固定在木棍上,准备用它们来模拟不同的光照条件。
林羽首先选择了三组长势相近的灰叶草幼苗,将它们分别放置在三个独立的、大小相同的种植箱中。然后,他开始他的“光周期实验”。
第一组,他用荧光棒提供每天10小时的光照。他严格控制荧光棒的点亮和熄灭时间,确保每一天都能提供精确的光照时长。他将这个组标记为“短光照组”。
第二组,他将光照时长调整为12小时。这是末世前一些常见作物的标准光周期。他小心翼翼地计算着时间,确保每一天都能提供稳定的光照。他将这个组标记为“标准光照组”。
第三组,他尝试了更长的光照时长,每天14小时。他认为,在光照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延长光照时间或许能弥补强度上的不足。他将这个组标记为“长光照组”。
他每天都会仔细观察这三组灰叶草的生长情况,记录它们的叶片数量、颜色、株高,以及根系的发育状况。他甚至会小心翼翼地挖出几株幼苗,观察它们的根系,然后迅速将其重新栽种。
经过数周的精心照料和观察,实验结果逐渐显现出来。
“短光照组”的灰叶草长势相对较慢,叶片颜色偏淡,根系也比较稀疏,似乎缺乏活力。
“长光照组”的灰叶草虽然叶片茂盛,但茎秆显得有些徒长,根系也并未如他预期的那般发达,反而显得有些纤细。
而“标准光照组”的灰叶草,却表现出惊人的活力。它们的叶片翠绿而肥厚,茎秆粗壮,最令人惊喜的是,当林羽挖出它们时,发现它们的根系异常发达,密密麻麻地缠绕着泥土,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发达的根系意味着植物能够更有效地吸收水分和养分,从而为地上部分的生长提供坚实的基础。
这个结果让林羽心中大喜!他终于发现了灰叶草最佳的光周期——12小时!这意味着,在山洞内部,他可以通过精确控制人工光源,来最大化作物的生长效率。这无疑是他“日常耕耘”中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林羽也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由于荧光棒的光源是固定的,如果不对其进行调整,作物往往会出现“向光性”——茎秆和叶片会不自觉地向着光源方向倾斜,导致植株生长不均匀,甚至影响通风和整体光合作用。
他观察到,靠近荧光棒一侧的叶片生长得更加旺盛,而远离光源的一侧则显得相对弱小。为了矫正这种不平衡的生长,林羽想到了一个简单的办法:定时翻转荧光棒。
他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将荧光棒进行180度翻转,确保光照能够均匀地照射到作物的所有侧面。这虽然增加了他日常维护的工作量,但却有效解决了植物的“向光性”问题,使得每一株灰叶草都能均匀地吸收光照,长势更加均衡。
他将这次“光周期实验”的整个过程,包括“用荧光棒模拟不同光照时长(10小时\/12小时\/14小时),发现12小时组作物根系更发达”,以及“技术:定时翻转荧光棒避免单侧生长(植物向光性矫正)”的细节,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败者之碑”上。这面墙,已经成为他在这片废土上,每一次直面生存细节,并最终找到最优解的最好见证。
这次对光周期和植物向光性的研究,标志着林羽的“日常耕耘”进入了更精细化的农业管理阶段。他不再仅仅满足于作物能够存活,而是开始追求更高的产量和更健康的生长状态。他通过科学实验,掌握了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进一步提升了山洞内部的生产力。
然而,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他知道,荧光棒的光源强度毕竟有限,而且其寿命也并非无限。他开始思考,是否能找到一种更强大、更持久的光源来替代荧光棒?比如,能否利用一些具有生物发光特性的变异微生物或植物,来提供更稳定的光源?或者,能否设计一种能够将外界有限阳光引入洞穴深处的导光系统?
此外,林羽也开始关注除了光照之外的其他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他知道,温度、湿度、空气成分都会影响植物生长。他需要一套更全面的环境控制方案,以确保作物的最佳生长状态。他甚至想到了,如果能利用山洞的天然结构,或者构建一些简易的通风系统,来调节洞内的温度和湿度,那将是更高级别的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