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侍郎关心地道:“马总管是难得的好人,听说您九岁入宫,到现在,在宫里四十年了,该为自己打算了。区区妆品,要是效果好,就全是马大人的功劳,要是没效果,就不必提了,您看好不好?”
马太监听了这话有些感动,点头道:“王大人,您是咱家的知己啊!放心,咱家一准把这事办好,有了好处大家都好嘛。要是没什么效果,咱家就不提这事,省得太后不痛快。”
胡僧想好后就开始在各大庙宇发出豪言,说自己在天竺四眼天神庙修行时,寺里的师傅看他诚心皈依,赐给他一种神药,人吃了可以返老还童,延年益寿。大家都说他在吹牛,他在都城里混了十来年了,要有这种神药,还用到处混吃骗喝吗?
胡僧就到陈留侯的府邸求见,陈留侯早就听到传言,心里半信半疑,现在既然到了自家门口,就见上一见,见识一下所谓的神药。两人见了面,陈留侯看毕士钱有一副佛相,心里先认可几分。又听胡僧一通白话,并拿出一丸神药,让陈留侯找人试药。陈留侯就让府里的老仆人上来试药,看看效果如何。
老仆人不敢违逆主人的意思,就把心一横眼一闭,吞下药丸。过了一会儿,觉得神清气爽,精神比平常好多了,就坦言自己的感受。陈留侯大喜,花三千贯钱买下十粒药丸。胡僧自到中原,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摆在眼前,激动地心都跳到嗓子眼,好容易才压下来。
太后用了马太监献上来的乌发粉和面膜,又吃了陈留侯送来的益寿药丸,效果极明显,心情大好,就赏赐给马太监不少财物。马太监要分给王侍郎,王侍郎如何肯要,不但不要,还送给马太监一些财物,劝他找个地方买个宅子,将来出了宫也有个地方去,马太监十分感动,这是遇到贵人了。
太后对比了服用国师丹药和胡僧丸药的效果,觉得胡僧的药丸更好,吃了药,精神抖擞,心胸敞亮。不似吃了国师丹药后,腹中隐隐作痛,心烦气躁,夜不成寐。就把国师进献的丹药停了,只吃胡僧进献的丸药,一天强过一天。加上马太监源源不断提供的妆品,白头发慢慢变黑,发质变粗,还有了光泽。面部变得细白,一些细纹也平了,两道法令纹也变浅许多,整个人状态极好,仿佛年轻了二十岁。后宫众人见了,无不赞叹。
不久太后就召见了胡僧毕士钱,见这人一副佛相,顿时心生好感。又听他讲经变故事,还讲早年游历时的经历与见闻,十分感兴趣。
王侍郎多方查探,掌握了国师违法乱纪的证据。还发现一件有趣的事,跟国师的大弟子灵风有关。
灵风俗家姓张,小名张全,父亲是白云山脚下一家大户的佃农,长年劳累,勉强顾住温饱,家里挺穷的。张全四岁时父亲先去了,六岁时母亲也病故了。有一个妹妹张星,那年才四岁。兄妹俩养不活自己,灵风求了本家一个叔叔,让他收养妹妹张星。那叔叔自私小气,家境一般,怕给自家增加负担,不肯收留。张全把自己卖给白云山上的道观做杂活,得了二十贯钱,把钱给了本家叔叔,他才勉强收下张星。
后来,白云山天师洞的智仙师傅去玄真观办事,见了张全道童十分喜欢,就收他为徒,道号清明,带到天师洞侍候他。智仙师傅悬崖失足过世后,清明到千阳山全真观拜到全真子门下,因长相帅,识字,会讲道经,当了入室大弟子,改号为灵风。没多久,灵风就发现国师不是什么好人,想离开却没找到更好的地方去。国师虽不是好人,却能带着弟子们一起发财,灵风就想着多攒点钱,将来把妹妹接出来,过好日子。
张星在堂叔家将就度日,家人对她不大好,吃不饱穿不暖,瘦弱得可怜,有干不完的活儿。她九岁那年,因为一件小事,挨了堂婶的一顿打,还关在柴屋,不给饭吃。张星万念俱灰,打听着哥哥的下落,一路要饭寻到千阳山全真观。全真子正要给太后炼丹药,需要九个童男童女入药,见了来寻的张星,就哄了她,把她秘密杀害,入了药。
这件事说隐秘也隐秘,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每年到处找童男童女,动静不小,参与的人也杂。全真观内光道士就有三百多人,山下佃农几百户。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多了什么样的人都有。只要肯花钱,肯下功夫,就有肯说隐秘的人。
王侍郎花大钱买了消息,找个借口,把知情人秘密关押起来,并把这件事告诉了灵风道童。灵风听了心神俱裂,恨自私不贤的堂叔堂婶,恨缺德狠毒的国师。最后他想报仇,就投靠了王侍郎,答应在关键的时候助他一臂之力,杀灭国师那个坏东西。
这日,太后召见了胡僧,听他讲了一件报恩的异事,心情极好。胡僧刚走不一会儿,太后正要喝茶用点心,就有王侍郎求见。太后心情极好,就同意了。
王侍郎不是空手来的,送上一对黄金镶粉紫色珍珠指环,太后大喜:“王侍郎,你有心了。上次哀家过寿辰,你就进献了一颗极品白珠,哀家还说你可真舍得,将来哀家成仙时,要带走的。这次,又送来这种罕见的彩色珍珠,哀家喜欢极了,让哀家怎么赏你呢?”
