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晨雾弥漫的西南边境山区,陆晨小队搭乘着“直-20战术运输直升机”,如一只钢铁巨鸟般缓缓降落在预定坐标处。这片山区被茂密的植被覆盖,雾气在林间缭绕,给人一种神秘而压抑的感觉。
这次行动的任务是协助边防部队,追捕一个潜入我国境内的武装走私团伙。据卫星情报显示,这个团伙携带了一种新型生物制剂,企图与境外势力进行交易。这种生物制剂一旦流入黑市,后果不堪设想。
“注意,对方有重火力。”队长周海的声音通过加密频道传来,语气严肃。陆晨心中一紧,他迅速检查了一下自己的装备。他手中的95式突击步枪加装了“模块化消音器”,可以在悄无声息地消灭敌人的同时,不暴露自己的位置。战术背心上挂着一把“多功能战术匕首”,这是他在近身格斗时的得力武器。此外,还有一台“单兵热成像仪”,可以在黑暗和浓雾中发现隐藏的敌人。
这些装备都是他们唯一的依赖——“系统奖励”。虽然听起来有些玄乎,但陆晨早已习惯将这些先进的技术融入到实际的战术运用中。在这个充满危险和未知的任务中,这些装备或许能成为他们生存的关键。
山脉地形复杂,无人机侦察受限。陆晨带领小队采用“三角搜索队形”,狙击手王猛占据制高点,用“国产cS\/LR4高精度狙击步枪”监测山谷。他的射击日志记录了每块岩石的温差数据——现代狙击不仅依赖装备,更需要预判风速与热源变化。
“三点钟方向,灌木丛有异常震动。”士兵陈涛的“地面震动传感器”发出警报。陆晨示意停止前进,用“红外望远镜”观察:三名武装分子正押送两名被蒙眼俘虏,向边境线移动。俘虏衣着特殊——是境外科考队标志。
“救人优先,活捉为首。”陆晨快速制定计划。爆破专家李昊在必经之路埋设“柔性绊雷”——这种民用工程材料改造的装置不会致命,但能释放烟雾与噪音制造混乱。同时,王猛调整狙击参数:若敌人开枪,他将击毙武器而非人体。
敌方进入陷阱范围。绊雷爆炸的刹那,陆晨小队从两侧突袭。突击步枪的消音器让射击声如闷雷,三名武装分子瞬间被压制。陈涛用“战术手电”强光眩晕最近的敌人,陆晨擒住其脖颈,军用匕首快速割断通讯耳机线——切断联络比击毙更重要。
但意外发生:最后一名武装分子引爆腰间“震动引爆器”。远处山洞传来轰鸣——生物制剂储存箱被炸!陆晨心头一沉:制剂泄漏将引发跨国危机。
“穿戴防化服!”他下令。小队取出背包中的“新型纳米纤维防化服”,这种材料由民用纺织技术改良,能在30秒内形成密封防护。他们冲向山洞,用“便携式气体检测仪”确认泄漏点:蓝色荧光标记显示,制剂容器未完全损毁。
李昊用“磁力密封贴”临时封堵裂缝,而陆晨发现容器上有境外实验室标识。他拍下照片,通过卫星加密链路传回指挥部——这是比摧毁走私团伙更重要的线索。
返程途中,直升机突然遭遇“电磁脉冲干扰”,仪表失灵。飞行员冷静切换备用系统:“民用航空的冗余设计,关键时刻救命。”陆晨凝视窗外云海,系统奖励的“超远程导弹技术”在意识中沉寂。他知道,真正的胜利不在签到瞬间,而在战友将每一件现实装备、每一个战术细节,磨砺成守护国土的无声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