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
蒙武继续道,“即便我们支持李奇,在大王正式承认他之前,绝不能让他知晓此事,也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嗯。”
蒙逸点头附和,脸上浮现出一丝感慨:“真没想到,李奇竟然是大王之子,我大秦的长公子。
若非这次大王派我来李家村,我至今仍不知晓他的真实身份。”
“小兔崽子。”
蒙武笑着骂了一句。”总觉得这对大王来说有些残酷。
他寻找李奇的母亲十多年,如今却得到了这样的结局。”
“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蒙武叹了口气。
为了大秦的安定,也为了一统天下的早日实现,这件事必须保密。”对了,父亲,您应该见过李奇吧。”
“他长得什么样?和大王像不像?”
蒙逸突然问。”仔细观察的话,就能发现他和大王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蒙田立刻回应。
初见李奇时,蒙田心中便生出熟悉之感,仿佛面对的是大王,虽觉可能是错觉,但今日看来,这直觉并未偏差。”无需忧虑。”
蒙武安慰道,“大王英明,只要我们和夏御医守口如瓶,此事便不会泄露。”
“一切静待良机。”
蒙武笑着补充。
蒙田与蒙逸均点头认同。
……
几个月后!
蒙武所言之事,必然令蒙逸难以平静。
谁能想到,这位声名远扬、被视为有望超越武安君白起的新星李奇,实则是当今大王之子,长公子。”蒙……爷爷……”
两个稚嫩的身影从门外跑进,见到蒙武便兴奋地呼唤。
尽管言语含混,却能感受到他们的欢喜。
蒙武顿时起身,大笑迎向两人,蹲下身看着他们蹒跚走近。
这种温情,即便身为军旅出身的蒙武也倍感珍惜。
蒙田与蒙逸对视一笑,亦心生暖意。
……
五个月过去。
寒郸城中,龙台宫内,曾经的大殿现已成为李奇与诸将商议军情之地。”上将军,函谷大营传来捷报,如今除代地外,李国全境已尽在我秦国掌控,灭李指日可待。”
屠睢恭敬禀报道。”李牧那边如何?桓漪将军可有进展?”
李奇询问道。
李牧身为李国的镇国上将,与年迈的廉颇和庞煖相比,他更为年轻,胆略更胜一筹。
面对秦军攻势,他采取守势,以代城为核心,驻扎十五万大军,同时在两侧布下十五万精锐骑兵,形成严密的防护阵型。”欲夺取代地,必先击溃李牧的三十万大军,但这套防御体系对秦军来说绝非易事,若想击败李牧,必定要付出巨大代价。”
章寒语气沉重地说道。”李牧无愧于李国上将之名,确实是守边御敌的良才。”
“此等守备策略确实巧妙。”
李奇微微点头,嘴角含笑,“以代城为根基,依托坚固城防,再辅以两侧骑兵,李国骑兵天下闻名,只需秦军主动出击,一旦陷入僵持,无法攻破城池,两翼骑兵便会迅速反击,给秦军造成重创。”
可以说,这是一个近乎无懈可击的战略布局。
要突破李牧的防线,秦军势必付出高昂代价。
李牧显然深谙此理,故而倾尽全力布防,誓要坚守到底。
秦军若想彻底消灭他,需承受相当的损失。”桓漪将军等人应当已尝试过进攻了吧?”
李奇轻笑道。”桓漪、王简两位上将屡次发起试探性攻击,却均告失败,伤亡惨重。
每当我军逼近城池时,代城守军便全力以赴抵抗,即便我军弓箭占据优势,他们仍用盾牌防御,拒绝正面交锋。
一旦我军靠近城门,两侧的李军便会迅速出击。”
“此局实在棘手。”
“若要取胜,恐怕只能采用以命换命的方式,强行攻城了。”
李牧守卫的代地,犹如当年李奇镇守的寒郸,但相较之下,李牧不仅兵力占优,且地形平坦,更适合骑兵作战。
他的部署意在与秦军决一死战,保住李国最后一块领土,等待时机复兴李国。”上将军,如今寒郸局势已然稳固。”
“十五万李国降卒已全数安排妥当,我军是否即刻北上,与桓漪、王简二位上将合力对敌李牧?”