王侍郎跪下恳求:“太后娘娘,上次您说过,要给为臣做主,为臣日盼夜盼,总也不见下文,心里十分着急。”
太后沉下脸来:“哼,你也是礼部正四品的官员,就那么盼望我处置你的亲祖母?我朝以孝为尊,你这是大不孝啊!”
王侍郎把头磕到地上,一言不发,态度坚决。
太后叹口气,问道:“王侍郎,哀家交给你的差事办得怎么样了?”
王侍郎抬起头来,回禀:“回太后,人选都有了,就怕太后舍不得。”
太后听了皱眉,问道:“别卖关子,是谁呀?”
王侍郎道:“您先处置了那要害下官儿女的恶妇,臣才敢说。”
太后都气笑了,半晌才道:“小马,传哀家懿旨,前王御史之妻,礼部尚书王守仁之母陈氏,自私狠毒,为求利益慌报前重孙子孙女的生辰八字,耽误修陵大事,赐六十大板,生死由命。”
王侍郎听了,向太后叩头,直呼太后赏罚分明。一边跟马太监互递眼色,马太监知道王侍郎的心思,决定给兄弟除了这块心病。官家打板子,讲究很多,有的打下去,不见外伤,内里骨折筋断,轻则伤残,重则一命呜呼。有的打下去,血淋呼啦,瞧着严重,都是外伤,用上好药,月余也就结痂转好了。
王尚书听了懿旨大惊失色,这是怎么说的,娘什么时候惹到老太后了?马太监也不客气,直接跟王尚书道:“虎毒尚且不食子,您家老夫人比虎狼都恶毒。王侍郎虽过继了,到底也是叫了她几十年祖母啊。她倒好,私自跟国师说,王侍郎的长子和幼女生辰八字与国师所说正好符合,可拿去生祭皇陵。太后命咱家去户部和吏部查询,才知道,王侍郎的长子和幼女生辰八字与国师所算的不符,两个孩子勉强逃过一劫。太后生气,想了许久,才下了这道懿旨,您就领旨谢恩吧。”
王尚书听了暗暗叫苦:娘啊,至亲血脉,您何必要做这样事,王雷和王雪是我的亲孙子孙女啊,怎么就让他们去生祭皇陵。我是不喜欢长孙氏和她生的两个孩子。可我也没想过,要灭了他们啊。如今,嫡女王善一没了,获封青衣君,几个哥们弟兄也借了光。我与嫡子王善先断了父子关系,宗族把他过继给王子安了,长孙氏一双儿女都不在家,她也老实许多。再三求马太监,马太监似笑非笑,只说让他赶紧去求太后开恩,看能不能免了这顿打。
王尚书前脚出门,马太监后脚就让人动手,这一顿打,就是奔着要老夫人命的,她如何能躲得过?六七十岁老太太,一板子下去,屁股开花,痛呼声传出二里地。打到第十板,腰就断了,人也半昏迷状态。刚打到二十时,就进气少出气多,便是寻来神医华佗也未必救得了。六十大板打完,七窍出血,早死得透透的。
王尚书求见太后,太后知道为了什么,自然不肯见他。王尚书跪在皇宫大门外不走,直到马太监领人回宫,见了王尚书似笑非笑道:“王大人,别跪在这里了,打都打完了。您要是真有孝心,赶紧回家去,多花点钱,给老夫人请个神医瞧瞧吧。太后有话,生死由命,咱家也是没办法。”说完,拱一拱手,就进宫复命去了。
太后听了回话,苦笑一下,让马太监先退一边去。恶狠狠地对王侍郎道:“这下好了,你祖母没挺住,王尚书一家肯定要恨死哀家了。”
王侍郎心里一松,缓缓开口:“太后仁慈,雷霆雨露俱是天恩,躲得过是运气,躲不过就是天命。想害人者必为人怨,遭报应者多为天遣。”
太后无奈,问道:“别说了,快说正事。清明快到了,选何人去祭皇陵?”
