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选贤殿的紫藤叶已染成深紫,细碎叶片簌簌落在青石板上,沾着晨露凝成的水珠。杨启捧着那本磨得边角发亮的“贤才跟踪簿”踏入暖阁时,靴底沾着的江南泥点还带着水汽——为查周士弘贪腐实情,他在苏州码头蹲守三夜,连衣袍都没来得及换。萧桓正临窗而立,指尖在两份奏疏上反复摩挲,指腹因用力而泛白:左首徐英的财政急报,红笔圈出的“国库存银仅支三月”字样刺目惊心,墨迹旁还批注着“漕运改道耗银、军屯农具款、新麦种采购金皆缺口”;右首顾彦的密呈字迹潦草如刀,纸页边缘因赶路被风雨浸得发皱,上面写着“江南豪强周士弘勾结魏党余孽,拦阻漕运改道,纵容家奴殴打督办官陈安,致其手臂骨裂”,末尾还附着陈安渗血的供状。
“陛下,旧势力反扑已现三处铁证,”杨启快步上前,将“贤才跟踪簿”摊在御案中央,指腹重重按在“受阻新政”一栏的朱圈上,“苏州漕运改道被周士弘以‘码头是祖产’为由强拦,他还垄断江南盐粮,抬高市价三倍;西北军屯遭守将张彪克扣粮草银,本该发放的农具被他变卖,换钱给京中儿子买了宅院;河南新麦推广遇乡绅王老虎造谣,说‘新麦是朝廷用来毒百姓的异种’,竟连夜烧毁农桑学堂的种仓。这些人或为魏党姻亲,或靠旧制牟利,新政断了他们的财路,便成了最凶的拦路虎。”
沈敬之扶着案角重重叹气,他刚将十余名守旧官员的联名疏掷在地上,疏上“寒门子弟无根基,易生贪腐,当罢黜”的字句还清晰可见。“周士弘是前魏党尚书周显的堂弟,盘踞江南三十年,盐场占了半数,粮铺开遍苏杭,连地方通判都要看他脸色;西北守将张彪是先皇亲封的‘忠勇伯’,素来轻视军屯,常说‘士兵握锄头不如握刀’,实则是怕军屯成气候,分了他的兵权;河南乡绅王老虎则囤粮万石,新麦推广后旧粮价必跌,他这才铤而走险造谣。”老尚书的花白胡须微微颤抖,“这些人盘根错节,背后还有世家撑腰,动他们,需得雷霆手段。”
徐英躬身奏道,袍角扫过御案下的铜鹤香炉,带出一缕青烟:“漕运改道本为省耗三成,却被周士弘索‘过路费’,每艘粮船交千两才肯放行;军屯需增拨的农具银万两,国库已空,去年秋汛冲毁的堤坝还欠着工银;新麦种采购款尚缺三成,柳恒大人在河南急得日日催报。臣与周霖核了三个月魏党旧账,发现他们遗留的贪腐银尚有百万两未追回,全被周士弘、王老虎这些人以‘代存’名义私吞,藏在自家地窖里。”
萧桓猛地转身,指节叩响御案,紫檀木的案面发出沉闷回响,目光如寒潭扫过阶下百官:“旧弊不除,新局难开!沈卿,你稳住选贤根基,绝不能让旧臣挤走寒门新官;虞卿,你带都察院御史即刻南下,查周士弘的贪腐铁证;郑卿,掌好刑狱,只要证据确凿,就算是皇亲旧友也绝不轻饶;徐卿,牵头核账追银,国库的窟窿必须补上;蒙卿,你坐镇西北,管好张彪那伙人,军屯绝不能停!”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拔高,“朕倒要看看,这些残孽能挡多久!”暖阁外,秋风卷着落叶拍打窗棂,发出“噼啪”声响,似在应和这场即将到来的破障之战。
破障帖
心陷迷津,如临暗谷。云雾蔽目,荆棘塞途。
志若磐石,意犹坚弩。怒向穹苍,誓破重雾。
奋袂前行,何惧险阻。霜刃在握,荆棘尽除。
眸燃烈火,雾散云枯。光透阴霾,通衢坦途。
