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兴地区,各项大胆的尝试进展颇为顺利,仿若春日里茁壮成长的幼苗,每日都有太监将当地的情形详尽禀报给朱有建。
听闻那些积极的反馈,朱有建心中满是欣慰,仿若春日暖阳照进心田。
当地的地主老财们主动收纳流民,给他们提供吃食,并非是受朝廷逼迫,而是发自内心的自发行为,仿若良心发现一般。
照此情形发展下去,朱有建料想,这天下日后恐怕很难再见到流民的踪迹了,一幅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的美好画卷仿佛已在眼前徐徐展开。
然而,就如同平静湖面下潜藏的暗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缓缓浮出了水面:
这些流民之中,细细一瞧,本就有不少是给地主家种地的佃户,他们向来靠着租种地主的土地,辛苦劳作换取些许口粮为生,如今却为何也跟着四处逃难,流离失所呢?
厂卫们得令之后,不敢有丝毫懈怠,一番仔细打听、明察暗访,终于查明了其中的缘由。
原来是那可恶的贼寇在背后兴风作浪,肆意作祟。
这些不法之徒简直如同饿狼扑食,先是凶神恶煞地洗劫了地主老财,将他们积攒多年的财物劫掠一空。
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被席卷而走,紧接着又把土地上即将成熟、饱含着农户们一年心血的粮食作物抢夺殆尽,颗粒不留。
许多佃户瞬间没了活路,望着荒芜的田地,欲哭无泪。
毕竟连地主家都在这场浩劫中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自顾不暇,又有谁能顾得上他们这些靠租地活命的佃户呢?
再者,还有一些原本拥有土地的农户,本想着靠着自己的双手,辛勤耕耘,过上安稳日子。
无奈天公不作美,天灾频繁侵袭,仿若恶魔的诅咒。
一会儿是遮天蔽日的蝗虫肆虐,将庄稼啃食得干干净净;
一会儿又是暴雨倾盆,引发洪水泛滥,冲毁了农田,庄稼颗粒无收。
为了让家人活下去,他们只能咬着牙,拖家带口外出,眼神中满是绝望与期望,期望能在别处讨口饭吃。
如此看来,贼寇无疑是造成这一乱象的罪魁祸首,仿若一颗毒瘤,侵蚀着社会的安宁;天灾则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让本就艰难的局面雪上加霜。
朱有建深知,这些棘手的问题并非无解,仿若黑暗中总有一丝曙光。
对于贼寇,必须亮出利剑,坚决予以剿灭,像秋风扫落叶一般,彻底清除这一隐患,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至于天灾,不妨打开历史的宝库,借鉴前人的智慧,采用“旱涝保收”的策略来应对。
虽说前些年山西、河南等地遭遇大旱,大地干裂,仿若一张干涸的大口,渴求着水源。
但黄河之水依旧滔滔不绝,奔流入海,那磅礴的气势,仿若蕴含着无尽的生机。
这便给了他灵感,可以设法引水入渠,此前修建的样板河虽说有些过于追求规整,近乎“强迫症”之举。
但不可否认,确实发挥了作用,而且这属于关乎民生的公用工程范畴,是保障百姓生存的希望之光。
只要日后攻克抽水的难题,便可大规模推广,从根本上缓解旱情,让百姓不再受干旱之苦,安心耕耘,收获希望。
朱有建负手而立,眉头微皱,心中跟明镜似的:
学习借鉴古往今来的治国方略、发展之道,固然是一条可行之路,能为当下的大明带来新的曙光。
可他也深知,历史的教训宛如一记记沉重的警钟,绝不能重蹈王莽的覆辙。
想当年,王莽改制,盲目地照搬照抄所谓的“先进理念”,却全然不顾实际国情,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凄惨下场,成为后世的反面教材。
朱有建暗自警醒,自己绝不能步其后尘,必须参考有益经验,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裁缝,依据大明当下的国情,精心裁剪,走出一条独一无二、贴合实际的道路。
他抬眼望向远方,目光中透着几分思索与展望,或许百年之后,随着时代的更迭、世事的变迁,大明能够顺应潮流,演变成联邦形式的国度。
不过到那时,他早已化作一抔黄土,消散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也无需再操心后续之事了。
当下,局势如同一团乱麻,错综复杂,若是贸然将诸多产业收归国家所有,这无疑是捅了马蜂窝,必然会得罪一大批权贵势力。
这些权贵,平日里养尊处优,尽享荣华富贵,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资源与财富,他们怎会轻易拱手相让?
况且,如今问题堆积如山,尚未得到有效解决,老百姓的生活已经濒临绝境,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许多人已经濒临饿死的边缘,在这生死抉择之际,反抗或许还能博得一线生机,尚有一丝希望挣扎出这绝境;
不反抗则必定饿死,只能坐以待毙,成为荒野中的饿殍。
当流民被逼到易子而食的绝境,人性在饥饿与绝望的双重折磨下已彻底扭曲,还有什么疯狂之事做不出来呢?
整个社会仿若一座即将喷发的火山,随时可能爆发出毁灭性的力量。
在这艰难时局之下,朱有建深知,唯有如履薄冰,谨慎权衡每一个决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才有望寻得破局之法,引领大明走出困境,走向光明。
所以,朱有建这是铁了心要拽着大地主们一起“共患难”。
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心里跟揣了个明白账似的:
这些大地主们,平日里作威作福,压榨百姓,可如今,他们也别想置身事外。
他心里门儿清,这些人日后要是敢苛待老百姓,继续为富不仁,逼得百姓揭竿而起,那率先遭罪的就是他们自己。
真到了百姓造反、战火纷飞,局势失控到危及自身的时候,朱有建心里自有盘算:
反正那会儿的事儿,他们也瞧不见了,当下且先稳住局面再说,至于未来的变数,走一步看一步,随机应变便是。
朱有建背着手,在御书房内缓缓踱步,眉头微皱,若有所思。
他为何要这般费神费力地核实那些清廉的官员呢?
这其中,他心里可打着自己的一番小九九。
瞧着窗外摇曳的树枝,他的思绪飘向了远方。
在他心底勾勒的未来蓝图里,大明未必还会一成不变地维持如今这般传统意义上的朝堂架构,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变革势在必行。
不过,这些官员身上的价值可不能小觑,他们仍有大用处。
朱有建眼眸一亮,计上心来,可以安排他们做监察御史,犹如一双双锐利的眼睛,派往大明的各个角落巡查民生状况。
这些御史一旦发现哪家地主胆敢苛待佃户,把百姓当作可以随意压榨的软柿子,就立刻如实记录下来,一笔一划都不容含糊,如同铭刻历史的史官。
而后,便是朱有建该出面的时候了。
他会不动声色地把那些地主召集过来,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暗藏玄机。
朱有建只需轻轻敲一敲桌子,微微抬眼,目光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那些地主们便能感受到一股无形的压力扑面而来。
至于这敲打有没有效果?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朱有建肚子里就像藏着一个装满锦囊妙计的宝库,足有几百个点子,花样百出。
保管能让这些平日里嚣张跋扈的地主们,瞬间收起那副不可一世的嘴脸,规规矩矩地做事,不敢再有丝毫的僭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