屠睢恭敬询问。”此番灭李之战,我军已得不少功劳。
代地之功,若我们贸然前往,恐生变故。
我军确需北上,但非此时这般急进。”
李奇语气沉稳。
桓漪与王简共率六十万大军,留驻李地的约十万,剩余兵力近五十万。
如此规模的军队进攻代地,已是惊世之举。
而李牧为灭李关键一环。
若李奇率先北上,桓漪、王简或无异议,但急于立功的将士定不会同意。
于李奇而言:
可以行动,但绝不能仓促行事。
听到李奇此言,众将想起先前他提及的诸多考量,皆点头认同。”报!”
正在此时,一名亲卫疾步入殿,手中捧着一封军报。”来了!”
众人低声议论。
李奇接过军报,似有所悟,嘴角微扬。”何事?”
“回禀上将军,此军报来自北境代地,由王简上将亲笔。”
“军报表明,王简上将恳请上将军率军北上,共商破敌之策。”
亲卫语气恭敬。
听罢,屠睢等将面露喜色。”上将军,这便是您所说的良机?”
“若我贸然出兵,难免招人猜疑。
但若是由王简或桓漪邀约,则另当别论。”
李奇含笑说道。”末将愿领兵出征。”
屠睢、章寒、任嚣齐声 ** 。”眼下代地集结五十万敌军,我军尚需看押十余万降卒,不宜倾巢而出。”
“屠睢,你挑选五万精骑随我同行。”
“章寒、任嚣。”
\"你们率领所属部曲镇守寒郸,看管投降士卒。”
李奇严肃下令。”遵命!\"
三位将领立即回应。
军中以将令为先。
即便章寒与任嚣想奔赴北境,但李奇已决断,军令不可违抗。
...
代地,代城。
作为连接代地与李地的重要城池,此城地位关键。
须知。
原本代地并不属于李国疆域,而是李武灵王李雍时期兼并所得。
长久以来,因李国国策影响,代地与李地之间始终存在隔阂。
代人难以在李国朝廷获重用,常遭排斥。
例如李牧。
他在李国虽为权高位重的上将军,但在朝堂上仍屡遭针对。
他统领的大军也多为代人,并非真正的李人。
因此,李牧长期驻守偏僻的边境代地,抵御外族侵扰。
而廉颇、庞煖等人则能在富庶的李国核心地带担任将领。
李地与代地的隔阂历经多年仍未消弭,究其根源在于李国权贵乃至民间对代地的持续歧视,始终未将其视为李国核心区域。
此时。
代城外数里处,遍布营帐。
这些营帐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蓝田大营,另一部分是函谷大营。
秦国两位主将各辖一军,自不能混杂,以免打乱军职体系。
然而,商讨进攻代地、攻陷代城时,王简与桓漪共同谋划。
蓝田大营中军帐内。
王简、桓漪及诸多将领齐聚一堂。
然而,能入此营帐参与军机讨论的全都是统率十万兵马的主将。”我们兵临代地近一个月,屡次进攻不下十余次,却均告失败,损兵折将。”
\"这样下去绝非良策。”
王简凝视李国地图,目光锁定代城,试图寻找破局之道,却感到无计可施。
代城是攻克代地的唯一通道,欲掌控代地,必先夺取代城。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即便绕过代城,李牧的骑兵亦能迅速反击。
他早已做好部署,誓要在代城与我秦军长期对抗。
若想攻下代城,或许唯有两条路:一是以命相搏,殊死一战;二是与李牧持久对峙,凭借我秦的强大国力拖垮他。
他的代地资源有限,难以与我秦抗衡,只要切断其粮草供应,敌军定会自行瓦解。
桓漪语气沉重地说道。
这两种策略对我秦而言皆非良策。
桓漪话音未落,王简便摇头否定。”为何?”
