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太监宛如暗夜中的精灵,身姿轻盈,脚步悄无声息,轻手轻脚地走进寝室。
他的动作轻柔得如同微风拂过湖面,生怕惊扰了屋内沉睡的皇帝。
进了屋,他先是像个技艺精湛的舞者,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将寝室的烛光一盏盏熄灭,只在帘后留下两盏,那两盏微弱的烛光,恰似夜空中闪烁的两颗孤星,拼尽全力散发着黯淡的光芒,照亮这寂静得有些阴森的夜。
随后,他静静地站在不远处,身子挺得笔直,耳朵像警惕的兔子一样高高竖起,全神贯注,随时准备听候皇帝的差遣。
他心里那股兴奋劲儿,就像炉灶上烧开的热水,“咕噜咕噜”不停地翻腾,激动得手心都微微沁出了汗珠,精神高度紧绷,值夜班的那点儿困意,早就被他抛到爪哇国去了,此刻的他,眼中只有“伺候好皇帝”这一件事儿。
朱有建迷迷糊糊间,半睁着睡眼,瞧着帘外小太监那如雕塑般伫立的身影,脑子却像生锈的齿轮,慢慢悠悠地转了起来,心里犯起了迷糊。
他暗自思忖,这些太监拿着皇家的薪水,吃穿不愁,表面上风光无限,可皇家的需求却让他们失去了作为男人最宝贵的东西,身体残缺不全。
虽说不一定人人都心怀怨恨,可想必也没有几个是心甘情愿走上这条路的吧。
他给太监设计尿片,虽说起初确实有自己的私心,实在受不了那股熏得人脑袋发昏的尿骚味,但多多少少,也是存了为他们着想的心。
想着想着,困意再度袭来,他的眼皮又开始打架。
然而,朱有建哪里晓得,太监们因为身体的残缺,在这世上受尽了旁人的冷眼与歧视,那目光犹如一把把利刃,一次次刺痛他们的心。
哪怕只是得到一星半点的尊重,他们都会像溺水之人抓住救命稻草一般,拼命去守护。
一旦手中握有权力,他们就会如同被压抑许久的猛兽,骤然挣脱牢笼,疯狂报复那些曾经看不起他们的权贵,只因内心早已扭曲变形,满是疮痍。
他们为皇家服务,图的就是那点权力,好给自己那可怜的自尊撑起一片小小的天空,让自己能在这冷漠的世间,寻得一丝慰藉。
在他们眼里,主子的一点好,那就是莫大的尊重,为了报答这份恩情,哪怕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在他们心中,生命与尊严相较,轻如鸿毛,微不足道。
宫女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大明皇宫内,宫女暴动可不是一回两回,那是被压迫得太狠了,连最基本的人权都被剥夺,尊严更是奢望,她们心中的愤懑如火山喷发,只能以暴动来宣泄,发出自己微弱却又不甘的呐喊。
再瞧瞧大明的后宫,选后妃时偏爱小门小户出身的女子,背后没什么权贵势力撑腰,又有严禁后宫干政的铁律高悬,仿若一道不可逾越的天堑,还有皇长子继承大统的祖制,宛如坚固的堡垒。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宫斗的火苗还没燃起,就被无情地扑灭了,所以相较其他朝代,宫斗的硝烟在大明后宫并不浓烈。
而且说来也怪,这老朱家不知道咋回事,痴情种子一茬接一茬,好似中了什么“情蛊”。
就说朱元璋,那可是出了名的只钟情于马皇后,这份爱纯粹得不含一丝杂质,如同澄澈的清泉。
与杨坚被独孤皇后“拿捏”得死死的不一样,和李渊、李世民的“妻管严”也不同。
他对马秀英那是打心底里的尊重与敬爱,夫妻二人相濡以沫,携手走过风雨。
他们的婚姻,哪怕放在民间,也是人人称羡的典范,寻常夫妻哪能企及。
接着是朱棣的徐皇后,朱高炽的张皇后,朱瞻基的孙皇后,个个都是皇帝的贤内助,夫妻情深,同甘共苦,为帝王之家的爱情故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几笔。
