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下午的这场会议,一直开到了傍晚。
杨平利用超时代的见识,构建了一个专业的行政体系。
会后,杨平带着一群刚刚被他任命的太平民团体系高级官员,一起视察了平舆县的新兵营、以及第21旅的训练情况,最后在新兵营里吃了顿大锅饭。
这晚上,杨平的卧室里就没断过人——他不厌其烦地为一位位刚任命的官员,交代其工作计划。
一直到深夜,在送走了曹昂之后,杨平才枕着一箱箱的手雷安然入睡。
第二天清早,由于睡眠不足,起床后的杨平,只能哈欠连连地开始他的例行锻炼。自己这自律的毅力,就连杨平都有些惊奇:
为什么在21世纪他就没有坚持锻炼的毅力,而来到三国时代这两个多月,不管睡得再晚、再困,他怎么就有动力早起锻炼身体呢?
早饭过后,昨天开会的众人,纷纷来向杨平道别。
在送走了南下、北往、东去的人后,杨平带着100亲卫,坐上了江波来时乘坐的战船,开始逆流而上,向汝阳县进发。
说起杨平坐下的这艘战舰,就不得不夸奖一下三国时代工匠们的手艺了。
(重点:下文中的一丈约为2.3米,一尺约为23厘米。
作者只能找到图1中的双壳体木船,各位看官将就着看吧。)
准确地说,杨平坐下的这艘船,不是一个整体的,而是由4艘顶宽一丈、底宽三尺、高度一丈、长度三丈的梯形立方体小船,拼接而成的。
这种梯形立方体小船的设计者,当然是从21世纪穿越而来的杨平了。
在杨平的构想中,等他稳定汝南局势后,便会南下进攻荆州。
而想拿下荆州,在汉江和长江上,必须得有水师部队。
水师没有船,那还能叫水师吗?!
但杨平所在的汝南郡,又没有大的水系与长江、汉江连接,那怎么保证攻击荆州时,有足够的船呢?
在元宵节杨平攻下魏家坞堡后,他就开始着手设计一种,能够快速通过陆地转运到河面的船只。
既然要通过陆地转运,船只一定不能太大。但要在汉江和长江这种水域宽广、波涛汹涌的江上作战,小船被大浪一打,就等着翻船吧!
于是,杨平参考了《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之战时的操作——把小船捆到一起铺上木板,不就成了大船?
但这种船在水面上速度太慢,也不够坚固。
于是,杨平参考了21世纪初,神州海疆轻骑兵——022导弹艇的双壳体设计。
他设计的这种顶宽一丈、底宽三尺、高度一丈、长度三丈的梯形立方体,建造起来没有任何难度,直接用大块木板进行榫卯拼接便可。
这种小船,前后各有一块梯形木板当头尾,中间还有两快梯形木板当横梁和隔仓,整个梯形立方体被分成3个均等的舱室。
有两块充当横梁的梯形木板加强,这艘小船极其坚固。
在小船底部,正应着两个横梁,配上一个稍微带点技术难度的卡槽。
在陆地行军时,整个梯形立方体下的两道卡槽上,放着两排四个轮子,上就成了一辆四轮车。
虽然转向困难,但这种用木板榫卯结构拼接的梯形立方体小船,在两排四个带轴承的轮子加持下,一个士兵便可以拉着走。
下水前,拆掉轮子,就变成了一个立方体的U字形小船。
这样的小船,前后两艘对接后,长度就从三丈变到六丈。
在两艘小船的上部,用长度达到七丈的粗壮竹竿,顺着每艘小船前后木板上部预留的圆孔穿插、固定,
并在两艘前后串联的小船头部和尾部,加上V字形的分浪板,两艘小船就合体成了一个极为坚固的冲锋艇,极利于在水中快速穿梭。
然后,把两组这样拼接而成的冲锋艇,横向用长度四丈的粗壮竹竿,顺着每艘梯形立方体小船左右两侧船舷的圆孔穿插、固定,
就得到一个上部平面长度七丈、宽度四丈的双壳体、穿浪形、冲锋艇。
这样一个长度约16米、宽度9米多的作战平台,在三国时代,已经属于大型水面舰艇,大江、大河甚至近海都可航行。
宽阔的双壳体构造,使得这个作战平台根本不会横翻,10:1的水线长宽比,使这个作战平台的速度极快,兼顾了速度和稳定性。
更绝的是,四艘“小船”在陆地上行进时,用来移动的八排轮子,有四排可以直接卡在双壳体作战平台中部。
只需在轮子的十二个轮条上,固定长、宽皆是一尺的合金板,轮子就能变成19世纪轮船使用的那种小型水轮。
给平台中间加上四组八个这样的水轮(其余四组备用),其横轴不仅能稳固船体,而且只需八名水兵、分两组蹬动水轮,就能使平台在水中跑出比三十二人划桨还快的速度!
