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手机屏幕上那条匿名私信,心跳有些快。
“林先生,您信任的某合作机构账目不清,请务必谨慎处理。”
这不是一句空话。
在公益圈里混了这么久,我深知这类信息往往真假难辨,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尤其是现在,我的名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外卖员,而是一个公众人物,一个公益项目的推动者。
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被放大无数倍。
我没有犹豫太久,立刻拨通了赵慈善家的电话。
他是我在做公益过程中结识的一位资深人士,低调、务实,从不接受采访,却在业内口碑极好。
他曾说过一句话:“做善事,不怕慢,就怕错。”
电话响了几声后接通,他声音依旧沉稳:“林致远?这么早打电话,有事?”
我直奔主题:“赵叔,我这边收到一条匿名举报,说我们正在合作的一家公益机构账目有问题。我想请你帮忙牵头,成立一个独立审计小组。”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他缓缓道:“你怀疑谁?”
“我不确定。”我如实回答,“但我不能让这些钱出问题,更不能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失望。”
他又沉默了一会儿,才开口:“好,我来办。这事必须透明,不能有任何瑕疵。”
我松了口气:“谢谢您,赵叔。”
挂断电话后,我坐在车里发呆。
阳光透过车窗洒进来,照在方向盘上,温暖却不真实。
我不知道这条匿名消息到底是谁发来的,也不知道它背后是否藏着什么阴谋,但有一点我很清楚——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后果不堪设想。
我不想让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伪善人”。
正想着,手机又震动了一下,是吴记者的消息:
【刚刚直播结束,孙受助代表主动申请继续讲述自己的故事,要不要开直播间?】
我看了一眼时间:早上七点五十分。
我回了个“好”,然后简单洗漱一番,驱车前往约定的地点。
上午九点,校园直播间准时开启。
孙受助代表,那个曾经因为家庭贫困差点辍学的女孩,站在镜头前,眼里泛着泪光。
她叫小雨,今年十八岁,大学新生。
当初如果不是我资助她完成高中学业,她现在可能已经辍学打工了。
“林哥不是富人。”她在直播中说道,“但他给了我重新读书的机会。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他第一次来看我的时候,穿的是骑外卖时的工作服,鞋子都破了边。可是他笑着问我,‘想不想考上大学?’我说想,他就点点头说,‘那我陪你一起努力。’”
弹幕瞬间炸开:
【破防了……】
【这哪是资助,这是救了一个家庭啊!】
【林哥真的太暖了。】
我也坐在一旁看着,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就在这个时候,李评论家转发了这段视频,并留言:
“或许,我错了。”
这条留言迅速登上热搜,很多人开始反思之前的质疑是否太过武断。
中午十一点,周公益组织负责人找到我,提出一个新计划——“青年志愿者成长计划”。
她说:“现在很多大学生愿意参与公益,但他们缺乏专业培训和激励机制。如果我们能提供系统的培训、奖励机制,甚至未来就业推荐,可能会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
我听完眼前一亮,当下拍板:“行,我先拨款三百万,作为第一期启动资金。”
紧接着,我亲自参与到课程设计中。
我和团队反复修改方案,强调一个核心理念:
“真正的公益,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为改变的力量。”
我一边设计课程内容,一边想着之前那一封匿名举报信。
尽管我已经请赵慈善家介入,但心中的疑虑始终挥之不去。
下午一点半,我接到赵慈善家的电话:
“林致远,我现在在学校附近,要不要过来看看?”
他说的学校,是他创办的一所乡村小学图书馆。
我没多问,直接开车过去。
路上,我心里隐隐有种预感——今天的事,还没完。
而这所学校,也许会告诉我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
我赶到赵慈善家创办的那所乡村小学时,已是午后。
阳光透过树叶斑驳地洒在红砖墙上,几只麻雀在操场上蹦跳着觅食,远处几个孩子正抱着破旧的足球奔跑。
赵叔站在图书馆门口等我,见我下车,笑着招了招手。
“进来吧。”他推开厚重的木门,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面而来。
我走进去,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整面墙的书架,整齐排列着各类书籍。
最里面还有一排桌椅,几位学生正在安静地看书。
“这里的孩子们每周都有阅读课。”赵叔轻声介绍,“他们中很多人家里一本课外书都没有,但眼神里都带着光。”
我点了点头,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情绪在翻腾。
赵叔带我穿过走廊,来到一间多媒体教室。
屏幕上播放着孩子们自己制作的读书分享视频,声音稚嫩却坚定。
我突然觉得眼眶有些发热。
“我想在这里放一台电子阅览器。”我说,“这样他们就能接触到更多外面的世界。”
赵叔看着我,笑了笑:“你要是愿意,可以每年捐建十所这样的图书馆。”
我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好,三年,每年十所。”
他没说什么,只是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
从学校出来,我心里沉甸甸的,却又异常坚定。
夜晚八点,我坐在出租屋的阳台上,望着城市灯火,打开了微博。
我发了一条长文:
【今天,我看到了真正的希望。
也让我下定决心,把这份善意传递出去。
所以我发起一个挑战:#每日微善#。
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好事,并拍照打卡分享。
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次让座……但我们每一个小小的举动,都是这个世界变得更温暖的理由。
愿善意如星火,汇聚成光。】
不到十分钟,肖潇然就留言了:
【林致远,你是认真的?】
我回她:“是。”
很快,评论开始爆炸式增长。
有人晒出帮老人拎菜的照片;
有人分享给流浪猫搭窝的经历;
还有人说,因为这条微博,他第一次主动捡起了路边的垃圾。
短短两天,话题阅读量突破五千万。
多家企业纷纷联系我,表示愿意加入支持行列。
我看着满屏的留言,轻声说:“这才是我想守护的世界。”
清晨五点半,天还没亮,我就起床穿衣,准备前往市会展中心。
今天,是我第一次出席“共联体公益论坛”,也是我第一次正式提出那个酝酿已久的想法——
商业与公益,不该是对立的存在。
而是可以共生、共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