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某岛礁,夜色如墨。陆晨带领“蛟龙突击队”执行为期72小时的“岛礁防御实兵演练”。这座经过现代化改造的珊瑚岛,部署了新型“海防-3000近岸防御系统”与“两栖装甲突击车”。
午夜时分,战术平板突然弹出警报:“东南方向15海里,发现两艘‘不明身份船只’,航速30节!”陆晨抓起红外望远镜:漆黑海面上,两个模糊轮廓正以Z字形航线逼近——这是典型的军事侦察规避动作。
“启动‘反渗透预案’!A组接管岸防雷达,b组布设水下声波警戒网。”他下令。士兵们迅速行动:操作员李婷调整“海防-3000”的相控阵雷达频率,避开可能的电子干扰;潜水员王浩与陈琳携带“便携式声呐阵列”潜入水中,将多个探测节点固定在礁盘缝隙处。
突然,海面传来异响——敌方释放了“水下无人潜航器”。陆晨的耳机响起王浩的报告:“发现三枚UUV,深度40米,携带磁性吸附装置!”这些潜航器若靠近岛礁,将破坏海底电缆或引爆磁感炸弹。
“启用‘声波定向驱逐战术’!”陆晨指向装备箱中的“低频声波发生器”。这是他们根据城市反恐经验改良的装备:通过特定声波频率驱离水下设备,避免直接交火暴露防御位置。士兵们将装置沉入水中,调整至“鲸鱼低频波段”,潜航器的航向立刻出现偏移。
但敌方并未罢休。两艘船只突然升起无人机群,投下大量“电子干扰伞”——金属箔片与信号屏蔽器在空中炸开,岛礁通讯系统瞬间陷入瘫痪。
“切换‘北斗短报文’备用频道!启动‘蜂群诱饵’!”陆晨嘶吼。士兵们激活早已部署在岛礁各处的“微型无人机”,释放虚假热源信号与雷达反射器,在空中编织出“电子迷宫”。与此同时,装甲车组启动“车载激光近防系统”,高能光束在空中切割干扰伞,为雷达系统开辟短暂窗口。
“锁定东南船只!发射‘鹰击-83K岸舰导弹’!”陆晨抓住通讯恢复的3秒间隙。导弹撕裂夜空,精准命中目标船只的指挥舱。但另一艘敌船突然加速,释放烟幕弹并转向岛礁西侧——那里是防御系统的薄弱区域。
“全员登车!执行‘机动防御’!”陆晨跳上两栖装甲车,车组迅速启动“电磁装甲防护系统”。装甲车在珊瑚礁崎岖地形上飞驰,车载“30mm速射炮”对准海面。敌方船只企图登陆的橡皮艇群已进入射程,但陆晨按住射击按钮:“等待最佳时机。”
突然,水下声呐传来急促警报:又一波潜航器逼近,其中一枚携带可疑金属外壳——很可能是自杀式炸弹。陆晨瞳孔收缩,下令:“启用‘水下电磁脉冲网’!”这是他们用报废潜艇电缆改造的防御设施,瞬间释放的高压电流让所有潜航器陷入瘫痪。
黎明时分,演习指挥部传来消息:“敌舰撤退,防御成功。”陆晨抹去额头的盐渍,战术平板上却显示系统奖励的“深海声波隐身涂层技术”。他再次选择搁置——真正的胜利,来自对现有装备的创造性应用与士兵的钢铁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