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想到皇后那位嫡母,又开始头痛了。你说皇甫氏聪明吧,她也没干什么有出息的事,自己男人没哄好,自己儿子没保住,与后妃们关系很僵,跟宗族与臣子们关系也不好。你说她蠢吧,她也能明白自己的处境,三十六计玩得娴熟,时常想出个坏招,或瞒天过海,或借刀杀人。这次怂恿父皇选美,不知又打着什么坏主意。
想到她过继十一弟到膝下,说不得与这事有关。后宫的女人们,只要有条件的都想让自己的儿子上位。不要说有后妃人淡如菊,也不要说后妃们不争名利,不争宠,进宫做什么?
女人都有虚荣心,希望自己是那个最被重视的人。就算是当初入宫时有些不情愿,到了宫中,看到尊卑有别,待遇天差地别,又怎么忍得住不去争呢?没孩子的争着生下孩子,有公主了还想要皇子,有了皇子就想当太后。关键是,你不能怪她们,她们不争,连命也不一定保得住,有时候,还会连累娘家的亲朋好友。即使自己不怕死,也怕自己在乎的人死。
吴王的母妃赵德妃算是个奇葩,她不喜欢自己的儿子,吴王对此也十分纳闷。其实赵德妃也是有苦说不出,她在进宫前与皇甫家二房的三公子一见钟情,这位三公子是皇后的堂弟。后来赵家让她进庆亲王的后院当侧妃,她不敢违拗家里,只得嫁了进去。第二年,生了庆亲王的四儿子。
后来,皇甫氏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私自放皇甫三公子进庆亲王后院,把她给强暴了。她不敢吱声,嫌弃自己,就怕连累家人。直到庆亲王当了太子,进了东宫,皇甫三公子才不敢纠缠。可是这么大一个把柄在太子妃手里,她只能委屈求全,听命于这个女人。皇后也常在她这里打劫,什么好的美的都想法子要走,她手里没多少钱财,自己都顾不住自己,实在没办法再去贴补儿子。
后来,太子妃成了皇后,更是飞扬跋扈,私下里多次还警告她,压着点老四,老四要是坐上储君之位,就是她们母子亡命之时。一个私德不好的母亲,她的儿子恐怕来路不正,即使没有证据,只怕皇帝不会放过她们母子。在后宫中,官大一级压死人,何况中宫之主,要诬陷一个妃子,由不得你不死。
现在二皇子一命呜呼,赵德妃心里着实解恨,皇甫妙上也有今天。又寻思,自己实在不是个好母亲,有些事不敢跟儿子说明白,不但不能保护他,还要打压他。给儿子选的王妃是皇后指定的,非要她出面请皇帝指婚,那是个出身低、品行又差劲的女人,弄得老四现在还没有嫡子。可惜了老四,明明是一众皇子中最努力,最优秀的人,却只能韬光养晦。
自从二皇子过世后,赵德妃开始频繁地招四皇子妃进宫受训,时不时还装装病,让儿媳妇在宫里侍疾。四皇子虽然不明所以,不过四皇子妃在宫里受训,回来时老实许多,她不作妖,两个侧妃都怀上了孩子,到了月,前后脚生下两个儿子,吴王心里多少有点明白。
东陈国都城两年种三季,秋庄稼多是冬小麦或油菜,过了重阳也都种下了。农闲时节,后宫选人开始了,皇后把名单拿给皇帝过目。
皇帝这会儿更加看清楚皇后的歹毒心思,心中冷哼。皇帝皱眉,看着前三个都是邓家的孙女,心里就来气,邓家也是他的外祖家呀,这三个姑娘管他叫一声表叔,他怎么会忍心霍霍他们。用御笔在邓玉娥后面写了一笔,赐八皇子李景智为正妃,邓秀娥赐自家弟弟江都王的嫡长子李桐为正妃,邓丽娥赐刑部尚书蒋家嫡次子蒋息全为正妻。
皇后马上不干了,表示这三个人最重要,必须要进宫。她早筹划好了,老邓家天天跟自己娘家对着干,动不了邓家的大人,天天折腾他们家女孩出气,气死那邓家。
皇帝冷笑:“皇甫妙上,朕是不是太给你脸了?邓家是朕的外祖家,护国公兄弟都是朕的舅父,他们的孙女按辈分要叫朕一声表叔。朕已是五十多岁的老头子,她们还都是十几二十多岁的少女,你让她们进宫侍奉朕,居心何在?”
