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朝文武皆面露喜色,大秦即将再灭一国。
被称为战神的武安君李奇再建奇功,在曲逆之战中一举奠定胜局,重创燕军主力。
听闻捷报,嬴正眼前仿佛浮现了曲逆之战的辉煌景象,他激动万分,高呼:“好!太好了!诸位爱卿。”
“武安君为大秦立下新功,他将再助大秦完成灭国伟业。”
嬴正的声音在朝堂回荡,满是兴奋之情。”臣等祝贺大王。”
“武安君实乃大秦支柱,屡次建功,此乃大秦之福,大王之福也。”
满朝官员纷纷附和称颂。”哈哈哈。”
嬴正开怀大笑,燕国的局势尽在他的掌握之中,捷报传来怎能不令他喜悦?
这意味着燕国将亡。
待燕国灭亡后,大秦的对手仅剩齐楚两国。
只要消灭这两国,嬴正便能开创前所未有的盛世基业,实现自己儿子口中“千古一帝”
的梦想。
到那时,嬴正将享有亘古未有的威名,他将追封冬儿为王后,册立李奇为太子。
一切都在嬴正的计划里。
随后,嬴正的目光转向燕丹,眼中透着寒意。
就是这个人。
谋划刺秦之事,若非奇儿及时返回,那一箭便能阻止荆轲的行动,或许如今我已经身故。
燕丹,在少年时,我对他是好友。
即便归于大秦之后,我们仍有往来,但随着年龄增长,看透世事,我发现燕丹心胸狭隘,于是渐渐疏远了他。
两国相争,本是常理,然而燕丹对我的怨恨已超出国界之仇,转为个人的嫉妒与憎恨。”燕丹,今日一别,恐成永诀。”
“可惜啊,你终究失败了,燕国也将随之覆灭。”
“而灭亡燕国的利器,正是你亲手递上。
若非你策划刺杀,我又怎能名正言顺地征讨?”
嬴正冷笑着说道。”嬴正。”
“你确实胜了。”
“但我绝不相信秦国会长久稳固。
你灭了三晋,毁了我的燕国,待你逝去,天下必会再度分裂,六国会重振旗鼓,到那时,你们秦人定会被我们六国彻底消灭。”
燕丹面容扭曲,咬牙瞪着嬴正。”大胆!”
“战败之人尚有何资格嚣张?”
“既然已败,还敢如此狂妄,简直不知死活。”
“将其拿下,此等狂徒,理应车裂!”
群臣纷纷附和,怒斥燕丹。
但嬴正毫无波动,只是冷冷注视着他。”说完了吗?”
嬴正语气冰冷。”说完了。”
“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若我燕丹皱眉,便非真龙血脉。”
燕丹昂首说道。”宣寡人旨意。”
“令武安君率军将燕族尽数屠戮,一个不留。”
嬴正语气平淡。
听闻此言,燕丹双目赤红,满含愤恨:“嬴正,你……”
“屠尽秦人之事,是将来的事。
而现在,寡人可以先让你燕族付出代价。”
“燕丹。”
“我和你同年同月生,但你始终像个未长大的孩童,自作聪明。”
“原本我不打算取你全族性命,但你的话触怒了我。
这就是后果。”
嬴正冷冷地说道。
相较于燕丹的激烈反应,嬴正始终冷静自持。
即便是在敌对之时,也不宜随意发狠。
身为濒临覆灭的太子,说狠话只会加速家族的灭亡。”嬴正,你太冷酷了。”
“就算死了,我也不会放过你。”
燕丹怒目相向。”希望你能真的有那一天。”
嬴正淡然回应。
随即,辛胜率几名禁卫到来。”车裂。”
嬴正简洁下令。”遵旨。”
辛胜毕恭毕敬地接受命令。
几名禁卫迅速控制住燕丹,准备带走。”嬴正。”
“你会后悔的,你的后人也会为此付出代价。”
“我将在阴间等待你。”
“哈哈哈……”
燕丹临终前狂笑不止。
就在此时。”禀报。”
“武安君传来捷报。”
一名禁卫急匆匆入殿,手中握着信鸽,脚上绑着战报。”速宣读。”
嬴正再度露出喜色,高声吩咐。
百官目光齐聚,充满期待。”是。”
禁卫取出战报展开朗读:“臣李奇不负使命,攻陷蓟城,斩杀燕王姬喜,燕国王族悉数被俘,燕国已灭,预计两月内全境归入大秦。”
短短几句话,却尽述胜果。”妙极,妙极!”
