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着!\"这熟悉的开场令朱瑜头疼不已。
又要长篇大论了?逃跑或许会惹恼父亲。
念及老人方才的情绪起伏,朱瑜终是乖乖垂首听训。
朱元璋满意地看着眼前的朱瑜,难得见他如此恭敬。
\"听着,\"朱元璋正色道,\"为君者不可过于心软。
方才你对空印案的反应很是不妥。
那些大臣个个精似鬼,稍有不慎就会被他们钻了空子。
\"
朱瑜有些茫然,这些朝堂之事与己何干?
\"切记,\"朱元璋继续叮嘱,\"任何时候都不要让人看透你的想法。
\"
见朱瑜只是机械地点头,朱元璋突然一巴掌拍在他头上,怒道:\"你这混账!多少藩王求着听老子教诲,你还敢敷衍?\"
朱瑜揉着脑袋,忙装出一副虚心求教的模样。
\"啪!\"又是一巴掌。
\"刚学的就忘?你这表情太假了!\"朱元璋冷哼。
朱瑜彻底无语。
另一厢,燕王府车马盈门。
刚下朝的朱棣难掩喜色,立即派人去约朱瑜到醉仙楼一聚。
在这京城之中,唯有这位好友能与他分享这份喜悦。
朱棣抬头,发现朱瑜捂着脑袋走进来,一副愁眉不展的模样。
从未见过朱瑜如此神态的朱棣颇感意外,笑着打趣道:\"朱兄怎么这副模样?有什么烦心事尽管说,也好让本王乐呵乐呵。
\"
\"别提了,别提了。
\"
朱瑜随意挥挥手,连礼数都顾不上行,径直坐下。
他给自己倒了杯酒,仰头饮尽,这才开口道:\"家父实在......我简直要**疯了!\"
\"天天在我耳边说教......\"
\"说教?怎么个逼法?\"朱棣闻言顿时来了兴致,尤其是听到涉及朱瑜家中那位神秘老人时,好奇心更盛。
\"来来来,详细说说。
\"
朱棣主动为朱瑜续杯。
朱瑜苦笑着又干了一杯,便将今日父亲训诲之事娓娓道来。
说到最后,他满脸无奈:\"王爷您评评理,这些话跟我说有何用?\"
\"看这情形,家父是铁了心要我继承衣钵了。
\"
朱棣执壶的手忽然一顿。
他死死盯着朱瑜......
你这叫烦恼?
他老人家如此用心良苦!
这些金玉良言,听得本王都热血沸腾。
恨不得现在就去拜会令尊,当面请教!
你竟然不知珍惜?
居然还......面露难色???
.........
这些都是至理名言啊!
这些可都是令尊毕生智慧的结晶。
本王听完恨不能即刻登门求教......
你居然嫌烦?
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般的父亲,你竟......你竟还不知足?
等等......说了这许多。
你究竟是在诉苦......
还是特意来向本王炫耀令尊的?