王侍郎壮壮胆子,咬了咬牙,才开口:“太后,壮男选国师亲祭,孕妇为国师的相好米夫人,童男为国师的二弟子灵水,童女为米夫人的近侍香杏。”
太后一听,手脚麻木,脑子一片空白。愣了半天,才开口:“好你个王善先,国师想要你的儿女生祭皇陵,你就要国师和他相好的去祭祀,你这是公报私仇吧?”
王侍郎听了这话,稳稳心神道:“太后娘娘,前次国师想让我儿女生祭皇陵,微臣心里确实十分恼恨。所以把家底都搭上了,到处打探,想寻国师的把柄。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如果国师是个好的,微臣想陷害他也没处下手啊。他有太后与陛下做靠山,我们当臣子的,不看僧面看佛面,只有巴结的份,哪里敢去惹国师呢?可是,国师坏事做绝,经不起查问。为臣已调查清楚,找到相关证人,取了口供,请太后过目。”说完,把证词递上,马太监有眼色地接过来,递到太后案几上。
太后拿起证词,一目十行的匆匆看过,脸色越来越难看,最后黑得要滴水似的。喘了几口粗气问:“王侍郎,这些证词确实吗?”
王侍郎点头道:“确实,千阳山全真观里有道士三百六十七名,人多了有些事瞒不住,臣一查问,就知道了许多内情。最可恨的就是,国师用铅粉、朱砂、雄黄,加上童女初癸,童男童女的血肉炼制丹药,欺骗太后。这十来年,光童男童女就用了一百三十六人。其他的罪行,罄竹难书。他欺男霸女,坑蒙拐骗,无恶不作。他身边的大弟子灵风,已经供认不讳。太后不信,微臣把灵风送到太后这里,太后自己问问就明白了。”
太后捂着太阳穴,直呼头痛。吃了一粒胡僧献来的秘药,症状稍微缓解。歇一会儿,摆摆手,让王侍郎先行下去。随后命马太监找王侍郎,把他手里的证人和证据都要了来,太后要亲自核实。
灵风跟随国师多年,对他的底细知道得一清二楚,见了太后,竹筒倒黄豆般全交待了。太后心中难受极了,暗中怨恨国师,你没本事就算了,还弄这些害人的东西。要是天下人知道哀家吃了童男童女,会怎么看哀家啊?王侍郎这个讨厌的,谁让他把事情查这么清楚啊,这不是把哀家架在火堆上烤了吗?现在怎么办,知情人就那几个,要不全灭口了?也不行,王侍郎到底是朝廷重臣,沾亲带故的人不少,直接杀了他也是麻烦。不如,就按王侍郎的意思,让国师与米夫人他们生祭皇陵算了,到时候死无对证,看谁还敢提起国师的事?
太后想了三天三夜,终于下定决心,让王侍郎保证解决好此事。首先,知道详情的人秘密处决, 关于国师炼制丹药之事,不许有任何消息泄露出去,否则,拿王侍郎是问。其次,国师的近身弟子们全都押送漠北军中为奴,全真观的道众全部送安南都护府交长孙老大人,编入安南府兵,全部终生不得回都城。最后,同意王侍郎选的四人祭祀皇陵。
王侍郎磕头领了懿旨,上奏:“太后,千阳山离都城才一百六十里路程,当初修建全真观用了不少人力物力,现在没有道众,用不了多久就会荒废,不如改建成一家书院,派遣些大儒,捐献些书画,允许学子们去读书。”
太后想了想就同意了,办书院算是积德的好事。又下一道懿旨:千阳山全真观改名千阳书院,派礼部尚书王守仁去书院任院长,从国子监选派十二名博士和多名助教一齐前去。具体事宜由礼部王侍郎负责,要什么东西,拿个章程出来。
王侍郎再次谢恩,心里暗叹,国师啊,你靠着坑蒙拐骗获得这么大利益,好好地过你的享福日子多好,这就叫做多行不义必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