胸怀浩气,身似鹏鹄。破障而出,天地新苏。
自此逍遥,不羁江湖。
太和殿议事的钟声刚响过三巡,阁老杨璞便捧着厚达半尺的《大吴律》增补条款出列。这位年近七旬的律法专家,鬓角虽沾霜雪,目光却如寒星般锐利,指腹划过泛黄的律条:“臣率刑部、大理寺官员修订三月,新增‘阻挠新政’‘勾结残孽’两款重罪。凡以暴力、造谣、截留款项等方式阻碍漕运、军屯、农桑推广等国策者,轻则革职抄家,重则论斩;地方官若纵容包庇,与之同罪。前月河南乡绅王老虎造谣新麦有毒,按新律当处杖八十,家产充公助农,以示惩戒。”
首席阁老周伯衡上前接过条款,老花镜架在鼻尖上,逐字细看后,指尖点在“连坐”二字旁:“此法虽能震慑宵小,但需分轻重——乡绅中受蒙蔽者,应以教化为主,派劝农官下乡宣讲新政好处,而非直接拿捕;豪强首恶者,必严惩不贷,抄没家产需多用于民生,才能服众。臣请派张伏赴江南,协助顾彦查案的同时安抚商户;钟铭巡河南,一边破谣一边推广新麦,分头行事更高效。”他顿了顿补充,“张伏善与地方打交道,去年江南水灾,便是他牵头凑齐的赈灾粮。”
左都御史虞谦早已捧着弹劾疏候在阶下,绯色官袍在晨光中格外醒目,疏上红笔圈出的周士弘罪状密密麻麻:“臣派御史乔装成漕工暗访半月,周士弘不仅拦阻漕运,还在府中私藏魏党余孽刘谦的亲信李三,负责传递密信。其府中账册有‘每月资助回龙寺五十两’的记录——那回龙寺位于南疆深山,正是魏党残部聚集的据点,寺中主持是刘谦的亲叔父。”他将账册副本呈上,“臣请旨,以‘勾结奸党’‘阻挠新政’两罪并罚,即刻拿捕周士弘,抄没家产以补国库。”
沈敬之上前一步,补充道:“江南新官李董、陈安势单力薄,李董刚到苏州半年,根基未稳;陈安虽有民心,却只是从七品农桑官,周士弘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需派顾彦带刑部捕快协同办案,顾卿在江南有‘铁面’之名,当年平反‘苏州织造贪腐案’就敢动皇亲,定能镇住场面。西北张彪自恃是先皇旧部,邵峰熟悉边务,蒙卿可派他以‘军务巡查’名义前往,接管张彪的军需权,助赵烈推进军屯。选贤令是新政根基,寒门新官是栋梁,绝不能因旧势力反扑而动摇,朝廷必须给他们撑腰。”
萧桓提起朱砂笔,在奏疏上重重批下“准奏”二字,笔锋力透纸背,朱墨在律法条款上洇出小团墨迹:“就以杨卿之法为刃,斩除奸佞;以虞卿之察为眼,揪出蛀虫;以沈卿之贤为基,稳固朝堂。传朕旨意,告诉那些豪强残孽:朕要的是国泰民安,要的是百姓吃饱穿暖,谁敢挡路,朕就拆谁的台,抄谁的家,斩谁的头!”阶下百官齐声应诺,声震殿宇,殿外的银杏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似在附和这雷厉风行的决断。
顾彦带着刑部文书和五十名捕快抵达苏州时,漕运码头正乱作一团。李董身着青色官袍,被周士弘的家奴推搡得连连后退,官袍的袖口被扯破,露出里面打补丁的衬里——他把俸禄都用来修农桑学堂了,根本没余钱做新衣服。身后的三艘漕粮船抛锚在江心,船身已被江水浸得发潮,粮袋渗出的麦粉在水面晕开白圈。“李大人,识相点就赶紧滚!”家奴头子双手叉腰,脸上横肉抖动,“这码头是我家老爷的祖产,漕船要靠岸,先交千两‘护船费’!去年水灾,你还求着我家老爷放粮,如今倒敢跟我们作对?”