半月前,北宜春县城里的兵工厂,造出了第一艘这种可拆卸、可在陆地移动、在水中速度惊人的\"缝合怪\"。
江波带着一个大队士兵,用了五天时间,对这艘船进行各种折腾!
随后向负责建造的宁季和石臼提出了大量改进意见——
包括给每个小船前后连接部,增加两根两尺长的合金加固轴,
以及在船底部,加两条横向长度二丈四尺的圆形合金加固轴(双壳体作战平台左右两侧顶部间隔一丈,底部间隔加上两个船体底部宽度,共二丈三尺)。
这要求,差点让宁季和石臼把江波骂出去——两尺长的合金轴好办,不就是“用钱堆嘛”,但二丈四尺长的合金轴,想铸造出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最后,在江波坚持下,“造船厂”把原计划中,每艘小船前部的可拆卸卡榫,换成了固定式金属卡槽,
下水后,再使用一条一丈二尺长的圆形合金轴固定卡槽,左右两侧的两根圆轴用圆环连接起来。
这样一来,虽然水中阻力增加、导致速度下降,但强度却大大提升。
一位曾在朝廷水师待过的老兵评价:这平台组装后的坚固程度,甚至超过朝廷的单体战舰,就是太贵了——
八排十六个轮子的横轴、轴承、轮条,都是精铁铸造,特别是四条一丈二尺长的圆形横轴,用的还是一比一铜铁合金铸造的(防锈、耐腐蚀、韧性好)。
随后,因刘辟来攻打北宜春城,江波暂停了对座驾的折腾。
但四天后,击败刘辟大军的江波,不仅得到杨平继续生产这种平台的命令,还获准\"用尽一切办法折腾缝合怪\"的指示。
有了杨平的背书,江波带着手下的\"活阎王\"们疯狂测试:
他们甚至在上游放下圆木,让水流冲击圆木撞击平台。
结果,一根直径超一尺的圆木撞穿了一侧船体,但因隔舱设计和双壳体结构,这艘缝合怪仅仅一侧稍微倾斜,仍被水兵们驾回,在更换另一个梯形船体后,又是一艘好船!
