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出征,从大名府至开德府,未曾遭遇激烈战斗,却成果丰硕,谁愿再冒险?
濮州知州张觷闻讯大惊,虽非庸才,但面对梁山势如破竹的攻势,深感力不能敌。
濮州不过小州,与大名府、相州等地相比,实力悬殊。
情急之下,张觷想起一位好友,此人贤明通达,便派人请来。
不料,来者正是杨时。
张觷喜形于色,亲自迎接。
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剑南郡将乐县人。
熙宁年间中进士,师从程颢、程颐。
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 ** ,又与罗从彦、李侗合称‘南剑三先生’。
程颢、程颐乃周敦颐之后,程朱理学开创者,杨时承前启后,功不可没。
杨时是一位才能出众的官员,任职期间深受百姓爱戴。
他曾任萧山知县,主持修建湘湖,兴修水利,为当地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由于多次向朝廷陈情请求减免农民赋税,并公开批评蔡京的苛政,杨时得罪了权臣,最终被罢免官职,赋闲在家。
接替他的官员是时文彬。
在一次会面中,张觷向杨时请教应对梁山强盗侵扰的策略。
杨时建议先派遣精锐部队进行伏击,同时准备足够的物资来安抚梁山,避免正面冲突。
张觷权衡利弊后,决定采取后者。
尽管如此,实际情况表明,真正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梁山手中。
徐悟锋指挥军队迅速攻占濮州,守将梁横战败 ** ,其忠勇之举令人感叹。
徐悟锋下令妥善安葬梁横,并部署兵力巩固占领成果。
关胜则负责指挥士兵封锁城门,防止官员外逃。
刘唐和李逵带领军队攻入城内,径直冲向府衙。
他们大声呼喊,迅速闯入宅院,遇到人就捆绑起来,张觷以及他的家人,还有杨时,全部成了梁山的俘虏。
城内局势稳定后,徐悟锋才率军入城,负责清理府库的工作由杜迁和宋万执行,而他则直接前往府衙。
梁山周边各州府的官员情况,朱贵早已调查得一清二楚。
濮州知州张觷与蔡京有所关联,还曾是蔡攸的老师,但他为官清廉,与蔡京并非同路人。
早年间,张觷教授蔡京的儿子时,曾对蔡攸等人说:“你们学过如何逃亡吗?”
蔡攸等人疑惑不解,问:“先生此言何意?”
张觷答道:“天下诸多规则,已被令尊破坏殆尽,早晚必生祸患,那时便是蔡家的灾难。
作为蔡京之子,只有学会逃命,才能保全自身。”
蔡攸听罢大惊,认为张觷疯了,急忙向蔡京告状。
张觷任濮州知州期间,政绩显着,深受百姓爱戴,这让徐悟锋产生了招降之意。
不过,徐悟锋并未妄想靠威势让他人臣服,他只是想见见张觷,以后再做打算。
府衙的大堂上,张觷、杨时等人被集中于此,这些人都是不该死的,该死的已被处决。
张觷脸色阴沉,对梁山如此蛮横感到不满。
他已经派人交涉,没想到对方竟直接发兵攻城,实在不讲道理。
徐悟锋步入大堂,看见张觷穿着官服,立刻猜到他的身份,随即笑道:“张知州,濮州与我济州相邻,我一直未能前来拜访,实在失礼。”
张觷冷着脸道:“徐悟锋,朝廷二十万大军即将征伐,你还敢如此嚣张,难道不怕招致灾祸?”
徐悟锋笑着说:“依张知州的意思,我若乖乖待在水泊,朝廷就不会来攻打我了吗?”
张觷一时语塞,半晌才说:“若非你撕毁圣旨,扣押三位钦差,朝廷怎会对你动武?”
徐悟锋点头应道:“张大人所言甚是,不知您对高俅此次领兵有何看法?能否成功平定梁山?”
张觷沉默片刻,心中暗叹,高俅那种文官出身的庸才,若论带兵打仗,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想起童贯,他虽在西北屡建战功,但实际上不过是挂个虚职,真正指挥作战的是下面的将领。
童贯的所谓战绩,大多是在坐享其成。
杨时在一旁冷声道:“柔直,不必再与他多费唇舌,如今落在他手里,生死已是无谓。
这等奸佞终究不过一时猖狂,待朝廷大军到来,看他还能嚣张多久。”
徐悟锋目光转向杨时,见他虽被俘,却毫无惧意,颇为欣赏,便施礼道:“请问先生尊姓大名?”
