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笛生率领着队伍,在紧张与疲惫中坚守着,直到后续部队终于如救星般匆匆赶来,他才下达撤离的命令。
在机会车上,伍笛生突然想起一个严重的问题,于是调来了所有的布雷车和工兵,让他们把所有库存的地雷全部铺设到实控区的边界线上。
边境上,枪炮声持续了足足半个多小时,那震耳欲聋的声响在空旷的边境回荡,可对面的天竺军队却如死一般寂静,没有丝毫反应。
无人机前去一看,天竺国岗哨内,空无一人,而且逐步得到情报,是整条实控线岗哨,天竺驻军都撤走了,等于不设防了。
这诡异的平静,让伍笛生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不安,难道他们的军队也都变成了如眼前这些恐怖丧尸般的存在?
怀着满心的疑虑与担忧,伍笛生迅速派出两架长航式无人机,对藏南区域被天竺占领的区域展开细致侦查。
无人机如敏锐的鹰眼,在那片区域的上空盘旋,将下方的景象清晰地传回。
伍笛生看着传回的画面,心中一沉,只见整个地区,在外面行走的人都如同丧尸般,身形摇晃,动作僵硬迟缓,仿佛被抽走了灵魂。
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大量的牛群也如他们之前遭遇的疯牛一样,体型变得巨大无比,在街道上漫无目的地荡来荡去。
奇怪的是,这些牛群并不攻击那些丧尸,仿佛它们与丧尸之间达成了某种诡异的默契。
伍笛生深知,情况已经万分危急。在短短不到24小时内,对面区域的人竟然都变成了丧尸,如果那如潮水般的尸群向我方涌来,后果将不堪设想,以目前的防御力量,根本无法阻挡。
他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紧急和上级汇报了这一严峻情况,并安排无人机将疯牛的一部分身体组织,包括皮肤、牛角和牛头,迅速送往作战指挥中心,希望能从中找到应对这场危机的线索。
作战指挥中心接到汇报后,高度重视,立刻派专机将送来的牛角、牛头等组织火速送往蜀都进行深入研究。
与此同时,指挥中心紧急调派驻守的大量运输机,向着前线源源不断地运输弹药。
当得知伍笛生汇报目前口径的步枪很难穿透丧尸牛的外皮时,又迅速从库房里调来了已经退役的81式7.62毫米口径步枪,以及库存的大量子弹。
一时间,湛蓝的天空中,数百架无人双尾蝎运输机忙碌地穿梭着。
它们如同勤劳的工蚁,每架都承载着2.5吨的弹药,在空中形成了一条繁忙而有序的补给线。
阳光洒在运输机的金属外壳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是在这危机时刻给予前线的希望之光。
伍笛生看着这些运输机,心中既有对支援到来的欣慰,又有着对即将到来的更大危机的担忧。
他深知,这场战斗远未结束,而每一次新的挑战,都可能将他们推向绝境。
很快,伍笛生收到了运来的物资。他迫不及待地拆开一个松木箱子,一股熟悉的枪油味道扑面而来,仿佛将他带回了那些与枪相伴的热血岁月。
他轻轻取出一把漂亮的木把81式自动步枪,这把枪在他手中,仿佛有着生命一般。他细细摩挲着枪身,感受着那细腻的木质纹理和冰冷的金属质感,眼中满是感慨。
伍笛生对81式自动步枪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知道这把枪背后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已确定发展5.8毫米口径小口径步枪,但当时相关枪械还未到位,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战士们急需新枪来提升战斗力。
于是,81式自动步枪应运而生,它肩负着在新口径步枪列装前,快速取代56式步枪,同时消耗库存7.62毫米子弹的重任。后来,95式自动步枪列装,逐渐取代了81式。
然而,在所有老兵心中,81式步枪那可靠的性能、良好的精度以及简便的操作,使其成为了无可替代的完美武器。
伍笛生来到存放疯牛尸体的靶场,他的眼神坚定而专注,熟练地装上弹药,站在距离100米的地方,瞄准疯牛的尸体开始射击。
“砰砰砰”,枪声响起,他发现7.62毫米口径的子弹破坏力确实比5.8毫米子弹强上不少,但用来射击牛头时,还是很难穿透那层坚硬的外皮。
看着这情况,伍笛生眉头紧皱,心中思索着应对之策。他知道,时间紧迫,必须尽快找到有效的办法,否则一旦尸潮来袭,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他迅速把相关视频和自己的见解发给了丁一一,期待这位足智多谋的伙伴能给出解决方案。
丁一一迅速地回复:“可以试着把子弹前面磨得尖一点,我马上给你安排生产一批穿甲弹。”
丁一一是个超级行动派,言出必行。看到回复,伍笛生心中燃起一丝希望,他知道,丁一一的办法或许能解决眼前的难题。
第二天傍晚的时候,一架超航时、超航程的轻型运输机,如同一只矫健的飞鸟,从陕西一路飞到了藏南。
这种无人机虽然仅能携带0.8吨物资,好在它的航程非常长,航速也快过双尾蝎无人机一倍以上。
伍笛生兴奋地打开这些物资,映入眼帘的首先是1台精巧的设备,设备上面有一个自动链条,可以把7.6毫米的子弹卡进去,一次大约可以卡100发。
伍笛生已经收到了丁一一的介绍,他迅速地接上电源,小心翼翼地装进了三十颗子弹。
只见那个链条缓缓转动起来,将子弹一颗颗塞进小孔,伴随着“滋滋”的声音,弹头被如削铅笔一般,削去了一部分,弹头变得尖锐起来。