在江波催促下,仅两天时间,“造船厂”就又组装了两个平台。
这次江波来平舆县开会,得到杨平的交待,就驾着这三艘宝贝座驾顺流而下,夜间行进,只用一夜就走完百余里水路。
上岸后经过检查,三艘船仍坚固无比。
杨平前世今生都没坐过船,以为自己会晕船。
结果,这艘宽阔的双壳体船,逆流而上时竟十分稳定。
他放心地与身旁的江波交谈:\"江波兄弟,你的第六师,其实就是个幌子。
第六师,就是我们太平军水师的种子。
昨天我已向其他师长通报过,你可在全军中,挑选熟知水性的士兵。
第六师兵员不固定,你能招多少、训练多少,编制就是多少人。\"
江波双眼放光:\"都督,那咱们就这么说定了!\"
正如正月初,江波第一次带竹排到颍河捕鱼满载而归时,杨平说\"以后你可以当水师总督\"时,
他回答\"真的吗?首领\"一样。
杨平又鼓励江波几句,随后,两人就水师编制展开讨论。
江波说道:\"都督,咱这'蜈蚣船'(因为是用一节节拼接而成,被水兵们如此称呼,本书此后皆用此名),
每个船体配一小队十二名士兵,一艘蜈蚣船刚好四个小队,加一名队长和传令兵,正是一个大队编制。
不过咱们的武器装备,可比陆战的兄弟们强多了——
每艘蜈蚣船前部左右船体,可各部署一部三弓床弩,因固定使用,可以加上都督给准备的滑轮组,四名士兵就能操作一部床弩,快速、连续的发射弩箭;
后部两侧,可配两部缩小版配重式抛石机,射程近了点,约五十步,但水战多在二十步内,足够用了。
水兵装备与步兵相同,毕竟咱的竹甲、竹毡帽,即便配上铁盔、板甲,在水中仍能浮起来。
不过,这段时间我们发现,用桐木代替竹甲,即便加板甲和头盔,也能让水兵浮起来,只是桐木板要切厚些。
单兵武器,经过试验,六尺长的卜字短戟更适合水战——
短戟的小枝可轻松钩住敌方船只,可刺、可钩、可啄,十分利于水战……\"
水战本质,从接舷跳帮、到巨舰大炮、再到航母舰载机,乃至杨平穿越前射程超过二千公里的反舰弹道导弹,
无非攻击距离和攻击强度的差异。
杨平的蜈蚣船,在攻击距离上:三弓床弩用特制穿甲弩箭,能在五十步内击穿任何战舰船体;
小型配重抛石机可发射五斤重石块,或混合火罐(内装桐油、磷粉、碳粉),一旦击中,敌船必遭大火!
特制的破甲弩箭若命中水线部位,十箭就能让这个时代最大楼船沉没!
听到蜈蚣船攻击力如此强悍,杨平又问这船速度。
江波自信拍胸:\"蜈蚣船四排八个水轮齐转,即便精锐冲锋舟也追不上。
咱们蜈蚣船水战速度天下无双!攻击力度天下第一!
就是防御稍差了些,但还是都督那句话: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只要把敌人消灭在其射程外,防御力就不重要了!\"
杨平又问道:\"造船厂每天能生产多少蜈蚣船?\"
江波再次崇敬地看着杨平:\"都督,前些时候,咱用铁料、铜料七比三比例,生产出一百片长一丈、宽两尺的大锯。
将这大锯安在都督设计的固定架上,配合滑轮组,上下两组八人,分解圆木的速度,快得惊人。
若材料跟得上,一天能产五艘蜈蚣船。比如属下出发前,就又组装了五艘。\"
杨平心中计算:一艘蜈蚣船一大队,一旅约十五个大队。
即便江波水师编制更大,百艘蜈蚣船也够用了。
一天五艘,需二十天时间能造完。
于是,杨平对同船的工部司正石臼说道:\"石臼兄弟,在保证每天两千副板甲基础上,全力保障蜈蚣船的生产。
今日是3月17,4月初三,即半个月内,加上现有蜈蚣船,要产够一百艘。
4月底前,要再生产一百艘。而且,要备足替换的‘小船’和配件。
所需人员物资,我令各部优先供应。\"
石臼立即答应。
杨平又对江波说道:\"江波兄弟,你要在十日内,完成至少五千人水师的整编。
十五日内,作战蜈蚣船,全部到位。
四月初十前,水师要形成初步战斗力,本都督有大用。
4月底前,要再完成五千水兵的初步训练。
记住,我这里全力支持你。能完成任务吗?\"
江波斩钉截铁地回答道:\"请都督放心!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
商量完水军事宜后,西南方向,一座城池的轮廓已若隐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