朱瑜抱怨道:“每次我去街上买菜,父亲总会突然出现,让我向卖菜的请教,说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
他苦笑着继续说:“我现在在家里踩死一只蚂蚁,他都要说万物皆有存在的道理,告诫我要学会思考。”
见朱棣没倒酒,朱瑜催促道:“你怎么不给我倒了?”说完自己倒了一杯,摇头叹气:“父亲最近总是一堆大道理,真是烦闷。”
朱棣听得嘴角抽搐。
本想看朱瑜郁闷,结果这小子竟是炫耀自己的父亲?可看他神情又不像作假。
他低声念叨:“你父亲和蔼可亲,满腹经纶,说的话总能发人深省。”
脑海里闪过自家威严严厉的皇帝父亲,朱棣忍不住叹道:“真是羡慕啊!”想不出别的词,他郁闷地灌了几口酒,最后直接抱起酒壶猛喝。
朱瑜惊讶地抬头。
怎么回事?自己抱怨父亲,怎么反倒让朱棣郁闷了?看他这样子,似乎比自己还难受。
细想之下,朱瑜明白了。
别人眼中的香饽饽,却是自己天天吐槽的对象。
他摇头感叹:“这就是父亲的差别,没得选啊。”
朱棣听完这番话,面色微沉。
见他拎起酒壶就要往嘴里灌,朱瑜赶忙劝道:\"我父亲再出色,终究比不上您父亲,那可是大明的天子。
\"
\"倒也在理......\"
朱棣神色稍霁,轻叹道:\"论起家世,这确是本王唯一可自矜之处。
\"
他整了整衣袖,忽然笑道:\"今日唤你来是为告知,燕王府门前又热闹起来了。
\"
说到此处,他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可知为何?\"
朱瑜会意道:\"听家父提及,陛下早朝时令您议政,又询问您对大案的见解。
\"
\"原想给你个惊喜,\"朱棣朗声笑道,\"倒忘了你府上有位消息灵通的老先生。
\"
他晃着酒盏冷笑道:\"朝中那些墙头草,先前因谣言忙不迭与本王撇清干系,今见圣上垂询,转眼又巴巴递来拜帖。
\"
见朱棣仍沉浸在继承大统的幻想中,朱瑜索性直言:\"家父说,陛下退朝后评了您六个字——'类朕,不可为'。
\"
朱棣执盏的手骤然顿住:\"此言何解?\"
\"想必是断言您不堪为君。
\"朱瑜斩钉截铁道。
朱棣怔了半晌,苦笑道:\"你这哪是解惑,分明是惊吓。
\"
心下却暗自推敲:既言相似,为何否决?总觉得这解释太过武断。
......
次日奉天殿。
朱元璋龙袍一挥,\"杀\"字掷地有声。
锦衣卫闻令而动,空印案血雨骤起。
户部官员瘫软在地,虽心怀侥幸,但空印案的审判终究降临。
朝堂上,百官惊惧,在**威压下冷汗涔涔,战栗不已,唯恐祸及自身。
朱棣抬头望去,目光追随朱元璋远去的背影,眼中泛起隐隐期待……
“老头子采纳了本王的谏言……竟真要大开杀戒!”
“这足以证明,本王在他心中分量不轻。”
“朱瑜那小子断言老头子不会选我?呵,这次他可猜错了。”
……
散朝后,杀伐决断的洪武皇帝摇身一变,成了田间悠然的农夫。
朱瑜挥锄除草,忍不住问道:“老爷子,皇上既已选定‘密养子’继位,为何还要吊着燕王朱棣的胃口?”
朱元璋拎着葫芦瓢浇水,漫不经心道:“道理简单——鸡蛋不能搁一个篮子里。”
他直起腰,捶了捶背:“自太子早逝,皇上便忧心后继之人再出差错,索性让朱老四入京参政,权当备用。”
“不过,真正的储君仍是那位密养子……”
朱瑜咂咂嘴,豁然开朗——原来燕王只是个充数的。
他仍不放心,扭头追问:“可皇上这般行事,岂非给密养子树敌?若日后密养子登基,燕王怎会服气?”
朱元璋闻言,笑吟吟盯着朱瑜:“无妨。”
“密养子手段非凡,朱棣绝非其对手。”
心中暗忖:“你二人日日厮混,真当我不知?你小子凭空捏造个衙门,哄着朱棣从北平掏钱掏兵器——这些把戏,还想瞒过咱?”
“洪武皇帝……当真自信过头。”
朱瑜哑然。
朱棣在朱瑜眼中是个人物,除了自己偶尔能糊弄一下,旁人谁能骗得过他?那个所谓的养子吗?根本不可能。
即便养子登基,蓝玉和常升的武将势力仍在,朱瑜此时却忧心他过于强势,一出手便能将朱棣打压下去。
朱瑜瞥了眼父亲,愈发觉得这个念头不无道理。
能被父亲称赞“厉害”的人,绝非等闲之辈。
相比之下,朱棣的势力就显得薄弱许多。
照此情形,自己得设法替他增加筹码才行。
至少,得让他先放弃洪武帝传位的幻想……自己所谋之事,必须完全利于自身。
……
两人忙了一阵,徐妙依端来两碗热气蒸腾的面。
父子二人蹲在地上,边吃边聊。
朱瑜忽然想起空印案一事,便随口问道:“对了,老爷子,空印案之后,您可想过什么法子能让官员省些工夫?”