杨时微微蹙眉道:“免贵姓杨,名时。”
徐悟锋思索片刻,忽然记起,“杨时?可是程门立雪的那位杨时?”
许贯忠惊讶地拱手道:“先生莫非就是龟山先生?”
“正是在下。”杨时回道。
许贯忠转头对徐悟锋解释道:“程门立雪的杨时先生,是二程的高徒,声名远播。”
徐悟锋恍然大悟,赞叹道:“原来先生就是那位杨时,久闻大名,一时竟未能想起。”
杨时冷笑一声,面色不佳,这种“久仰大名”的话听起来实在敷衍,让人听了不舒服。
许贯忠微微一笑,转向杨时说道:“先生乃前辈,且曾在江南为官,想必深知花石纲之害。”
“如今那些昏庸的君王与奸臣,只知搜刮民脂民膏,致使百姓困苦不堪。
我寨主秉持‘替天行道、除暴安良’之志,欲弘扬正道于世间。”
“听闻先生在职期间,从不结党营私,也不党同伐异,更无惧权势,据理力争,见解独到而深刻。”
“现今我寨主意欲为黎民谋福祉,先生何不借此良机,与我梁山携手共创大业?”
杨时虽是理学名家,却非明清那种迂腐之士。
他在地方为官时泽被一方,也曾上奏弹劾蔡京等奸佞。
靖康事变后,杨时力主抗金,反对割地求和,主张保全国土完整,支持抗金将领李纲。
杨时或许并非治世之才,却是一位务实之人,在其能力范围之内尽力做到极致。
张觷、杨时等人听罢许贯忠所言,自然明白其中深意,不禁面露惊恐。
“你……你们……”
杨时望着徐悟锋与许贯忠,再也难以保持镇定。
杨时早年在江南便已听闻梁山泊之事,此次赴京东探亲访友,对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这伙梁山好汉,早已超出他对草寇的传统印象。
梁山此次轻取大名府等地,一路势如破竹,如同无人之境,让杨时深感震撼。
尤其是许贯忠这番话出口时,他竟惊出一身冷汗。
古人云:齐鲁险,天下变;泰山危,天下倾;沂蒙叹,天下乱!
杨时自幼聪慧,七岁能吟诗,八岁可作赋,饱览群书,岂会不知山东一旦动荡,对大宋意味着什么?
孔子孟子皆出身山东,在儒家思想熏陶下,若连山东人都无法平静,大宋恐怕难以维系。
历史上,田横 ** 、赤眉军、黄巢 ** ,哪一次不是起源于山东?
所以,一旦山东 ** ,天下势必大乱,改朝换代之期亦不远矣。
梁山凭借其雄厚实力,攻占胶东或许轻而易举。
有这样的先例,大宋各地的盗匪恐怕都会纷纷响应。
张觷被吓得语无伦次,瞪着徐悟锋,眼中满是惊恐,仿佛面对的是洪水猛兽。
看到张觷和杨时的反应,徐悟锋并未多言,只是笑着说道:“我看二位并非固执之人,今日不妨随我去山上,日后再说其他。”
此次梁山出征,迅速攻下四州之地,收获了大量钱粮物资,同时掳获了不少官员、账房以及各类工匠。
其中,被梁山带走的官员都是较为清白的,那些作恶多端者早已伏法。
当徐悟锋返回梁山时,恰逢新年,山寨上下一片欢腾。
当晚,梁山众首领兴奋得难以入眠,因为第二天他们就要按计划进军胶东。
次日清晨,大年初一。
徐悟锋在宛子城的点将台上召开誓师大会,斩杀了梁中书夫妇、李虞侯、张干办等人,将其首级用作祭旗。
徐悟锋的第一个目标是水泊附近的东平府,守将是青面兽杨志。
由唐斌担任先锋,张清、刘唐为副将,縻貹殿后,加上阮氏三兄弟,总计一万八千大军。
新加入的卢俊义暂时代替杨志担任副手。
这是杨志首次率军作战,他明白这是徐悟锋对他的信任。
这次战役关系重大,关乎梁山能否顺利攻占胶东,杨志决心全力以赴,拿下首胜。
大军从水泊出发,阮氏兄弟指挥水军运送物资,沿济水前行;杨志则率主力走陆路直取东平城。
再说东平府知府程万里,正在家中与家人欢度春节。
他为官清廉,却无法抵挡下属的巴结。
昨日傍晚,府衙已经堆满了来自各级官员的贺礼。
程万里虽忙于接待,但也觉得与民同乐理所应当,然而想到梁山的威名,他的兴致顿时消失殆尽。
昨日,梁山好汉劫掠大名府等地,趾高气扬地返回水泊,让程万里心绪难安。
然而程万里心中暗想,这些匪徒可能只是年底缺钱,四处劫掠是为了过年。
虽有些不安,但他并未觉得会有大事发生。
到了正午,程万里设宴款待城内大小官员。
忽然有差役急报:“大人,梁山贼众号称十万之众,已离开济州,直奔东平府,还请大人定夺。”
梁山军攻破大名府后,程万里就担心他们会袭击东平府,于是派了几名差役前往水泊打探消息。
当得知梁山军真的来袭时,程万里和满座官员都惊得目瞪口呆。
待众人回过神来,全都乱了方寸。
“怎么会这样?大年初一,这群匪徒还不安分!”