“大胆狂徒!”顾彦的怒喝如惊雷炸响,捕快们立刻抽出腰刀,上前扭住家奴的胳膊,铁镣“哗啦”一声锁在他们 wrists上。“周士弘勾结魏党,阻挠漕运,陛下有旨,即刻拿捕!”李董眼中燃起怒火,指着江心的粮船,声音因激动而沙哑:“这些粮是河南百姓的救命粮,苏州百姓也等着赈灾,周士弘耽搁一日,就有百姓要饿肚子!上个月王阿婆就是因为买不到平价粮,饿死在破庙里!”两人当即带人包围周府,朱漆府门紧闭,墙头竟站着十余名持弓的家丁,箭头直指捕快。
就在这时,陈安带着农桑学堂的百余名学子赶来,学子们捧着百姓联名的“诉苦状”,状纸上按满了红手印,有老人的,有孩童的,还有残疾人的。他们跪在周府外高声呼喊:“周士弘贪占良田千亩,垄断粮价,还我们活路!”“去年水灾,你囤粮不卖,害死多少人!”府内传来周士弘的嚣张叫嚣:“我是皇亲旧友,先皇都敬我三分,你们敢动我一根手指头?”顾彦冷笑一声,命人架起云梯,亲自持剑喝道:“陛下律法面前,无皇亲旧友,只有奸贼与良民!今日我必拿你!”
捕快们攀梯而入,与家丁展开搏斗,不过一炷香工夫便控制了局面。冲入府内后,在书房地下的密室里,搜出了魏党余孽的密信和厚厚的贪腐账册——周士弘不仅将漕运利润贪占过半,还将魏党遗留的百万两赃银藏在地下银库,银锭上还刻着“魏府”字样。“这就是你阻挠漕运、横行江南的底气?”顾彦将账册甩在周士弘脸上,纸页砸得他脸颊生疼,“你勾结刘谦,妄图复辟魏党,残害百姓,罪该万死!”周士弘瘫坐在地上,脸色从青紫变成惨白,再也说不出一句硬气话。
漕运码头重新开放时,百姓们燃放鞭炮欢呼,鞭炮碎屑落满码头的青石板,像铺了一层红毡。方泽亲自押着新一批漕粮靠岸,穿着藏青色户部官袍的他,踩着跳板快步上前,看着“漕粮直运”的杏黄旗帜升起,对李董笑道:“徐英大人刚传信来,追回的百万两赃银,先补漕运损耗,再拨五千两给你修农桑学堂,还要给陈安升为正六品劝农官。”李董望着正在卸粮的百姓,有抱着粮袋哭的老妇,有欢天喜地的孩童,他的眼眶也红了:“多谢朝廷撑腰,这下苏州百姓的粮袋,总算稳了。”
邵峰带着蒙傲的军令和二十名亲兵抵达西北银川都护府时,赵烈正对着空荡荡的军屯粮仓发愁。粮仓的木架上只堆着寥寥几袋麦子,墙角的老鼠窜来窜去,啃咬着散落的麦壳。“邵侍郎,你可来了!”赵烈握住他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张彪以‘军屯误战’为由,克扣了军屯的万两农具银和千石粮种,说‘士兵该练弓马,不是学种地’,还煽动新兵抱怨,昨天有三个士兵就闹着要回京。”话音刚落,羌民木扎尔便骑着快马赶来,身上的羊皮袄沾着沙砾,急声道:“赵将军,张将军不让我们羌民帮军屯,说会耽误放牧,可我们想跟着种新麦啊!去年军屯的新麦磨出的面,比旧麦香多了!”