可轮到朱祁镇,这位被后世调侃为“大明战神”的年轻皇帝,在治国理政、行军打仗上一窍不通,简直就是个愣头青,就连爱情这门学问,也是个门外汉。
等他幡然醒悟,发现自己错失真爱时,一切都为时已晚,只留下满心懊悔。
朱祁钰比他哥哥强那么一点儿,可惜他娘不太会做人,婆媳关系处理得一团糟。
朱祁钰夹在中间,两头受气,只能干瞪眼,装作啥都没看见,结果引发皇储危机,让哥哥朱祁镇重新夺回皇位,闹得鸡飞狗跳。
若要论谁是千古第一痴情种子,朱见深大概率会高票当选。
他对万贞儿的痴情,那真是惊天地泣鬼神,超越了年龄的鸿沟,别说和他的祖先们比,就是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在他面前,都得黯然失色。
在那个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的时代,万贞儿比他大十七岁,容貌也称不上倾国倾城,顶多算是中人之姿,可朱见深就是爱得死心塌地,仿佛着了魔一般。
后来万贞儿年老离世,他悲痛欲绝,仿佛心被掏空,灵魂都没了寄托,没多久也追随而去。
那时的他,正值壮年,才四十岁啊,这段爱情故事,让闻者落泪。
朱见深的儿子朱佑樘有样学样,后宫佳丽三千,他独宠一人,一生挚爱大明第二位张皇后。
论痴情程度,虽说比不上他爹那般惊世骇俗,但论专一,在大明那可是独占鳌头,无人能及。
可再看他的儿子朱厚照,妥妥的大明三大庸君之一(另外两位是朱允炆、朱由检)。
这朱厚照不走寻常路,对女人不感兴趣,反倒痴迷于虎豹,整天与猛兽为伴,对治国理政嗤之以鼻,就爱瞎闹,活脱脱一个纨绔子弟。
结果朱允炆瞎折腾丢了皇位,断了自家血脉,朱厚照也步其后尘,年纪轻轻就身死,一脉香火就此断绝,朱由检更惨,直接搞到身死国灭,令人唏嘘不已。
虽说大明朝这一路走下来,冒出了几位不太靠谱的皇帝,行事荒唐得让人直摇头。
但好在先前历代君主都还算争气,勤勤恳恳地积攒下了颇为厚实的家底。
靠着这份家底,大明的官僚制度就如同精心雕琢多年的美玉,发展得相当完善成熟。
虽说不敢大言不惭地称雄世界,拔得头筹,但放在当时的国际大舞台上,那也是名列前茅,妥妥的第一梯队成员,引得周边不少国家暗中效仿。
只要皇帝稍微有点自知之明,别瞎折腾,哪怕昏庸点儿、犯犯懒,整天优哉游哉地躺平,把朝堂大事都甩手交给内阁那帮大臣。
嘿,您还别说,他们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制度的保障,也能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依旧能安居乐业。
可这些个庸君们啊,偏不!
各个都像是打了鸡血似的,胸膛里燃着熊熊烈火,满怀着雄心壮志,心心念念要做那名垂青史的千古一帝,青史留名。
您瞧,汉武帝当年威风凛凛,够霸气吧?
可即便如此,削藩的时候还得小心翼翼,跟走钢丝似的,用个推恩令来个迂回战术,曲线救国,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引发叛乱,把好不容易攒下的江山给搅和了。
再瞅瞅咱大明的建文大帝,那胆子可真不是一般的大,初生牛犊不怕虎,直接对开国的亲叔叔们动手削藩,全然不顾后果,结果呢?
引发了靖难之役,皇位易主,自己落得个下落不明的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朱厚照也不甘示弱,瞅见祖上能马踏蒙元,威风八面,建功立业,他心里就直痒痒。
觉得自己也行,骨子里那股子冲劲上来,谁要是敢阻拦他效仿祖宗、驰骋沙场的脚步,不管是文臣在一旁苦口婆心劝谏。
还是武将站出来据理力争,他统统不放在眼里,提着刀就上,脸红脖子粗地扬言要砍死鞑子,那模样仿佛下一秒就能单枪匹马踏平敌营,重振大明雄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