“没想过。”朱元璋嚼着蒜,猛扒了两口面,摇头道,“皇上觉得那些官员本就是为大明效力,多跑几趟也无妨。
再说了,若他们认真核查不出错,也不必来回折腾。”
“说到底,还是他们不上心。”
朱瑜苦笑道:“人非圣贤,大明州府众多,户部事务繁杂,再谨慎也难免出错。”看来洪武皇帝是想把臣子往死里使唤。
“怎么,你有主意?”
“倒是有个想法。”朱瑜思索片刻,脑中浮现前世的物流体系,提议道,“不如朝廷重整驿站……”
“驿站?不早就有了?”
“不一样。”朱瑜解释道,“我是说另建一套驿站体系,专用于快马传递各地册籍,省去官员奔波之苦。”
“呵!”朱元璋冷笑,“为了让他们少跑腿,专设驿站送公文?想得倒美。”
“您先听我说完……”
朱瑜整理思绪继续道:\"开设官办驿站不仅方便官员,更能惠及百姓。
\"
\"如今民间传递书信物品,全靠熟人捎带或商队代送。
\"
\"比方陕西家中噩耗传到金陵官员处,待书信辗转半月送达,亡者早已入土为安。
\"
朱元璋微微颔首,这情形在大明确实常见。
\"你说仔细些。
\"
朱瑜三两口扒完面条,抹嘴道:\"驿站可开放民用,收三五文钱替百姓传递书信包裹。
\"
\"还能开辟商路,由官府运输,商人出资托运货物。
\"
\"遇到灾荒,朝廷诏令一下,救灾物资便能沿驿路疾驰而至。
\"
\"战时更可停办民用,专供军需粮械运输。
\"
朱元璋听得入神,连筷头上的面条都忘了送入口中。
越想越觉此事大有可为,于国于民皆有利处。
寻常三五文看似零碎,若推广全国......
但他随即皱眉:\"不妥。
\"
\"天下物件都涌到金陵再分拣,岂不耗时更久?\"
\"且无凭无据,难免丢三落四混杂不清。
\"
\"这有何难。
\"朱瑜从容笑道。
这里为您整理修改后的内容:
朱瑜起身指向墙角的蜘蛛网说道:\"第一个方案,朝廷可设立专用机构,在各省州府设枢纽站,各县设分站。
收发信件货物时,县级站点集中整理后送至省级中心,经分类后再通过驿路网络送往各地。
\"
\"就像蛛网的结构......\"他补充道。
朱元璋若有所思地点头:\"接着说第二个方案?\"
朱瑜想起前世的邮票制度:\"第二个方案更简单。
除了收取邮寄费用,朝廷可统一发售邮票作为寄送凭证。
\"
见朱元璋疑惑,他解释道:\"邮票就是印有各类图案的小型凭证。
可按照飞禽走兽等不同图案,分作商用、民用、官用等类别。
寄件人需购买相应类别的邮票,按寄送物品重量获取对应面值。
\"
朱元璋眼中闪过惊喜:\"妙计!\"
\"具体实施还需洪武爷斟酌。
\"朱瑜谦逊地说。
朱元璋闻言立即放下碗筷,匆匆赶回宫中研究。
回宫后,朱元璋命人铺开大明疆域图,用笔墨勾勒着各州府位置,喃喃自语:\"枢纽相连...线路贯通...\"开始潜心规划邮政网络。
朱瑜的建议越想越越令人称妙。
此事若成,无论对百姓、商贾还是朝廷官员都有益处。
思索清楚后,他兴奋地一拍桌案:“可行!”忍不住赞叹,“这小子怎想出这般妙计?”随即提笔埋头详写细则。
转眼一夜流逝。
朱元璋起身舒展筋骨,看着自己通宵写就的章程,满意地点了点头。
他一向事必躬亲,这些年不仅亲自制定大明律例,还为万民设立诸多规矩。
这次驿站改制由儿子提出方向,他只需完善细节,反倒省力不少。
“甚好!接下来便可交由朝臣着手办理。”
东方渐白,他踏入奉天殿。
百官行礼后,他目光炯炯道:“今日朕要办一件关乎天下的大事!”众人见他神情肃然,纷纷抬头。
“即日起,设立驿站运转司,直属朕管辖。
设司丞一名、副使四人,各地分司另行拟定。
六部尚书即刻商议章程,半月内须见成效。”他一挥手,将折子丢了下去。
六部尚书面面相觑:“驿站运转司?这是何意?”既然不明白,只得先看折子内容。
众人围拢细读,越看越是心惊——此策惠及百姓、商贾、朝廷,甚至官员自身!
