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杨金娥带着第九师深入清军腹地,连战连捷的时候,封开地区的清军主将李孟群却感觉如坐针毡。
就在杨金娥率军沿着西江偷渡到郁南开始,义军第六师出苍梧,攻占了封开北部几个镇,消灭了数千清兵。
第七师、第八师齐头并进,沿着西江两岸朝着封开逼近,连连拔除了几个外围据点,兵临封开城下。
第十师则迂回到封开以南,阻断了封开之敌南逃之路,至于封开以东的郁南则被杨金娥第八师夺占了。
听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李孟群人都麻了,短短一天,自己一天前还坐拥三万精兵,意气风发,转眼间三万精兵只剩了不到两万,还只能困守封开孤城。
想到这里,李孟群忍不住大骂驻守郁南的清军实在是太废物,一万八旗军啊,眨眼间就没了!郁南一丢,封开便成了孤城,连消息都送不出去,更何况物资了。
李孟群只能暗自祈祷,希望驻守德庆的徐三思知道消息之后,可以挥师西进,重新夺回郁南,再不济也得打通西江航道,保证封开粮道畅通。
夜里,李孟群匆匆巡视了其它三面城墙,便走到了封开东城墙,默默注视着漆黑的道路和泛着银光的西江之水。
这一刻,李孟群是忐忑的,他迫切的想要知道,德庆的徐三思走到哪里了?有没有夺占郁南?
李孟群心中只能默默祈祷,不过心底里总是有一个答案,一个令他不愿意想起来的答案,他只能眼巴巴地注视着远方,幻想着援兵可以从天而降。
慢慢地,李孟群就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身边副将急匆匆将他叫起来,李孟群有些迷糊地听到城外的喧嚣,眼前一亮,忍不住地喊了一声:“是援兵到了吗?”
边喊边用力站起来,想要探头看去,左右副将连忙将他拉回去,就在他缩头之后,几个弹子打在他刚才露头的地方,和墙体摩擦之后闪出几道火花。
李孟群头上一阵冷汗,心中咯噔一下,不敢再贸然露头,只是从城墙上预留的一个观察口看下去,就看见密密麻麻的军队和大炮,顿时心中一苦,明白德庆的援兵怕是指望不上了,只能鼓舞鼓舞士气。
于此同时,杨金娥到了之后,召集其他几个师的将领来开会,做此次战争的最后会议。
众人分析了一下局势,发现虽然义军有五个师,从兵力来说三倍于清军,但李孟群坐镇封开以来,训练拉拢士兵,对于城内百姓也是施以恩惠,这导致其内部比较团结,不少清兵就是封开本地人,若是强攻势必会造成大量伤亡。
如果是义军造成大量伤亡,那自然不必说,如果是城内百姓和清兵造成大量伤亡,也无疑会让封开成为义军统治的不稳定因素,威胁日后义军的统治。
在了解到李孟群此人年幼丧父,只留一个寡母拉扯他长大,且这寡母就被他安置在德庆的时候,众人立即有了打算,杨金娥立即传令给德庆的义军,让他们把李母请来。
其实义军众将之所以愿意花精力来招降李孟群,实在是因为此人颇具古代先贤之风,他本来是个文人,接手封开防务之后,治军严格,旗下清兵虽然谈不上对百姓秋毫不犯,但也算是军规森严。
且他坐镇封开以来,不管是为了拉拢民心也好,还是真真正正把百姓放在心上,总之对于封开的百姓还是不错的,抑制豪强,救济百姓。
因此,众人有了劝其归降的想法。
第二天,义军五个师从四个方向将封开县城团团包围,密密麻麻的战士身着铠甲,在太阳照射下闪出阵阵银光;黑漆漆的炮口和枪口让人看了一眼便头皮发麻。
此时,城内的清兵虽然在李孟群以身作则的带领下上了城墙,但每个人都心中打着寒颤,充满着对死亡的恐惧。
列阵完毕后,杨金娥给旁边士兵一个命令,瞬间城东义军阵营里鼓声响起,一阵一阵的缓缓敲着。
然后,在鼓声中,一个女将挺身而出,没有携带武器和铠甲,而是带了一个令旗和几样东西,然后哒哒哒骑着马缓缓朝着封开城而去。
驻守城墙上的将领还有一些有见识的老兵们看来就明白这是时辰,于是连忙一巴掌拍在旁边新兵头上,叮嘱道。
“别乱动,那是义军的使臣,是来谈条件的,把枪口挪开,万一不小心走火了,咱们封开恐怕会变成一片废墟!”
说话间,那女将骑马到了城下,停止宝马,朝着城墙上喊道。
“我是第九师一团二营营长方圆,奉东征指挥官兼第九师师长之命,送信件一封、印记四枚,送给李孟群将军!!!”
一连喊了三遍,城墙上才缓缓放下一个篮子来,让她通过篮子缓缓上去。方圆也不迟疑,深吸一口气之后跳到篮子上,缓缓上前。
一上来,就冒出几个清兵要来搜身,方圆闻言怒斥他们:“本将为义军使臣,代表了我义军政府和三千万广西百姓的脸面,岂容你们几个小人如此折辱?还不快快退下,我要见李孟群。”
几个清兵果然迟疑,连忙道歉,只是扫视了她一眼,确定其没有带什么危险品,便将其引着去见李孟群。
到了之后,方圆又重新陈述了一遍自己来的目的,然后把带来的信件和印记递给他。
李孟群首先打开几个大印,一看,心中突然无比的绝望,原来这四个印分别是郁南县令和德庆知县的大印以及驻守郁南的八旗军将印和徐三思的帅印。
顿时,李孟群和众将心中一阵哀嚎,这代表着不过一天时间,驻守郁南的一万八旗军和驻守德庆的一万精兵如泡沫般消散,郁南、德庆也落入义军之手,封开之清兵退路断绝,且等不来援兵了。
看完大印,李孟群有些机械地拿起信件一看,突然眼睛瞪大,因为那信件表面写着这么几个大字:吾儿孟群亲启!
李孟群心中慌乱,匆匆打开铅封,然后看了过去,确实是母亲的字迹。
信件里李母首先提到,义军对她十分尊重,让他不要太担心,转而分析了清朝政府的无能,劝说李孟群弃暗投明,向义军投降。
李孟群看了信件,有些颓然地瘫坐在椅子上,虽然他常以儒家先贤为榜样,按理来说这时候应该顽抗到底或者以死明志,来报答“圣恩”。
李孟群以前虽有才干,却不得重用,还是这一年才被徐广缙委以重任,因此对于朝廷谈不上什么忠心,只是顾念徐广缙的知遇之恩罢了。
然而,和自己母亲的安危相比,徐广缙的知遇之恩似乎没有那么大了,于是李孟群纠结之中,慢慢下定了决心,对着众将说道:“唉!为今之计,我想开城投降,以保全封开之数万平民,不知各位同僚意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