程万里擦了擦额头的冷汗,以为贼寇要劫掠东平,赶紧召集文武官员商议对策。
那些文官也像程万里一样没了主意,只喊:“完了,完了,梁山好汉太过凶猛,我们该如何应对?”
还好武官中还有些胆色,东平府都监姚刚,绰号“赛存孝”的,开口道:“各位大人不必惊慌。”
“区区草寇能有何等本事?只待他们上门,一个都不放过,全部拿下,向朝廷请功。”
姚刚说得看似强硬,实则心里也在打鼓。
东平距离水泊仅百里,他对梁山的实力再清楚不过。
不过,即使心里发虚,该说的话还是要说。
无论胜败如何,身为都监,他不能示弱。
程万里听后担忧地说:“贼寇势力庞大,不用都监亲自对付他们,只要能守住城池,保全百姓安全,都监就是大功一件。”
姚刚闻言连忙拍马屁:“大人放心,自您上任以来,便疏浚护城河,加固城墙,防备贼寇再来侵犯。
若是单纯守城,保证梁山贼寇攻不进来。”
程万里这才放下心来,说道:“梁山匪徒如此嚣张,朝廷大军即将前来围剿,这一回高太尉亲征,将军只需将贼寇牵制住,待大军赶到,必能彻底消灭梁山匪徒。”
姚刚拱手道:“末将明白了。”
程万里仍不放心,叮嘱道:“敌军惯于潜入城内,内外呼应,攻破城池。
我担忧梁山余孽旧技重施,你现在立刻关闭四门,以防贼人混入。”
“遵命。”姚刚点头后转身离去。
程万里依旧谨慎,思索片刻又说:“东平与梁山相距不远,城中恐已有梁山暗探。
张巡检,你率队巡逻街头,禁止百姓外出,发现可疑人物即刻抓捕。”
捕盗巡检领命而去。
程万里随后分配文官负责街道防御,若守军不足,则动员壮丁协助守城。
消息迅速传开,城内百姓得知梁山即将攻城,被严禁靠近街道和城门,违者格杀勿论。
部分官吏企图带着家眷逃离,但因姚刚已下令紧闭城门,只好作罢。
次日清晨,梁山大军抵达东平府外。
杨志命令张清、丁得孙、龚旺各率千名精兵,封锁其余三门。
杨志亲率主力,于东平府南门外布阵,准备强攻。
程万里闻报梁山围城,急至城头查看,见城外气势汹汹的梁山军,顿时紧张得吞了口唾沫。
一万五千敌军列阵城下,虽与城墙保持一定距离,但程万里心神不定,周围官兵亦纷纷失色。
寒冬腊月,程万里早已满头冷汗,颤声问:“姚都监,若贼兵攻城,我们能否坚守?”
姚刚望向城外的官军,眉头深锁。
想起前次朝廷五万大军出征,结果全军覆没,东平府现有兵力又能支撑多久?
姚刚心中一动,对程万里说:“大人,梁山号称十万大军,我看不过万人。”
“若是真有十万贼兵,确实棘手,但这万余人中,不少原属朝廷。”
“这些人沦为俘虏才数月,被迫投靠贼寇,如今随其攻城,岂非自陷险境?”
程万里微微蹙眉,疑惑道:“不知都监之言何意?”
姚刚拱手说道:“大人明察,此番归降的禁军虽迫于形势而顺从,内心却未必真正归心,若我军主动出击,他们极有可能临阵倒戈。
如此一来,我方将以众敌寡,剿灭梁山匪寇将事半功倍。
不知大人以为此计如何?”