皇帝心情大变?
竟会替臣子着想了?
太好了!
众臣齐声叩拜:\"陛下英明!\"
\"哈哈哈...\"
\"朕英明?\"
朱元璋立于御座前大笑道:\"这法子是吾儿所献,吾儿才智过人!哈哈哈...此法甚妙,叫你们这些当官的也得了好处。
\"
\"皇子?\"
群臣愕然。
哪位皇子?!
众人心头闪过第一个名字——燕王朱棣。
\"皇子?\"
唯独吏部尚书詹同目光微闪,这位皇子的身份,他心知肚明。
退朝后,除六部重臣被留下详议细则,其余官员都激动地赶往燕王府。
......
燕王府内。
宿醉晚起,误了早朝。
朱棣转念一想,反正父皇从不强求他上朝。
便搂着侍妾继续酣睡。
日上三竿才醒,刚在侍妾伺候下更衣出门。
管事匆忙跑来:\"殿下总算醒了,快去看看门口吧。
\"
\"何事?\"
朱棣茫然随管事来到府门,只见一众官员候立。
见他出来,纷纷拱手:\"恭贺殿下。
\"
\"贺喜?\"
清晨听得贺喜二字,倒也舒心。
几位熟识官员低声道:\"今早圣上在朝堂上当众夸赞您了。
\"
\"夸我?\"
朱棣一头雾水,自己明明什么都没做。
连忙将几位熟人请进府,其余人客套几句便打发走了。
主厅落座后......
得知众人所言那利国利民的驿道之策竟算在自己头上时,朱棣顿时瞠目结舌。
这这这......
自己何曾向父皇进献过此等建议?
那究竟是谁提出的?
朱棣沉思片刻,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身影——父亲在外秘密抚养的那个儿子。
\"是他?\"
\"绝对是他!\"
\"父亲称赞的人是他......\"
此时周围的官员不断向他祝贺:
\"恭喜殿下。
\"
\"殿下即将继位!\"
\"殿下得到皇上赏识,苦尽甘来了!\"
这些贺喜声让朱棣听得尤为刺耳。
府邸内。
面色阴沉的朱棣见到朱瑜便说道:\"父亲那个秘密儿子现身了!\"
朱瑜知道朱棣一直在寻找这个所谓的\"秘密儿子\",便问:\"你们交手了?\"
想起今日之事,朱棣摇头:\"不算交手。
\"随即将白天的事告诉了朱瑜。
听罢,朱瑜满脸震惊。
这不是自己的建议吗?怎么变成洪武帝为秘密儿子出的主意?自己的功劳被洪武帝据为己有,实在可气!
不能就这么算了!必须回去向老爷子讨个说法,至少要些补偿才行!