皇后听了,脸色微变,分辩道:“太后过世,邓家人过得谨慎小心,臣妾就是看她们是邓家人,才让入宫的,到时候给个高些的位份,方显得皇帝重视邓家。”
皇帝挑眉道:“正好几个儿子有的还没有娶妻,把好的留给儿子们,才是我们做父母的态度。再来,宗族中、朝臣中也有合适的子侄,还有些新晋的年轻官员,借这机会给他们赐婚了,他们不得感谢我这个大媒人啊?”说着,动笔批着,把中书大丞相何进安的孙女何仙荷,赐给九皇子李景映为正妻,兵部尚书左大人的小女儿左圆满,赐给十皇子李景昆为正妻。把礼部尚书淳于家的九孙女淳于细柳,赐给十一皇子李景显为正妻。其他的几个儿子还小些,等过几年再赐婚。
皇后争不过皇帝,知道自己的打算落空了,心里叹口气,下次再说吧。突然皇帝开口了:“朕身边确实许久没进新人,连年龄最小的文更衣也二十九岁了。既然皇后筹谋许久,朕也不能让皇后白操心。听闻皇甫家有双娇,长得漂亮,长曰长岭,次曰峻岭,从小当男子养育,文武双全,就宣她们进宫陪朕吧。朕许诺就是死了也不让她们殉葬,到时候封她们当太嫔。”
皇后脸色发白,腿有些软,嘴唇哆嗦,半晌开口:“陛下说迟了,长岭本来是想定给淮安王的,陛下给淮安王指了淳于氏当正妃,只好委屈她当个侧妃了。峻岭那孩子脾气不好,从小当男子养的,就爱打打杀杀,不配侍候陛下。”
皇帝想了想才道:“这样啊,皇甫长岭可以赐给淮安王做侧妃,皇甫峻岭入宫做婕妤吧。”
皇后忍无可忍道:“陛下,真不行,峻岭才十八岁,管臣妾叫一声姑母,与陛下的辈分、年龄皆不合适,请陛下开恩,收回成命。”
皇帝冷笑:“哦,你祸害别人家女孩时,就不管年龄与辈分了。瞧瞧,邓家三个孙女首当其冲,那也是朕的晚辈啊。还有,礼部王侍郎家的女孩,今年十二岁,进宫做什么?上次,你就想算计人家,王侍郎跪求到母后那里才免了。如今母后没了,尸骨未寒,你又开始算计人家,为什么呀?”
皇后被问得哑口无言,只能跪倒在地,苦苦哀求。皇帝道:“放心吧,朕不是昏君,在女色上也不那么要紧。朕如今五十有四,有二十一个儿子,二十三个女儿,这些就够朕操心的了。倒是想着,把后宫里没有承幸过的女子,超过二十七岁的宫女、女官,放出宫去一些,不要在深宫蹉跎岁月了。”
皇帝身边的大太监松年马上跪下,口称:“陛下圣明,陛下仁德。”
皇帝翻了大总管松年一眼才道:“你小子跟朕这么多年了,你一撅尾巴,朕就知道你是啥意思。朕这话合了你的心意,你的嘴才这么甜,要是说得不好,你是不是又两眼望天,面无表情了?其实,暗暗在心里骂朕是昏君了吧?”
松年听了皇帝的话,赶紧跪下求饶:“陛下,奴才不敢。奴从十四岁就跟在陛下身边,您是个仁义之君,这几十年来,您为了让百姓休养生息,一直无为而治。不发动战争,不增加赋税,不增加各地府兵的军费,功过文景之治,造就东陈太平盛世。”
皇帝被这通马屁拍得舒服了,两眼一眯:“没想到松年有这般见识啊,倒成了朕的知己。皇后,以前看你出身大家,知书识礼,外貌端庄,为什么人不可貌相呢?这皇宫的主人是朕,你做的事,朕知道的不全,但也不是一无所知,希望你好自为之,不要再闹腾。”
皇甫家跟邓家鹬蚌相争,皇帝做了渔翁。因为皇后的闹腾,把都城的水搅浑了,各种鱼在混水中隐约可见,皇帝也起了试探那些臣子们态度的心思。
他早就知道了皇后的名单,他找大舅护国公问:“大舅父,皇后有意为朕选美入宫,要是让几个表侄女进宫,您有什么意见?”