程万里略作沉吟,觉得此法虽有一定风险,但目前别无他策,便点头道:“既如此,便由都监处置吧。”
姚刚应了一声,随即整点兵马,向城外行进。
东平府外,杨志指挥士兵搭建云梯、制造填壕车,准备填平护城河时,忽见城门处吊桥缓缓放下,一队人马浩浩荡荡而出。
杨志心头微惊,梁山大军压境,官军非但未选择固守,反而主动出城迎敌,足见这位都监姚刚绝非庸才。
东平府的这支兵马冲出时,为首的将领身材魁梧,手持铁枪,正是东平府都监赛存孝姚刚。
卢俊义见有敌将出阵,主动请缨道:“末将愿往。”
初登梁山的卢俊义急于建功,如今山寨头目众多,高手如云,他决心屡立奇功,以求后来居上。
杨志点头同意卢俊义出战,并嘱咐唐斌:“一旦敌军溃退,即刻夺门。”
得令后,卢俊义策马而出,直奔姚刚,同时高呼:“河北玉麒麟至矣!”
“玉麒麟?莫非就是被梁山大费周章救出的那位?”
姚刚闻言色变,虽未见过卢俊义,但其威名早已传入耳中。
面对气势汹汹的卢俊义,他迅速指挥部下列阵迎战。
双方交锋之初,皆全力以赴。
卢俊义本自信能速胜,岂料三十回合后,才勉强占据上风。
卢俊义大怒,钢枪攻势愈发凌厉。
姚刚苦苦支撑,渐感不支,最终拼力脱身而逃。
“休走!”卢俊义一声断喝,策马紧追。
杨志挥旗示意,唐斌率军掩杀上前。
身后杀声震天,姚刚心生惧意,回头见梁山大军压境,忙喊:“退回城中!”
实际上,在姚刚下令前,出城的兵卒已显慌乱。
这些士兵虽称精锐,却只与流寇交过手,何曾见过整编部队冲锋。
东平府离梁山如此之近,城内官兵谁不惧怕梁山威名?战未开,已有不少官兵心生畏惧。
梁山兵马冲锋之际,官兵被那震天动地之势震慑,听见姚刚下令撤退,立刻争先恐后往城门涌。
姚刚骑快马率先逃回,随后官军拥至吊桥边,都想抢先回去,反而堵塞了道路,不知多少人跌落护城河。
卢俊义见姚刚逃脱,心中怒火顿起,策马冲入敌阵,丈二长枪左右横扫,瞬间杀出一条血路,直奔吊桥。
城头上的程万里目睹混乱场景,见梁山兵逼近,急忙下令:“速速关门,起吊桥,莫让贼兵进城。”
数名指挥官听令,不敢怠慢,赶紧命士兵关门、拉吊桥。
沉重的吊桥在绞索拉动下缓缓升起,桥外的官兵急得发疯,拼命往上攀爬,额外的重量让吊桥升得更慢。
“弓箭手何在?”杨志见时机绝佳,下令弓箭手压制城头。
五百名弓箭手领命,迅速赶到城门前,拉弓搭箭,箭雨齐射城头。
程万里从未见过这般场面,顿时面无人色,若非身边士兵反应快,以盾牌保护,恐怕早已被射成蜂窝。
周围的普通官兵就没那么幸运,梁山箭雨落下,城头惨叫声四起。
官兵担心再遭箭袭,全都抱头躲藏,本就缓慢上升的吊桥也停滞不前。
“快!快护我脱身!”
程万里惊慌失措,这种局面他前所未遇,能坚持到现在没弃城而逃已是胆大。
城下,卢俊义单骑冲杀,官军哀号连连。
唐斌率军赶来,官兵见形势不利,立刻选择投降。
唐斌率先冲上吊桥,怒吼着直奔城门,身后梁山大军紧随其后。
守城的官兵本在关门,见梁山军杀到,立刻丢下任务逃散,让唐斌轻易占据了城门。
后续之事便顺理成章,唐斌率军攻上城头放下吊桥,杨志随即带兵入城。
程万里得知城门失守,心中暗叹,立即想到回府衙带上家眷撤离。
程万里骑着快马奔回府衙,只见大堂里一家人坐立不安,每人背上都背着包裹,显然早已准备逃离。
梁山军尚在数里之外时,程万里便让家人收拾重要物品,一旦敌军进城,就能迅速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