伍笛生看着这神奇的一幕,心中既惊叹于丁一一的智慧,又对新子弹的效果充满期待。
伍笛生着急地把这一梭子子弹压入弹夹,然后“砰砰砰砰砰”,几个精准的点射朝着牛头射去。
他仔细观察牛头,发现即便是经过改造的子弹,也需要精准射击,多次击中同一区域才能破甲。这让他意识到,问题依然严峻,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接着,他又试了新做的穿甲弹,“砰”的一声,巨大的后坐力让伍笛生明显感觉到肩膀的压力似乎增大了一倍。
他作为超级狙击手,当然完全可以控制这个力度,但他心中明白,普通的士兵很难承受这样的后坐力。
新做的子弹采用了新的底火,让出膛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虽然这样会损害枪管的寿命,但对于当前急需的高杀伤力来说,也是必要的牺牲了。
他看着新子弹的效果,果然能够击穿那些疯牛的头骨了,这让他心中一喜。
可还没等他松口气,通讯器突然响了,是那只从月球上带下来的通讯器,丁一一的三维头像蹦了出来。
丁依依双手放在一张桌子上,托着下巴,笑着看着伍笛生说:“试过了吗?肩膀生疼生疼的吧?我的礼物你没有仔细看吧,下面还有一个惊喜呢。”
伍笛生笑了笑,说道:“这样的力度对我一个职业狙击手来说一般般了,但是对于普通士兵来说恐怕有点吃不消。”
丁一一哈哈大笑说:“我也试了,确实吃不消,所以我把枪托改造了一下。”
伍笛生听后,慌忙在箱子里翻找,果然发现箱子底下有两个用三维打印机打印的枪托。
这个枪托结构非常精巧,由于是三维打印机打印的,并没有在外层覆膜,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的结构。
伍笛生拿起枪托,仔细端详,发现其内部的设计充满了巧思,每一处线条和结构都似乎经过了无数次的优化。
他轻轻抚摸着枪托,感受着那细腻的打印纹理,心中对丁一一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伍笛生换上枪托,再次试了一枪,“砰”的一声,他感觉枪托回弹了一下,有效地吸收了强大的后坐力。
那一瞬间,他仿佛感受到了枪托与自己身体之间的完美契合,一种前所未有的舒适感涌上心头。
伍笛生不禁感叹道:“丁一一,我真的很崇拜你,你的脑袋到底是怎么长的,好多问题竟然不到24个小时就给我解决了……”
此时,在绵阳的军工厂里,灯火通明,机器轰鸣。一座八十年代的工厂车间,被重新启动。
为了满足前线的迫切需求,已经开始三班倒,争分夺秒地加工前线需要的子弹和枪托,同时还不忘用新型金属,精心加工7.62毫米的枪管。
每一个工人都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他们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用自己的双手为前线的战士们铸造着希望的武器,为保卫祖国的边境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车间里,工人们全神贯注地操作着机器,火花四溅。一位老工人正仔细地打磨着枪管,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仿佛在对待一件无比珍贵的艺术品。
他深知,这每一根枪管,都将成为战士们在前线杀敌的利器,容不得半点马虎。而旁边的年轻工人,则在熟练地操作着三维打印机,打印着枪托。
他的手指在操作台上快速地舞动着,眼神紧紧盯着打印机的屏幕,生怕出现一丝差错。
负责生产子弹的车间里,机器有节奏地运转着,一颗颗子弹在流水线上诞生。
工人们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各项工序,从装填火药到压合弹头,每一个步骤都严谨细致。他们知道,这些子弹将带着他们的期望和祝福,飞向战场,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而在质量检测区域,工作人员更是一丝不苟地对每一件产品进行严格检测。
他们用精密的仪器测量着子弹的尺寸、枪托的强度和枪管的内径,任何一个微小的瑕疵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因为他们明白,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能在战场上危及战士们的生命。
与此同时,军工厂的管理人员也在忙碌地协调着各项工作。他们不停地穿梭在各个车间之间,确保原材料的供应顺畅,生产进度有条不紊。
他们深知,这场与时间的赛跑,容不得丝毫懈怠,必须争分夺秒地为前线提供最优质、最可靠的武器装备。
而伍笛生和他的战友们,也将带着这些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武器,勇敢地面对即将到来的未知挑战,守护着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他们心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挡他们保卫祖国、扞卫和平的决心。
本书故事发生在平行宇宙,和现实无关。作者知道191步枪很棒,5.8毫米子弹穿透力超强,但是作者就是喜欢81式步枪,就是想局部战场复活81式步枪,我的书,我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