邵峰当即在都护府召集将领议事,张彪穿着绣着虎头的铠甲,傲气十足地站在堂中,双手抱胸,靴尖踢着地面的碎石:“邵侍郎,军屯就是文官瞎折腾!咱们守边靠的是弓马刀剑,不是锄头犁耙!当年我在贺兰山击退鞑靼十万大军,靠的可不是种麦子!”邵峰将蒙傲的军令“啪”地拍在桌上,军令上的朱印鲜红刺眼:“陛下有旨,军屯是边防根基,粮草自给才能御敌,不用等内地运粮,才能打持久战!你克扣军屯银,变卖农具,导致军屯停滞,就是通敌!”张彪脸色一变,却仍嘴硬:“我是先皇亲封的忠勇伯,你敢动我?”
“先皇旧部更该守规矩!”堂外传来一声怒喝,蒙毅带着几名军屯老兵闯入,老兵王二柱捧着满满一袋新麦,麦粒饱满金黄,放在桌上哗啦啦作响:“这是去年军屯种的新麦,一亩收了三石,够咱们都护府士兵吃三个月,不用等内地运粮!张将军,你克扣的银钱,是不是给你儿子在京中买了三进的宅院,还纳了两个小妾?”这话一出,将领们哗然——张彪儿子在京中挥霍的事,早有风声,只是没人敢说。王二柱接着道:“我儿子就在京营当差,亲眼看见你家公子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小妾逛街,那马还是用军屯银买的!”
邵峰当即下令接管张彪的军需权,又请赵山带着柳恒送来的新麦种,在都护府外的空地上演示“分段育苗法”:“大家看,这新麦耐旱,种在烽火台周边的沙土地里也能长,既不耽误守边,又能收粮。”蒙毅则带着士兵去修水渠,扛着铁锹锄头,在沙地上挖沟:“咱们筑烽火台防鞑靼,种麦子防饥馑,两手都要硬!去年冬天大雪封山,要是没有军屯的存粮,咱们多少兄弟要冻饿而死?”士兵们听着这话,纷纷放下抱怨,拿起了农具。
半月后,军屯的麦苗破土而出,嫩绿的芽尖顶着晨露,在阳光下格外鲜亮。张彪因克扣军饷、阻挠新政被押解回京,临行前看着田地里的麦苗,脸色灰败。此时鞑靼探子骑着快马在边境窥探,看到烽火台旁连绵的麦田和忙碌的士兵,吓得立刻回撤——他们最忌惮的就是大吴边军粮草充足。赵烈站在烽火台上,望着远处的贺兰山,对邵峰笑道:“蒙帅说的对,军屯稳,边防才稳。这下张彪的旧部,都跟着学种地了,还有几个将领跟我申请,要把家眷接来,在军屯旁边安家。”
徐英在户部衙署的偏院设下“核账堂”,二十盏油灯彻夜通明,账册堆得比人还高,墨汁的味道混着浓茶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周霖、王砚带着二十名经验丰富的账房先生,正趴在桌上核对魏党遗留的盐铁账册,手指在算盘上飞快拨动,发出“噼啪”声响。“这册天启五年的盐课账有大问题,”王砚用针挑开模糊的字迹,露出被刮去后重写的痕迹,“原本该记‘实收盐课八十万两’,被改成了‘三十万两’,经手人是周士弘的亲信李三,当年正是他担任两淮盐运司知事。”周霖皱眉道:“魏党当年贪墨的盐铁银,怕是有大半都被周士弘、王老虎这些地方豪强私吞了,他们就是靠着这些赃银,才有底气阻挠新政。”
钱溥带着户科给事中的核查记录,顶着黑眼圈赶来,他刚从河南暗访回来,衣袍上还沾着泥土:“徐大人,河南乡绅王老虎虚报灾情,去年河南只涝了三县,他却上报十县,冒领赈灾银二十万两,全用来囤粮了;江南盐商李某勾结周士弘,每年偷漏盐课三十万两,用劣质盐冒充官盐售卖,百姓吃了又苦又涩,还闹肚子。这些钱加起来有五十万两,足够军屯的农具款和新麦种采购金了。”徐英拍案而起,砚台都被震得跳起来:“秦焕即刻带户科御史去河南核税,追回冒领的赈灾银;方泽在江南查盐商,吊销李某的盐引,抄没私盐!务必把这些漏银全追回来!”
