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手机屏幕,那条短信在黑暗中刺眼地亮着:“林致远,你的基金账上有50万去了不该去的地方。”
这不是玩笑。
我知道赵慈善家说过一句话,“公益不是捐款那么简单,是信任的堆叠。”可现在,有人正试图把它一层层拆掉。
我深吸一口气,起身打开灯,把电脑从休眠中唤醒。
凌晨两点,屋外寂静无声,只有远处楼下偶尔传来的电动车喇叭声提醒我这座城市从未真正沉睡。
我拨通了赵慈善家的电话。
“赵叔,我们可能出事了。”我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平稳下来,“有匿名消息说‘共联体’的一笔五十万捐赠资金流向不明。”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传来他低沉的声音:“来了。”
“什么?”我不太明白他的意思。
“我说,它终于来了。”他顿了顿,“林致远,你有没有想过,这不会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我握紧手机,手心有些出汗。
“你是说……有人故意做的?”
“我不知道是不是人为,但我清楚一点——只要你在做不一样的事,就一定会有人想让你停下。”他说,“但你要记得,停下来,就是输。”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我已经坐在办公室里,打开了“共联体公益基金”的财务系统。
我逐条核对每一笔支出记录,心跳随着每一条数据跳动。
那些数字背后,是一份份承诺、一个个家庭的希望,甚至是某些孩子的未来。
赵慈善家也赶了过来,他带来了一个小团队,都是他在公益界深耕多年的老朋友。
他们没有多问,只是迅速投入工作,开始调取银行流水、项目审批记录、执行反馈资料……
上午十点,我走进了直播间。
镜头前的我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衬衫,头发略显凌乱,眼睛下面挂着一圈黑影。
我没有化妆,也没时间准备稿子。
“大家好。”我对着摄像头笑了笑,然后慢慢说道,“你们很多人是在昨晚看到那条匿名举报的信息。今天,我就站在这里,把每一笔账目都讲给你们听。”
我打开投影仪,将“共联体”最近三个月的所有收支明细投射出来,包括每一笔来自“每日微善”挑战的捐款,以及用于山区学校改造、乡村儿童营养计划、城市流浪动物救助等项目的资金分配。
“我不是专业的会计,也不是资深的财务专家。”我指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数据,“但我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告诉你们,这笔钱去哪儿了。”
我在直播中一一讲解,甚至请来一位第三方审计机构的专业人员现场审核,并当场回答观众提问。
有人问我:“你怎么保证自己不会私吞?”
我笑了,笑得有点苦涩。
“我不能百分百保证。但我可以做到的是,每一笔支出都留下痕迹,每一次变动都有记录,每一个决策都开放监督。因为我知道,做公益最难的不是捐钱,而是让人信你。”
中午十二点,周公益组织负责人打来电话,告诉我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由于网络上的负面舆论发酵,几所高校已经暂停了与“共联体公益基金”的合作意向。
“林先生,我们理解您的立场,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优先保护学生的信任。”她语气温和,但态度坚定。
我点了点头,尽管她看不见。
“我尊重你们的决定。”我说,“但我希望能亲自跟各位负责人沟通一次。”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我一个接一个地联系各大高校的合作负责人。
每通电话,我都详细解释目前的情况,并提出一个新的方案——设立独立监督委员会,由学生代表、教师及家长共同参与管理,确保项目的透明与公正。
有些人犹豫,但也有一些人被我的诚意打动。
“林先生,其实我们一直挺欣赏您做的事情。”一位老师最后说,“但现在这个节骨眼上,我们更需要一个明确的方向。”
挂断电话后,我靠在椅子上,长出了一口气。
窗外阳光正好,照进屋里,却照不进我心里那片阴霾。
我望向桌上摊开的调查报告,那张写着“50万去向异常”的纸页像一根刺扎在我心里。
是谁?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出手?
我隐隐觉得,这件事背后,不只是单纯的举报那么简单。
而此刻,我只能继续走下去。
哪怕前方是荆棘遍野,我也必须证明一件事:
善意不是口号,它是制度,是责任,更是坚持。
夜路难走,但总有人愿意提灯前行。
我看着桌上的笔记本,轻轻合上。
这一刻,我忽然想起昨天夜里那位评论家对我说的话:
“有些人可以被改变,只要他们走在对的路上。”
那么现在,我想看看这条路,到底有多长。
我盯着手机屏幕,那条新闻推送在光线下显得格外刺眼:“李评论家发布新文《从‘怀疑者’到‘观察者’》,首次公开力挺林致远。”
我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
李评论家,那个曾经在各大平台高调质疑“共联体”模式、讽刺我是“流量慈善”的人,居然会在这个风口浪尖上站出来?
我点开文章,快速浏览内容。
他的文字依旧犀利,但语气却少了往日的锋芒。
他承认自己最初是带着偏见来看待我的崛起,也坦承在深入调查后发现,“共联体”并不是一个空壳式的慈善噱头,而是一个正在摸索中建立透明机制的真实尝试。
> “我们总以为善意需要证明,其实更需要的是制度和监督。林致远或许不是完美的慈善家,但他正在做一件值得尊重的事。”
这段话让我心头一热。
我知道这不是单纯的赞美,而是一种立场的转变。
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像是一块投入舆论池中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转发量迅速攀升,评论区开始出现理性讨论的声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事实本身,而非谣言。
办公室里,气氛也随之变得轻松了一些。
赵慈善家看了文章之后只是点了点头,说了一句:“迟早的事。”
我却知道,这并不容易。
李评论家的立场转变,背后一定有更深的考量,也许是对真相的确认,也许是看到了更大的趋势。
但无论如何,这一刻,我们赢回了部分信任。
夜幕降临,城市的灯光逐渐亮起,窗外的风裹挟着初夏的温热吹进窗缝。
我在会议室召集了公益团队的核心成员。
“我们必须更快地回应质疑。”我看着众人,眼神坚定,“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行善,更要让善行看得见。”
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方案,“透明追踪系统”,每一笔善款都能通过二维码实时查询流向,捐赠者可以清楚看到这笔钱什么时候到账、用于什么项目、由谁执行、最终成果如何。
“这不是应对危机的权宜之计,而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核心。”我继续说道,“只有当善意变得可查、可控、可追踪,它才能真正赢得公众的信任。”
会议结束后,大家陆续离开,只剩下我和周公益组织负责人还坐在原位。
她轻声开口:“林先生,你有没有想过,这件事的背后……可能不只是简单的举报那么简单?”
我没有回答,只是点点头。这个问题我也已经想了很久。
就在我们即将结束谈话时,她的手机响了一下,她看了一眼信息,眉头微皱,随即又松开。
“怎么了?”我问。
她摇摇头,露出一个淡淡的笑容,“没什么,就是有点意外。”
我没有追问,但心里却隐隐有些不安。
直到清晨五点,天还没亮,我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
是她的信息。
【紧急汇报:首批培训的大学生志愿者中,有超过三成来自富裕家庭。】
我盯着这条消息,久久没有动弹。
阳光还未升起,城市仍在沉睡,但我已经感觉到,一场新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