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朝堂上,大臣们需解剑后方能上朝,而嬴正特许李奇可佩剑入朝,还能随意进出宫门,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纵观整个大秦朝廷,这样的殊荣前所未有。
无人能享此荣耀,李奇是第一人。
百官闻此恩赐,毫无意外。
就在危机之际,李奇殿外一箭化解,若非如此,大王恐已遇险。”大王英明。”
群臣齐声赞叹。”武安君自魏至咸阳几日?”
嬴正温和注视着李奇。
他对儿子尽量展现温情。”日夜兼程,三日而至。”
李奇如实答道。”三日横跨千里。”
嬴正亦感惊讶。”只为救大王。”
“武安君昼夜兼程,方能在三日内返都。”
“武安君对大王之忠诚,天地可证。”
“我秦国有武安君,实为幸事。”
文武官员也为这三日之速惊叹,纷纷称赞。”武安君。”
“你,用心良苦。”
嬴正目光柔情。
群臣见状,无人再言。
点滴之恩尚需厚报,更何况救命之恩。
每位大臣都知,武安君本就权势滔天,如今更是稳固无比,除非叛国,否则无人能撼其位。”臣启奏大王。”
“臣有罪。”
“恳请大王责罚。”
此时,王绾出列,惭愧一拜。
众臣目光齐聚。”老臣无能,未能察觉燕国竟如此大胆,行刺之举差点伤及大王,此罪,老臣万死难辞,望大王降罪。”
王绾惭愧说道。”臣有罪。”
“未能护大王周全,未察刺客之行,请降罪。”
众臣相继跪拜,惶恐不安。”燕国行刺。”
“纵是我也难以置信。”
“相邦无罪。”
“刺杀之事就此作罢。”
“但……”
嬴正目光扫过满地鲜血,怒火涌上心头:“燕国所为,绝不能轻饶。”
“燕国谋害寡人,其罪滔天。”
“将两名刺客押赴刑场,斩首示众,将此事昭告天下。”
“燕国行刺之举险些成功,此仇深重,秦国定当发兵讨伐。”
“蒙逸听令,为寡人起草战书,让燕国做好准备。”
“同时,拟写国书送往齐、楚两国。”
“燕国妄图刺杀寡人,差点致寡人丧命,此仇不共戴天,我大秦必将对燕国开战。
若齐、楚胆敢干预或助燕,必与之拼至最后一刻。”
嬴正冷声发出指令。”大王英明。”
群臣齐声应和。”好了。”
“寡人倦了。”
“若无急事,便退朝吧。”
“武安君随寡人前往章台宫,有要事相商。”
嬴正摆摆手,缓步走向后殿。
毕竟。
即便嬴正再强,也不过是凡人。
此次刺杀让他险些丧命,那种濒死的体验让他身心俱疲。”臣等告退。”
大臣们躬身退出,目光追随着嬴正。
李奇依旧端坐于血迹斑斑的座椅上,引得众人敬畏不已。”武安君。”
“你此次立下大功。”
“恭喜。”
“若非武安君及时出手,大王今日恐已遭难。”
“有武安君在,是我大秦之幸。”
大臣们纷纷围拢过来,言语间尽显阿谀之意。
武安君星夜兼程三日归返,此刻已是疲惫至极,加之大王传召,不便打扰,诸位大人请暂且退下。
王绾出来说话,打断了群臣围绕李奇献媚攀附的场面。
听闻此言,众臣也不敢多言,纷纷散去。
李斯看着眼前这一幕,心中满是愤懑。
他知道,李奇已在秦王心中确立了首席重臣的地位,无人能及。
他对此亦心生向往,只可惜当初因韩非之事执意与李奇对抗,导致翁婿情分破裂。
如今虽身为廷尉,执掌律法,却常遭同僚嘲笑,只因他的女儿嫁给了武安君,却最终被他亲手疏离。
章台宫外,李奇策马而来,面容略显倦意。
纵然血虎神骏,日行千里亦非常人所能承受。
刚下马,数百禁卫军已自发列队迎接,齐声致敬,言语间尽是钦佩。”免礼。”
李奇微笑回应,态度与对朝臣截然不同。