为节流开支,徐英亲自入宫,奏请萧桓停修皇宫的“观景台”——那是前魏党为讨好先帝修建的,耗资巨大却无实用。“陛下,观景台已修了一半,停修虽可惜,但省下的十万两银,够修二十座粮仓,还能给西北军屯买千把锄头。”徐英递上核算表,“魏党遗留的金砖、琉璃瓦有千余块,原本要用来铺观景台地面,如今用来修缮江南的漕运驿站和河南的农桑学堂,刚好合适。”陶岳带着工部工匠来报:“徐大人放心,这些建材够修十座粮仓、五所学堂,省银五万两,工匠们都愿意加班赶工,不收加班费。”徐英点头赞许:“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百姓的粮袋、士兵的军饷,比皇宫的观景台重要百倍。”
王砚在盐课改革中推出“盐票制”,盐商需凭官府发放的盐票售盐,盐票上注明产地、数量、售价,偷税漏税者即刻吊销盐票,终身不得再做盐生意。江南最大的盐商李某起初抵制,联合十余名盐商罢售,想逼朝廷让步。顾彦得知后,带着捕快查抄了他的私盐仓库,查出劣质盐万余斤,当场将李某拿下:“你敢罢售,朝廷就敢让良商接替你!”李某吓得魂飞魄散,慌忙补缴税款十万两,哭着说:“我再也不敢了,一定按规矩卖盐。”其他盐商见状,也纷纷申领盐票,盐价很快恢复稳定。
月底核账时,徐英看着“追回赃银百万两,盐课增收三十万两”的记录,终于露出笑容。他将账册呈给萧桓:“陛下,国库已有结余,军屯、漕运、治水的款项都够了。”萧桓翻看账册,提笔批道:“开源节流,功在社稷,徐卿辛苦了。”
钟铭巡抚河南时,柳恒正被乡绅造谣搅得焦头烂额。这些乡绅散布“新麦有毒,吃了会死人”的谣言,还将农桑学堂的新麦种偷偷烧毁。百姓们不敢种新麦,眼看着春耕时节就要错过,柳恒急得满嘴燎泡。
“柳大人莫急,”钟铭带来了方明编写的《农桑医方》,“咱们用事实说话。”他让人在县城广场种上两亩地,一亩种旧麦,一亩种新麦,还请方明带着医官现场讲解:“这新麦是柳大人试种三年的品种,耐旱高产,怎么会有毒?”
乡绅头目王老虎带人来闹,声称“新麦地里有瘴气”,却被钟铭当场拆穿——他的管家偷偷在新麦地里埋了毒草。“你为了保住旧粮高价,竟不惜毒害百姓!”钟铭将人拿下,百姓们恍然大悟:“原来是你在造谣!”