嬴正听罢振奋不已,满脸激动。”不,这不可能。”
“父王为何未逃,他怎会丧命。”
“这绝非事实……”
燕丹得知消息,本已虚弱的身体彻底崩溃,几乎站立不稳。
但禁卫强行架起他,将其拖走。”诸位爱卿。”
“你们可曾见过如此人物?”
“他便是我大秦武安君。”
“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
嬴正情绪高涨,环视群臣说道。”臣等祝贺大王!”
秦国灭燕后,仅剩齐、楚两国未平定,即可完成天下一统。
群臣纷纷向秦王祝贺,称其将开创万世基业。
嬴正听后大笑,感慨统一大业指日可待。
蒙逸出班奏报,称武安君立下新功,建议重赏。
嬴正点头同意,并决定给予武安君前所未有的权势,为将来身份揭晓做好准备。”传旨,晋封武安君为彻侯。”
秦王宣布道。
此言一出,满朝震惊。
彻侯乃秦国军功体系中的最高等级,就连商鞅和白起也未能获得此殊荣。
随后,秦王继续宣布对武安君的赏赐:亲卫扩充至八千人、封地雍城全境、财富万两、良田万亩、奴仆五千人,并授予统领五大军营、指挥百万大军的权力。
李斯闻言,深感失落。
他曾错失机会,如今后悔莫及。
而秦王的旨意还未结束……
当这份厚重的恩典降临,朝中百官无不震惊,尤其是听到将统领百万秦军以及统管全国军队的决定时,众人更是心生波澜。
每位大臣都感到震撼不已。
这……这几乎已是给予臣子所能达到的最高权力了。
即便是昔日赫赫有名的武安君白起,在权力上也无法与如今的李奇相比。
白起当年统领的不过是一支作战大军,而李奇则是直接掌控五大军营。
雍城、函谷、蓝田、寒郸、代地,这五大秦军主力营盘尽在其掌控之中。”臣启奏陛下。”
“册封武安君为彻侯已是极高荣誉,再赐其统领全国军队,是否稍显过重?”
“毕竟武安君年仅二十有余。”
王绾忍不住出言质疑,声音洪亮。”臣附议。”
“武安君年纪尚轻,且我大秦从未有过如此高位的臣子,军权集中,岂非有损王权?”
李斯亦站出来,补充道。”臣也认为此封赏过重。”
“恳请陛下慎重考虑。”
越来越多的大臣相继出列,纷纷进言劝谏。
然而,就在此时,蒙逸、韩非、冯劫等人,甚至刚从鬼谷归来的尉缭也站了出来。”大秦灭四国,武安君居功至伟,其威名已获百万秦军拥戴,若有他统率全军,必能增强士气,助我军早日灭齐楚。”
蒙逸高声奏道。”臣附议。”
“武安君才能卓绝,由其统率全国兵马,定能整合军力,助秦国成就霸业。”
韩非立即附和。”臣附议。”
“武安君的功劳,需以重赏彰显,方能稳固军心。”
冯劫说道。”大秦军功制度明确,有功则赏,有过则罚,武安君的战功空前绝后,统领全军实至名归。”
尉缭大声奏明。”臣等附议。”
“武安君的功绩足以匹配这一地位。”
又有不少大臣随之附议,慷慨陈词。
朝堂之上,顿时形成两派对立的局面。
一派反对,一派支持,双方势均力敌。
然而,最终的决定权掌握在嬴正手中。
对于外臣来说,嬴正或许不会给予如此重大的封赏,即便是敕封彻侯,也已达到极致。
然而,李奇是他的亲生子,未来的整个大秦都将属于他,嬴正又怎能不加以封赏?如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李奇铺平道路,使他将来成为储君时毫无阻碍。
就在嬴正准备作出决断之际,大殿之外出现了三个人影。”武安君统领我大秦全军,臣深表赞同。”
其中一人高声说道,正是王简,“武安君的能力远超我们,对此,我心悦诚服。”
紧接着,桓漪也开口:“王简上将军所言甚是,我完全同意。
武安君为大秦消灭各国,立下了无数功勋,足以统领全军。
换作他人,我桓漪绝不会服气,但对武安君,我心服口服。”
“我也表示同意。”
蒙武接着说道,“武安君统领全军,天下大秦锐士无不折服。”
这三人,正是大秦的三位上将军。
在李奇尚未入伍之时,便已是朝中权臣,军中的威望同样极高。
若他们联合反对,李奇统率全军仍会有阻力。
但此刻三人一致支持,李奇掌控全军之事再无障碍。
显然,对王简和桓漪而言,此举似乎是为了回报李奇昔日的情谊。
若非李奇在代地出手相助,他们恐怕难以击破李牧,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
至于蒙武,他深知李奇的身份,怎会阻止其登上高位?