面对那些巴结之人,他始终保持距离,以免卷入派系纷争。
而对这些忠勇将士,则视作袍泽兄弟。”多谢武安君。”
将士们神情崇敬,目光热烈。
虽时日未久,但李奇一箭制敌、化解刺杀之事早已传遍宫中。
王宫中盛传,武安君乘飞虎降临,一箭惊雷,除奸弭祸,护驾有功。
此壮举令众人皆心生敬畏。”武安君。”
“大王正在宫内等候,您可径直入内。”
李高毕恭毕敬地说道。
即便以李高在秦始皇身边的权势,面对如今地位超然的李奇,他也丝毫不敢懈怠。
在秦始皇眼里,李高不过是个轻易就能掌控的蝼蚁。
然而,若要对付李奇,则需顾忌大秦百万雄师与天下百姓的态度。
李奇的威名无人能及,朝堂之上无人能与其相比。”嗯。”
李奇点头,迈步向章台宫行去。
李高并未随行,而是关上殿门,悄然离去。
章台宫内依旧如昔,只是多了些许孩童嬉戏的痕迹,各种小玩具散落各处。
这庄严肃穆之地竟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若被人知晓,定会震惊。
但对于宫中的侍从而言,早已习以为常。
如今王宫上下无人不知,当今大王对武安君的两个孩子宠爱至极,甚至胜过自己的亲生女儿。”臣叩见大王。”
进殿后,李奇俯身一拜。”奇小子。”
“这次又多亏你救了寡人。”
嬴正注视着李奇,目光温和。”为大王效命,乃臣分内之事。”
李奇语气淡然。”少来这套。”
“在寡人面前不用装模作样。”
嬴正不满地道,“今日行刺如此凶险,那些所谓的忠臣义士都躲在哪里?”
见嬴正一如既往地随性,李奇也放松下来,站直身子,笑言:“大王今天可是被吓得不轻吧。”
“废话。”
嬴正回应,“若非你那一箭,寡人的性命怕是难保。”
尽管荆轲已被他一剑击杀。
然而,荆轲的刺杀之举始终让嬴正难以忘怀。
不过,这次刺杀事件后,秦王宫的戒备无疑会更加森严,再无人能轻易潜入。”其实大王受的那一刀并无大碍。”
李奇微笑说道。”何以见得?”
嬴正疑惑地看向他。”臣之前不是给了大王一颗丹药吗?即便真中了剧毒,服下此丹也能保命。”
那丹药名曰大还丹,是疗伤祛毒的奇药,效力非凡。
寻常人只要气息尚存,服用后即可起死回生,对当世剧毒更是无往不利。”经你提醒,寡人才想起此事。”
嬴正如梦初醒。
竟连自己亲赐的救命良药都差点遗忘。”若真遇险,寡人岂有余暇取药?”
嬴正语气带着责备。”大王平日里可随身携带?”
“无事带在身上作甚?”
“如此说来,倒是多亏李先生赶来及时。”
李奇也醒悟过来。”短短三日,奔波千里,奇儿确是用心。”
看着李奇,嬴正心中满是感动。
儿子为救自己,不惜昼夜兼程,仅凭燕国使者身份与自身直觉,便预见危机,这份父子情深令人动容。”大王。”
“辛胜求见。”
殿外传来辛胜的声音。”进来。”
嬴正重拾 ** 威仪。
辛胜推门而入,双手奉上一木盒,内有两柄短剑。”此乃刺客遗下的两件凶器。”
“除荆轲所持之外,另一柄藏于樊於期首级锦盒暗格之中。”
“上方均涂有见血封喉的剧毒。”
“这两柄剑更是锋利无比的神兵。”
“一曰鱼肠,一曰徐夫人。”
“此次燕国意图刺杀大王,恐怕早已蓄谋已久。”
辛胜恭敬地对嬴正说道。”此事怕不是燕王授意,他还不至于如此糊涂。”
李奇冷笑一声。”不是燕王?”
辛胜抬眼,露出疑惑之色。”正如武安君所言,燕王虽非明主,却也不至于这般愚蠢。
他深知刺杀大王乃大逆之举,一旦败露,燕国必遭我大秦覆灭。
即便我大秦兴兵,亦师出有名,齐楚两国亦无计可施。”
“此事绝非燕王所为。”
嬴正也冷声说道。”若非燕王,又是何人?莫非有人借机嫁祸燕国?”