柳恒带着农师挨家挨户送新麦种,手把手教百姓“分段育苗法”。陈安的同窗李秀才留在河南,用快板唱着:“新麦好,新麦强,一亩能收三石粮,不贪占,不造谣,百姓日子节节高。”歌谣很快传遍乡村,百姓们纷纷种下新麦。
夏末收割时,新麦亩产比旧麦多两成,百姓们捧着饱满的麦粒,给柳恒和钟铭送来了“兴农碑”。柳恒抚摸着石碑,对钟铭说:“只要百姓看到实惠,谣言就不攻自破。”钟铭点头:“这就是‘以民为本’的道理。”
章明远在南疆接到密报:土司木隆的弟弟木扎,被魏党余孽蛊惑,说“朝廷要削土司兵权”,正煽动部族闹事,阻止“土司汉化劝学”政策推行。此时韩瑾正在修建的学堂刚完工,却被木扎带人砸坏了门窗。
韩瑾没有派兵镇压,而是带着《农桑医方》和新稻种去见木隆:“木隆首领,这些年朝廷给南疆送粮送药,你看孩子们在学堂读书多开心,木扎是被人骗了。”木隆看着学堂里识字的孩童,又想起去年疫情时赵月救了他的孙子,脸色渐渐缓和。
章明远带来了刘谦写给木扎的密信,信中说“只要闹事,魏党复辟后给你更大地盘”。“这是圈套,”章明远指着信,“魏党当年杀了多少土司,你忘了?朝廷才是真心待你们。”木隆气得发抖,立刻派人将木扎绑来,当面拆穿谎言。
赵月带着惠民药局的医官赶来,给部族老人送药,还教姑娘们做针线。木扎的母亲握着赵月的手:“姑娘是好人,朝廷是好人,是木扎糊涂。”木扎羞愧地低下头,请求韩瑾责罚:“我不该闹事,求朝廷再给我一次机会。”
学堂重新开课那天,木隆带着木扎给韩瑾和章明远赔罪,还送来了部族最珍贵的雪莲。“以后我一定帮朝廷推行新政,”木隆说,“让孩子们都读书,都种新稻。”章明远望着学堂里的朗朗书声,笑道:“汉夷同心,南疆才能安稳。”
郑衡在刑部大堂审理张彪、周士弘等人,堂下跪着十余名旧势力首恶,有地方豪强,有守旧将官,还有魏党余孽。“张彪克扣军屯银,阻挠边防新政;周士弘勾结奸党,垄断漕运;你们可知罪?”郑衡的声音震得堂柱嗡嗡作响。
张彪还想狡辩:“我是先皇旧部,功过相抵……”卫凛当即出列,呈上张彪当年“私放鞑靼奸细”的旧案记录:“你不仅阻挠新政,当年还通敌,罪加一等!”张彪脸色惨白,瘫倒在地,再也说不出话。
宋昭宣读判决:“周士弘、张彪勾结奸党,阻挠新政,斩立决;其余从犯,革职抄家,流放边疆。”冯谦补充道:“你们的罪行已编入《刑案集要》,警示天下官员——谁再敢挡新政的路,就是这个下场!”
行刑那日,百姓们围在刑场外围观,有人举着“除暴安良”的牌子。周士弘的家产被查抄后,一半用于补偿受损百姓,一半投入农桑学堂。李董带着苏州百姓来谢恩:“郑大人,这下江南的天,彻底晴了。”
卫诵在复核案件时,对郑衡说:“这些案子判得好,既震慑了宵小,又给新官撑腰。以后谁再敢阻挠新政,先想想周士弘的下场。”郑衡点头:“律法就是新政的盾牌,有它在,百姓才能安心。”
江澈在江南治水时,遇到了新麻烦——地方劣绅汪某以“破坏祖坟风水”为由,阻止水渠经过其田庄,还煽动村民挖断已修好的渠段。此时汛期将至,若水渠不能按时完工,太湖周边百姓将面临水患,江澈急得彻夜难眠。
卢浚带着工部工匠赶来,他勘察后发现,汪某的“祖坟”竟是伪造的,目的是霸占水渠周边的良田。“汪某,你伪造祖坟阻挠治水,按《大吴律》,当以‘危害民生’论罪!”卢浚拿出地契和证人证言,汪某的谎言被当场戳穿。