归根结底,今日三人齐聚咸阳,纯属偶然,并非有意为之,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听到三位上将军的话,嬴正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原本打算一锤定音的决定,因三人的同意,朝臣们再无异议。”他们为何会在此时出现?”
看到三位上将军的身影,那些持反对意见的朝臣们顿时感到无力。
既然军中三大上将军都同意,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三位上将军的话,你们听到了吗?”
“军中上将均无异议,你们还有什么理由反驳?”
嬴正将视线转向王绾及其他持反对意见的大臣。”起初诸位担忧军中会有异议,但目前来看,武安君在军中的威望已无人能敌。”
“臣赞同。”
王绾迅速转变态度附和道。”我们都同意。”
刚刚提出反对的群臣也一致表示支持。”看来众卿均无异议。”
嬴正满意地颔首,“那么就按寡人之意颁布旨意。
封武安君为彻侯,授予其统领大秦军权的权力,直接听命于寡人。”
此令一出,满朝官员再无异议。”大王英明。”
“臣等无异议。”
群臣齐声赞叹。”很好。”
嬴正闻言展颜。
通过这次加封,他确保了儿子未来的储君地位,无人能阻,亦无人能与李奇抗衡。”三位爱卿今日齐聚,可是有何要事?”
嬴正微笑看向蒙武三人。”臣等参见大王。”
“我们驻守的军营暂无战事,得知武安君再建奇功,特来咸阳探视,并向大王汇报军情。”
三人恭敬回禀。”好。
三位爱卿稍后随寡人前往章台宫,详述军务。”
嬴正笑意盈盈。”谢大王。”
三人连忙应诺。”燕国已被平定。”
“不过完全掌控燕地还需时日。”
“冯去疾爱卿在外多年治理三晋有功,今日难得回朝,冯劫,你可愿代替兄长管理燕地事务?”
嬴正问冯劫。”臣愿意。”
冯劫毫不犹豫。”好。
三晋在冯去疾治理下渐趋稳定,正务也已与咸阳接轨,可见其功劳卓着。
待他返京,寡人必有重赏。”
嬴正愉悦地说道。”大王英明。”
众臣齐声道。”好了。”
“诸位还有何奏报?”
若无,那就退朝吧。
嬴正爽朗一笑。”臣等无奏。”
满朝官员齐声响应。
嬴正深深注视着蒙武三人,似已下定决心,随即高声宣告:\"三位上将军随我前往章台宫,其余爱卿退朝。”
...
章台宫内,大门紧闭。
辛胜亲自带领禁卫军驻守殿外,除非嬴正旨意,否则任何人不得接近宫内半步。”大王,这是雍城大营的军报,请您过目。”
蒙武双手奉上军报,毕恭毕敬地呈递给嬴正。
王简与桓漪亦不敢懈怠,迅速取出各自大营的军报交予嬴正。
嬴正接过一一查看。”很好。”他满意地点点头,\"有三位上将军坐镇,寡人安心。”
\"为大王效力乃吾等职责。”三人连忙谦逊回应。”呵呵。”嬴正温然一笑,目光转向王简与桓漪。
忽而,他开口询问:\"王卿、桓卿,对武安君有何见解?寡人今次加封,是否有所不妥?\"
听闻此问,蒙武若有所思,默然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