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城外的战壕里,何书桓的钢笔在笔记本上飞速划过,记录着眼前这场惨烈的战斗。他的军绿色风衣上沾满了泥土和硝烟的痕迹,眼镜片上也蒙着一层薄薄的灰。不远处,杜飞正匍匐在一处掩体后,手中的相机不断发出\"咔嚓\"声,捕捉着战场上最震撼人心的瞬间。
\"书桓!快看那边!\"杜飞突然压低声音喊道,手指向东南方向。何书桓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一队士兵正冒着枪林弹雨向前冲锋。杜飞立即调整相机焦距,将这一幕定格在胶片上——年轻士兵们坚毅的面容、飘扬的旗帜、炸开的炮弹,都成为了永恒的历史见证。
何书桓的笔记本上已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上午十时十五分,日军发动第三波进攻...我军将士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王连长身中三弹仍坚持指挥...\"他的字迹时而工整,时而潦草,记录着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有时一颗炮弹在不远处爆炸,震得他手中的钢笔都拿不稳,墨水溅在纸上,像极了战场上绽放的血花。
夜幕降临时,两人躲在一处临时搭建的防空洞里整理当天的素材。杜飞小心翼翼地冲洗着胶片,借着微弱的灯光检查每一张照片。\"这张一定要发回报社,\"他指着一张特写照片说,\"你看这个战士的眼神,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骨气!\"
何书桓则伏在弹药箱上赶稿,油灯的光亮映照着他疲惫却坚定的面容。\"我们要让全世界知道,\"他边写边说,\"徐州不是孤城,这里有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在战斗!\"
突然,一阵急促的哨声响起——日军发动夜袭。两人迅速收起器材,杜飞把相机和胶卷装进特制的防水袋里,何书桓则将笔记本贴身收好。他们跟着部队转移时,何书桓还不忘回头望了一眼燃烧中的徐州城墙,在心中默默补充着报道的细节:\"这座千年古城,正在用它的每一块砖石诉说着不屈的故事...\"
在前线的一个月里,他们经历了五次生死危机。最危险的一次,杜飞为了抢救掉落的胶卷,差点被流弹击中;何书桓则在一次突围中丢失了所有行李,唯独把笔记本紧紧护在怀里。这些用生命换来的影像和文字,通过秘密渠道传回上海,在《申报》上发表后,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每当夜深人静时,两人常会讨论:\"我们记录的不仅是战争,更是一个民族觉醒的过程。\"杜飞抚摸着他的相机说。何书桓则会翻开笔记本,指着某段文字说:\"看这个炊事班长老李,他说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才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在徐州沦陷前的最后时刻,他们坚持到最后一刻才撤离。离开时,杜飞的相机里装着最后36张珍贵照片,何书桓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守城将士们的最后誓言。这些资料后来都成为了研究徐州会战的重要历史文献,见证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