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盛夏的星光:一份录取通知书里的十年守望》
2014年那个蝉鸣聒噪的午后,快递员的敲门声惊飞了窗台上的麻雀。女儿颖颖赤着脚冲过去,攥着牛皮纸信封的手指微微发抖。当\"青岛大学\"四个烫金大字跃入眼帘时,满室的暑气仿佛突然凝结成了晶莹的露珠,在全家人的眼眶里打转。阿梅的围裙还沾着面粉,她举着沾满油渍的手,颤抖着抚摸录取通知书上凸起的校徽,滚烫的泪珠啪嗒啪嗒砸在\"临床医学\"的专业名称上。
这份录取通知书的重量,只有我们全家最清楚。记得初中时,颖颖总在台灯下写到凌晨,阿梅就坐在旁边织毛衣陪着,困得直点头也不肯先睡。岱崮四中的三年,是无数个披星戴月的清晨与深夜。天还没亮,阿梅就踩着露水去早市买最新鲜的鲫鱼炖汤,只为给女儿补营养;晚自习后,无论冬夏,她都骑着电动车在校门口一等就是两小时。有次大雪封路,她推着车在冰面上走了三公里,到学校时裤脚都结了冰碴,却笑着把保温桶塞进颖颖怀里:\"还热乎呢,快喝。\"
临沂一中的三年,是女儿独自跋涉的1095个日夜。150公里外的校园里,她褪去稚嫩,学着自己整理被褥、应对突发的感冒发烧。清晨五点的路灯下,总映着她抱着书本走向教室的身影;深夜宿舍的走廊里,她借着应急灯的微光背诵知识点。食堂里最便宜的饭菜,图书馆最偏僻的角落,都藏着她的倔强与坚持。生病时自己挂号买药,难题解不出时就反复查阅资料到深夜。那些无人陪伴的时光,她将思念化作笔尖的力量,用一本本写满批注的笔记、一次次挑灯夜战,在异乡的土地上,浇灌出梦想的花。
摆宴那日,贾庄如意餐馆张灯结彩,大红绸缎从屋檐垂落,金色\"喜\"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十五张大圆桌错落有致地摆满厅堂,桌上早备好了丰盛菜肴,热菜蒸腾的雾气与空气中飘散的酒香交织。宾客们络绎不绝,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有人捧着鲜花,有人提着礼盒,纷纷向我们道贺。长辈们围坐闲谈,眉眼间皆是欣慰;同龄的亲友则掏出手机,记录下这热闹的场景。孩子们穿梭在席间,清脆的笑声不时响起。整个餐馆沉浸在一片喜庆欢腾的氛围中,浓浓的喜悦几乎要溢出门窗。
阿梅特意换上了压箱底的红色旗袍,鬓角别着女儿送的珍珠发卡。她捧起酒杯声音微微发颤:\"这孩子从小就懂事,知道心疼人...我这个当妈的,不过是尽本分。\"餐桌前的亲友们红着眼圈鼓掌,姑姑们偷偷抹眼泪,舅舅端起酒杯说:\"这杯酒,敬咱们老高家的骄傲!\"
远处的巷口传来熟悉的车铃声,是颖颖的班主任骑着那辆旧自行车来了。他从帆布包里掏出个笔记本,扉页上密密麻麻写满寄语:\"你总说自己笨,可我知道,那些别人玩耍的课间,你都在办公室缠着我讲题;那些生病发烧的日子,你也要把作业写完才肯休息...\"说到动情处,这位平时严肃的数学老师也红了眼眶。
餐馆里的欢声笑语飘得老远,邻居本家四奶奶拄着拐杖颤巍巍地来,从蓝布手绢里掏出个红包:\"妮儿,买点喜欢的书。\"颖颖执意不收,老人却硬塞进她手里:\"拿着!你小时候总帮我搬菜篮子,这是奶奶的心意。\"角落里,爷爷奶奶戴着老花镜,颤巍巍地把存折往孙女手里塞,被颖颖红着眼圈轻轻推了回去。
夜深了,宾客陆续散去。阿梅蹲在水龙头前洗碗,我推着轮椅过去想帮忙,她抬头笑了笑,鬓角的碎发被汗水黏在脸上:\"别碰水,你这手一沾水就疼。\"这一刻,我突然想起她年轻时也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姑娘,为了这个家,为了女儿,默默扛起了所有重担。
第二天清晨,颖颖在收拾行李。阿梅一样样往箱子里塞东西:\"青岛风大,带件厚外套;这是你最爱吃的辣酱,在学校想家了就吃点;还有这个小药箱,感冒药、退烧药都备齐了...\"絮絮叨叨说了两个多小时,直到颖颖红着眼圈抱住她:\"妈,我记住了。\"
送颖颖去车站那天,阿梅的背影显得格外单薄。她踮着脚从车窗往里塞水果,反复叮嘱:\"记得按时吃饭,别总熬夜...\"汽车启动的那一刻,她跟着跑了几步,白发在风里飘起,像一只倔强的蝴蝶。颖颖趴在车窗上哭得像个孩子,我知道,那泪水里有对家的眷恋,更有对母亲深深的愧疚与感激。
如今,每当看到颖颖穿着白大褂的照片,我总会想起那个盛夏。那份录取通知书,不仅是女儿十年寒窗的见证,更是阿梅默默付出的勋章。她用柔弱的肩膀,为我们撑起一片晴空;用无私的爱,浇灌出最灿烂的花朵。这份深沉的母爱,是岁月馈赠的最珍贵的礼物,也是我们全家永远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