桓漪不解地问。”李国仅剩代地,而我秦已灭韩。
这一壮举令李、魏等邻国震惊。
如今强盛的李国即将覆灭,你以为其他国家会袖手旁观吗?”
“代地与燕接壤,若我秦执意与李牧耗下去,燕国会容忍?齐国会无视?”
“唇亡齿寒的道理,李牧岂会不知?”
“屯兵代城后,他早已看穿我秦的应对之策。”
“要么我秦付出巨大代价与其硬拼,但他已抱定必死决心,就算牺牲,也会让我秦付出惨痛代价;要么就是持久消耗战,而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局面。”
王简冷静分析道。”那该怎么办?”
“李牧如此棘手,十余次进攻,我军已损失数万,受伤无数,而他凭借城池之利,几乎毫发无损。”
“难道真要眼睁睁看着代地久攻不下,辜负君主的信任吗?”
桓漪不甘心地说。
王简也叹息一声。
身为将领,本应坦然面对生死。
然而李牧坐拥三十万大军,攻破代城的代价实在太过沉重。
一旦攻城,至少需付出十万将士性命,且这已是最低估算。
战场上瞬息万变,局势难料。
商议进攻代城的军议陷入沉寂,营帐中的将领们皆陷入沉默。
李牧,果然是人中龙凤,李国第三的上将,其谋略堪称完美,无懈可击。
若想取胜,唯有拼死一搏,别无他途。
在李牧看来,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但对于秦军而言,若损失惨重,对未来的统一战争将产生深远影响,需要时日方能弥补兵力的损耗。
这正是李牧所预料到的,他深知秦之野心,故而布下此等坚不可摧的防御。
此刻,连王简与桓漪这样的秦军名将也哑口无言。
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仅有两条:要么拼命强攻,不顾伤亡;要么打持久战,却如王简所言,各国绝不会坐视代地落入秦手,更不会坐视李牧这支强军覆灭,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支援李牧。
如此一来,灭李之战便遥遥无期。
身为秦军两大宿将,统帅六十万大军,受命于君主讨伐李国,若久攻不下,必遭朝臣弹劾,君王亦会震怒。
就在众人沉默之际——
“报!”
一名亲卫急匆匆入帐,高声禀报。
然而看到众将沉默,他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开口。”何事?”
王简抬头问道。”李奇上将率军已至营外。”
亲卫毕恭毕敬地答道。
提及李奇,王简与桓漪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两人暗自思忖,李奇能在短时间内升任秦军第四位上将,并再获晋升,封为大上造,固然有君恩庇佑,但更因他屡建奇功。
无论是斩杀庞煖还是击杀廉颇,这些都是李国赫赫有名的上将,实力不容小觑。
王简和桓漪对视片刻,几乎同时开口:“走,去接李奇。”
即便李奇非主帅身份,他们仍决定亲自前往。
身为上将军,本无需如此,但李奇如今与他们地位相当,此行合情合理。
不多时,二人率众抵达营外。
只见李奇已率五万铁骑到来,正跨坐于血虎之上,屠睢侍立一旁。”李奇上将军!”
王简爽朗一笑,“久仰威名,今日得见,实乃幸事。”
桓漪亦笑言:“久仰大名,今日一晤,果然名不虚传。”
从营中走出的两人并肩而立,身后各带数员大将。
李奇看着这对名震天下的秦军统帅,嘴角微扬。
回想起当年初入军旅,他只盼建功立业、衣锦还乡。
而今所得远超初衷——不过三年,他便官拜大上造,领地百里,田产广阔,仆役成群。
权力荣耀早已超越他的预想,甚至在史册中留下姓名,也是指日可待。
缓过神来,李奇迅速下马,向王简和桓漪深施一礼:“晚辈李奇,见过二位上将军。”
他以晚辈自称,正是出于对前辈的敬意。
语言的力量令人赞叹。
李奇的称呼传来,王简与桓漪对视片刻,皆流露出无声的欣赏。”李奇实乃国之栋梁,既能独当一面,又谦逊有礼,难得一见。”
“若我儿王奔达此年纪,怕也难如此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