护国公面对皇帝,看不透虚实,也昧着良心回话:“陛下,别家怎么想,老臣不知道。邓家的荣华富贵,皆来自于陛下和太后的恩赏,只您有需要,臣没有任何意见,莫说是几个孙女,只要老臣有,什么都舍得。”
皇帝眯起眼,笑道:“舅父大人,此话当真?那朕就不客气了,表侄女们进了宫,从正三品婕妤起封。朕过世前,给她们全都安排好,保管让她们无忧无虑地过下半辈子。”
护国公几乎把牙咬碎,可是说出来的话,也不好收回去。何况,自从太后过世,自家的势力大减,皇甫家都敢欺负到头上了。皇帝又不是小孩子,帝王之心难测得很。顺他心意时,他可以表面恭敬,称你一声舅父大人,不顺他心意时,六亲不认,生杀予夺。
皇帝就是试探邓家,其实早有打算,毕竟是自己的外祖家,母后能当亲王侧妃,是外祖家得力。自己能当太子,外祖家也是出钱、出力了的,心里怎么会不向着。不过是做了皇帝,喜怒不形于色,就怕被人利用。
邓家手握左武卫和左威卫,怎么也得给面子。所以准备把邓玉娥赐八皇子李景智为正妃,老八不是当皇帝的料,但他长得帅,还特别会经营,将来给他找块好封地,让他当个富贵闲王,夫妇俩过一辈子好日子。邓秀娥赐给自家十七弟江都王的嫡长子为正妃,江都王是他现存最小的皇弟,掌握左卫,有权有势还懂事,家里富贵得很,后宅也清静,是个好人家。邓丽娥赐刑部尚书蒋家嫡次子为正妻,蒋家家主是刑部大员,颇懂律法,治家甚严,子女们都很争气,家里没有乱七八糟的人或事。表侄女过门后只要循规蹈矩,日子定能过得顺畅。
皇帝问到中书大丞相何进安的时候,何丞相心中暗暗咒骂这个老不死的,缺德啊!那么大岁数,让他的小孙女何仙荷进宫,还问他意下如何?何丞相苦笑:“老臣的小孙女今年才十八岁,年轻不懂事,也叫臣夫妇惯坏了,不放心呢。雷霆雨露,俱是天恩,老臣虽是百般不愿意,但是陛下开口,臣忍痛割爱。老臣这大半辈子,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民,倒是对自己的孙女有了亏欠。现在老臣只求陛下恩典,以后用不着她了,别让她殉葬,也别让她进庙修行,就悄悄送回老臣老家,老臣愿意养她一辈子。”
皇帝听了这话,笑道:“老爱卿还是那么直爽,好吧,朕答应了。”
皇帝随后召了兵部尚书左四权大人,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左大人想了想,跪下来道:“陛下,微臣有一妻两妾,生了五嫡三庶八个儿子,女儿却只有年龄最小的圆满,是有些舍不得。但臣有今天,全是陛下提拔。臣是家里的庶子,从小不得宠,不能以余荫入仕。科举也不擅长,只会些拳脚武艺。跟着嫡兄去军中历练,想多少搏个前程。臣虽身经百战,满身伤疤,功劳却被兄长冒领。陛下当太子那会儿,到前线犒军,知道臣的委屈,破格把臣提为先锋营统领,之后一直重用。陛下登基,臣也水涨船高,有了今天。莫说是一个女孩,便陛下要臣的命,臣也甘心。”
皇帝听了感动,开口道:“左爱卿,咱们相识几十年了,朕的为人你清楚。你放心让圆满入宫,朕一定给她安排好,绝不会亏待于她。”
后来召见礼部淳于大人,跟老大人说了,想让他家的九孙女进宫。别看淳于老大人年老力衰,为人很通透。他在礼部不压王侍郎,一是欣赏年轻人能干,二是想交结王侍郎。因为家里独子淳于旺懦弱无能,膝下又只有一个男孩,却有九个女孩,结的亲家也都一般,就怕他混不开。现在淳于旺余荫入仕,在朝中当个朝散大夫,将来也需要能干的朋友,王侍郎这人能处,有能力,也仁义。淳于大人服侍过三代帝王,对当今天陛下的性格了解的清楚,陛下虽然没什么大能力,心慈手软,却还算仁义懂事,这也是他当年能做上储君的主要原因。
皇帝询问,他想了一下,笑呵呵地道:“谢主隆恩,老臣老了,眼看过二三年就准备告老还乡,早没有年轻时能干,想给陛下分担点啥也没能力了。陛下相中臣的小孙女,老臣是巴不得的,回去就让人教导她一番,进了宫听皇帝、皇后的话,好好地服侍陛下和皇后,替老臣尽点心。”
这几个人的反应,皇帝非常满意,当时就在心里盘算,把中书大丞相何进安的孙女何仙荷赐给九皇子李景映为正妻,兵部尚书左大人的小女儿左圆满,赐给十皇子李景昆为正妻。把礼部尚书淳于家的九孙女淳于细柳,赐给十一皇子李景显为正妻。皇甫家两位孙女,长岭和峻岭,他也不稀罕,都赐给十一皇子为侧妃吧。
其他人的反应就没那么好了,虽然嘴上说,君叫臣死,臣不死为不忠,其实都打自己的小算盘。一说让他们家女孩进宫,个个面色大变,有的说,微臣家的女孩都定婚了,有的说,臣家里的女孩身体不好,进不了宫。皇帝把这些人记到小本本上,准备有机会敲打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