这时朱棣又道:\"你说得对,我不能指望父亲了。
他明显偏爱那个秘密儿子,我不过是用来衬托的棋子。
\"
\"没错!\"朱瑜抓住时机添油加醋:\"我家老爷子提过,让你参与朝议,一是观察百官反应,二是让你当那个秘密儿子的陪衬!\"
商人手指着整装待发的马车轮轴解释道:\"车队长途跋涉容易损毁轮毂,我特意多备了两只车轮应急。
\"
朱棣猛然攥紧酒盏:\"你竟将本王比作那垫车底的备用轮毂?!\"
\"殿下息怒。
\"商人凑近低语,\"在下只是提醒……该谋划大业了。
\"
朱棣拂袖而起,却突然压低嗓音:\"燕王府地窖已暗藏千副甲胄。
\"见对方愕然,又执笔列出一串名单:\"回京后按此联络。
\"临行前用力按住商人肩膀:\"他日本王若得天下,许你首辅之位。
\"
待马蹄声远去,商人凝视着名单冷笑:\"当年宁王助你得了朵颜三卫,最后落得什么下场?\"指尖掠过纸上密密麻麻的六部官员名字,后背忽渗出冷汗——这头蛰伏的猛虎,竟已暗中织就如此庞大的罗网。
朱瑜心头一颤,身后忽然传来父亲低沉的声音:\"这名单是燕王给你的?\"
他慌忙将名单攥进手心,却见朱元璋不以为然地笑道:\"锦衣卫早有名册,朕也清楚得很。
\"
\"都是燕王府的人吧?\"
\"记着,等你继承大统之日,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些人全杀了。
\"
\"这是稳固权位的上策。
\"
朱元璋暗自思忖:
\"这些人是特地留给你的磨刀石。
\"
\"原打算日后再告诉你。
\"
\"倒没料到你已能接触到燕王核心机密?\"
\"很好,继续这般下去。
\"
\"老四岂是你对手?\"
\"如此朕便放心了。
朱瑜瞳孔骤缩。
燕王党羽竟尽在洪武皇帝掌握?
正要藏匿名单的手僵在半空。
朱元璋看他怔忡,抚须笑道:\"莫慌,有为父在,牵连不到你。
\"
天子此刻心情颇佳。
驿线改制方略已推行六部,不日便见成效。
那些名单上的人,本就是留给新君的立威工具。
\"父亲此话何意?\"
朱瑜抿了抿嘴,绝口不提怂恿燕王之事。
\"儿臣与燕王不过生意往来。
朱元璋笑而不语,转而道:\"驿线之策已准,你想要什么封赏?\"
听到这句,朱瑜一下子来了劲,赶紧收起名单,撇嘴道:“洪武帝这事干得可不厚道,怎么功劳都记在他那个偷偷养的儿子头上了?咱们爷俩白忙活一场。”
朱元璋神色一僵,干咳道:“什么功劳不功劳的,替皇上办事,为百姓谋福就是了。”
“您老忠心为国当然没问题,”朱瑜斜眼看他,脑袋往他肩上靠,“可您听没听见?”
“听见什么?”朱元璋疑惑。
朱瑜指着自己脑袋:“仔细听听,我这儿噼里啪啦冒白发的声儿……都快吵死了。”
“嘿,现学现卖是吧?”朱元璋笑出声,拍拍他,“行了,皇上觉得亏待你,许你提两个要求——过分点儿也行。
你先说说,我好进宫请旨。”
“多过分都行?”朱瑜眼珠一转,差点想说让洪武帝把龙椅借他坐两天,又怕吓着老头子。
正琢磨着,朱元璋催促:“还没主意?要不带你去皇上的宝库开开眼?”
“真能去?”朱瑜眼睛一亮,见他不像玩笑,立刻点头:“那必须去!”
“成,晚上偷偷带你进去。”朱元璋起身活动筋骨,“宫里我熟,宝库也归我管。”
朱瑜乐得直搓手。
夜幕降临,街上只剩巡逻的甲士。
朱元璋领着朱瑜畅通无阻,宫门红墙映入眼帘时,朱瑜心跳加速。
朱元璋望着他暗想:“小子,带你回真正的家。”嘴上却淡淡道:“到了,别慌。”
朱瑜说完,径直朝宫内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