辛胜愈发不解。”乃是燕国太子,姬丹。”
李奇接话道。”武安君如何得知?”
辛胜追问。”燕丹向来嫉恨大王,更因嫉妒而生怨愤。
他早年曾与大王同在李国为人质,如今大王执掌天下,国势强盛,而他仍不过是太子,这种落差令他心生妒火。”
“加之我大秦吞并三晋后,国力日盛,燕丹自知难以置身事外。
他深知大秦欲吞并四海的野心,若任其发展,燕国难逃 ** 。”
“于是孤注一掷,策划了此次行刺。”
“目的正是刺杀大王,扰乱大秦。”
“当然,”
李奇嘴角微扬,语气带着几分轻蔑,“在燕丹心中还有更深的私心,他不愿再看到大王如此风光,便是嫉妒作祟。”
听罢,辛胜恍然大悟。”武安君洞察入微,末将钦佩不已。”
辛胜拱手道。
嬴正未言语,却目光温和地看着李奇。
虽仅一面之缘,却已将燕丹性情剖析得淋漓尽致。
燕丹常自夸胜过嬴正,殊不知其心胸过于狭隘。”然而。”
“此次虽危险重重,但对大秦而言,”
“倒要多谢燕丹了。”
李奇微微一笑,看向嬴正说:
“确实该好好感谢他。”
嬴正连忙附和,嘴角浮现笑意:“如今韩、李、魏已被我吞并,寡人正愁不知如何对付齐、楚、燕,如今燕丹送来这样的借口。”
“大秦出兵伐燕,名正言顺,齐楚即使不满也无可奈何,无从出兵。”
“他们各国不是总以名正言顺的理由来针对我们?”
“这次就看看他们怎么办。”
说到这里,
嬴正与李奇对视一眼,彼此心照不宣。
燕国,
即将不复存在。
这一切皆因燕丹所赐。”禀报大王。”
“诸位公子求见。”
此时,
殿外传来李高的声音。”让他们进来吧。”
嬴正镇定说道。
显然,
嬴正遇刺的消息已经扩散,这些儿子们想必得知,肯定会前来关心,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做给嬴正看的,若不留神,对他们可不利。
殿门敞开。
浮苏、胡害、公子高——嬴正的几个儿子匆忙闯入大殿。
见到嬴正时,
一幕戏剧性场景上演。”父王!”
“儿臣听说您遭遇刺客,父王平安否?”
“父王安然无恙吧。”
“父王……”
众公子一进殿,有的满是关切,有的则号啕大哭,章台宫内呈现出众生百态。
李奇站在这,头皮发麻。”秦始皇的儿子们,果然个个‘杰出’。”
李奇心中不禁感慨。
看着眼前的几个儿子,他们或悲号、或沉默,各种神情交织。
唯独浮苏的表现相对平静,脸上挂着担忧之色,虽不及常礼,却也显得合宜。
其余几人则各自表露不同情绪,形形色色。
嬴正冷眼旁观,内心毫无触动。
比起怀中奇儿对自己的真挚情谊,这些从小生长于宫中的儿子们对他并无真正的父子之情,更多是对权力的敬畏,甚至可能暗存希望他早日离世的心思。
毕竟,若非如此,他们便无法争得储君之位。
然而,这一切外人皆不知,除了黑冰台,他早已周密部署。
若真发生什么意外,他们中无人具备继承大统的资格。
想到这里,嬴正不禁对自己的先见之明感到满意。”今日行刺之事足以证明,当初立下遗诏是多么明智的选择。
若我遭遇不测,这些人绝无能力维持大秦稳定,除奇儿外,其他人皆不具备相应的资格与能力。”
收回思绪后,嬴正以威严而冷峻的目光扫视着众子。”寡人无恙。”
他淡淡说道,“尔等退下罢。
寡人尚有要事与武安君商议。”
嬴正不愿再看这些虚伪的表演,他也分辨不清他们是真心还是假意。
但对于奇儿,他已有所察觉——忠诚重义。
若非他连续三日奔袭千里,自己恐怕早已殒命。
相较之下,他对宫中的其他儿子愈发失望。”诺。”
听闻此言,儿子们才勉强平复情绪,依次行礼退出大殿。
临走时,他们目光扫向李奇,似各有深意。”辛胜,你也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