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金陵城外的村庄笼罩在血色与硝烟中。
寒风卷着焦糊味掠过残垣断壁,茅草屋的梁柱斜插在灰烬里,未燃尽的窗棂偶尔爆出几点猩红的火星。
水塘浮着结冰的血沫,岸边歪倒的纺车上挂着半幅染血的粗布,针脚还保持着主妇生前最后的规整。
村口老槐树的枝丫突兀地支棱着,树皮被刺刀刮得斑驳,树杈上悬着的空篮筐随北风摇晃,里面原本该装着过冬的腌菜。
碾谷场的石磙旁散落着打翻的稻箩,冻硬的米粒混着黑褐色的污渍,几只野狗在废墟间逡巡,突然对着某处塌陷的灶台狂吠——那里露出半截青紫色的孩童手臂,腕上的银铃铛沾满霜花。
某户堂屋的神龛被劈成两半,祖宗牌位裂在地上,香炉里的灰撒出扭曲的痕迹,仿佛有人曾紧紧攥着香灰挣扎爬行。
后院井台边,十几个凌乱的脚印凝着冰,井绳断口参差,木桶沉在幽暗的井底,水面偶尔浮起一缕女人的长发。
暮色降临时,乌鸦成群掠过焦黑的田垄,枯草间闪过金属的反光——那是被踩进泥里的长命锁,锁片上的\"福\"字凹槽里填满了凝固的血。
远处长江的呜咽混着零星的枪声,将最后几缕炊烟般的哭嚎撕得粉碎。
1937年12月,金陵及其周边乡村在倭寇侵略的铁蹄下沦为炼狱。
随着金陵城陷落,血腥屠杀与暴行迅速向郊野蔓延,数十万逃难的民众与溃散的士兵涌入村庄,却未能逃脱战争的绞索。
田野间未收割的稻谷浸泡在血水中,农舍被焚毁后只剩焦黑梁柱。
倭寇为\"清剿\"溃兵,系统性烧毁村庄,浓烟终日笼罩地平线。
秦淮河边堆满肿胀的尸体,河水泛着暗红色,村民被迫用这水煮饭,瘟疫开始蔓延
在江宁县的晒谷场,日军将200余名男性村民用铁丝穿锁骨连成串,以机枪扫射后浇汽油焚毁。
妇女被集中关押在祠堂,日夜遭受凌辱,惨叫持续至天明。有幸存者回忆:\"雪地里全是光着身子的女尸,肠子挂在刺刀上。\"
幸存村民躲在地窖或坟场,靠吃树皮、老鼠维生。
六合县某村为保命交出全部存粮,仍被屠戮大半。
有母亲为让孩子活命,将最后半碗掺着观音土的粥喂给孩子后投井自尽。
土匪与溃兵趁火打劫,形成\"人吃人\"的绝境。只宋志小队在此期间,制止和劫杀的溃兵与土匪就有7波。
倭寇强抢村庄,逼迫村民搬运战利品,稍有迟缓即遭劈杀。
在溧水地区,被迫举太阳旗\"欢迎\"倭寇的村民,次日就被用作刺刀训练的活靶。汉奸组织\"维持会\"协助搜刮粮食,导致更多饥荒。
这些暴行在《拉贝日记》与《魏特琳日记》中均有佐证。
金陵城外30公里范围内,约200个村庄遭灭村,遇害平民数量至今难以统计。
这种有组织的残暴,将江南鱼米之乡变成了文明尽毁的人间地狱。
宋志一行三十几人,就身在这个原有几百人的名为“仙女庙”。
但此时的仙女庙,哪有江南小村落的风光,满眼都是破败和凄凉。
占领华夏首都的战绩,让倭寇陷入了疯狂。来自高层的命令,让本就缺乏人性的军队,更充满了野性。
为了给处于贫困线一下的家庭,能邮寄一些财物,士兵们也陷入了疯狂抢劫的狂欢,只要将所得上交一部分给长官。
志得意满的倭寇,三五成群的组队抢掠。而华夏普通百姓,受多年传统思想影响,默默承受着倭寇的荼毒。
华夏老百姓的善良,更引来侵略者的猖狂,几个鬼子就敢侵略一个上百人的村庄,肆意烧杀掳掠。
宋志组织了几十个二十人左右的小队,配备了迫击炮、轻机枪等武器,分区域进行猎杀。
因为宋志深知,这个时候是杀伤倭寇的最好时机,等倭寇建立了统治机构,大量的汉奸投降,外地人很难在此地隐藏。
宋志所在小队是有四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锋刃成员,这部分人掌握着重武器和无线电台,是小队中坚力量。
还有一部分是在游击过程中,收拢的散兵,大多数散兵已经在奉贤接受着培训,这些是这些日子又收拢上来的。
少部分是在这期间,收留的想要打鬼子的有志之士,而其他几人是黑木头派来保护宋志的暗卫。
黑木头说什么也要跟随宋志,在接收的散兵和其他抗倭组织人员,逐渐增多以后,宋志强烈命令黑木头也要带领一队,这是对倭寇最好杀敌机会。
这个时期不缺乏勇于反抗的仁人志士,缺乏的是有经验的指挥和武器弹药、粮食装备。
为了更好的打击倭寇,抗战前准备的各项物资,全部被宋志发放了下去。
这里肯定有借机生财的,但是宋志相信,大多数还是能用于抗战的,毕竟派出的队伍领导权还是掌握在锋刃小组里。
因锋刃小组人员不足,暗韧和远东公司人员都开始参与组织,好在战争爆发后,在沐春职业学院和军事学院受训的学员们,陆续到达了作战区域,还带来了更多的作战物资。
说到作战物资,抗战之前,宋志储备了大量作战物资,将其按着前世倭寇入侵的线路,安放在安全点,主要是为了后期抗战准备的。
但是倭寇的肆意妄为,激怒了宋志和身边的人,大家积极投身其间,所以这些物资消耗很快,只能再次从其他地区调拨。
为了区分沐春公司,毕竟这是自己做出的决定,宋志只能掏空自己空间的积蓄,与沪上远东公司账户上的流动资金,继续大量采购各项物资,宋志担心物资未来的运输问题。
这一段时间的结果就是,大量击杀击伤倭寇,消耗了大量物资,但也锻炼了自己的队伍,更主要的是收留了两千多人抗战人员,基本解决了宋志一直缺乏的战斗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