程昱带着工科给事中的文书来督查,他爬上渠堤,用仪器测量后对百姓说:“这水渠能排涝能灌溉,今年汛期再也不用怕淹房子,明年还能多收粮食。汪某是为了自己的地,害大家受苦!”百姓们怒火中烧,纷纷帮着修复渠段。
江澈调整了水渠路线,绕开了真正的百姓祖坟,还派人加固了周边的房屋。汪某被押走时,看着忙碌的工匠和百姓,终于认罪:“我不该贪占良田,阻挠治水。”江澈对百姓说:“水渠是大家的,谁也不能用来谋私利。”
汛期来临时,水渠顺利排洪,太湖周边安然无恙。百姓们在渠边立起“润民渠”的石碑,江澈摸着石碑上的字迹,对卢浚笑道:“徐英大人说,治水有功,给咱们拨了新的筑堤工具,明年咱们再修两条水渠。”
沈敬之在吏部主持新一批选贤考核,此次考核的重点是“新政实绩”,李董、陈安、江澈等寒门新官的名字,都被排在了前列。温庭玉核对资历后笑道:“这些年轻人虽出身寒门,却比那些世家子弟能干十倍。”
陆文渊举荐了两名民间人才:一位是擅长冶铁的铁匠吴二,能改良农具;一位是懂航运的船工王老汉,能优化漕运路线。“选贤不该只看科举,”陆文渊说,“这些有实技的百姓,才是新政的根基。”沈敬之当即拍板:“吴二任工部铁作主事,王老汉任漕运司帮办。”
赵毅在考核中发现,有世家子弟通过贿赂考官谋职,当即上疏弹劾:“选贤令是陛下的国策,绝不容许舞弊!”萧桓下旨严查,将受贿考官和舞弊子弟一并革职,还下令将此事编入《肃奸录》,警示天下:“选贤唯才,不分出身,谁舞弊,谁下台!”
新官赴任前,沈修带着《肃奸录》给他们授课:“谢渊大人为了新政,不惜以死谏君;你们如今有朝廷撑腰,更要敢作敢为。”李董代表新官宣誓:“臣等定以民为本,推行新政,绝不辜负陛下信任!”
萧桓在御花园召见新官,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笑道:“旧势力就像秋风里的落叶,吹一吹就散了。你们是大吴的新枝,要长得粗壮,撑起这片天。”新官们齐声应诺,声音洪亮,震得园中的银杏叶簌簌落下。
蒙傲在西北主持军事会议,邵峰、赵烈、蒙毅站在沙盘前,讨论着军屯与边防的结合方案。“军屯粮食自给后,我们可以增修五座烽火台,”邵峰指着沙盘上的红点,“鞑靼若来犯,我们既能坚壁清野,又能围追堵截。”
林锐带着禁军新制的火炮赶来,这些火炮是冯衍主持铸造的,射程比旧炮远三成。“蒙帅,这十门火炮部署在鹰嘴崖,鞑靼的骑兵再不敢靠近,”林锐演示着火炮的操作,“裴衍大人还送来了新的火药配方,威力更大。”
孙越在督查军饷时,发现有小吏克扣士兵军粮,当即上报秦昭:“军饷是士兵的命根子,绝不能贪!”秦昭下令将小吏斩首示众,裴衍补充道:“我已改革军需采买制,军粮、兵器直接从工坊调运,杜绝中间克扣。”
鞑靼首领带着万余骑兵来犯,却被烽火台的狼烟预警,蒙毅带着骑兵诱敌,赵烈在军屯麦田设伏,火炮齐发,鞑靼骑兵死伤惨重。“这就是军屯的好处,”蒙傲站在烽火台上,看着溃逃的鞑靼兵,“有粮有兵,有炮有墙,他们再也不敢来了。”
捷报传到京城时,萧桓正在与沈敬之商议封赏。“蒙毅、赵烈战功卓着,升蒙毅为黑风口守将,赵烈为西北副总兵,”萧桓提笔写道,“守边有功者,朕绝不亏待。”御案上的捷报旁,放着西北送来的新麦,颗粒饱满,象征着边防与民生的双重丰收。
选贤殿的紫藤花再度绽放,杨启捧着更新的“贤才跟踪簿”,脸上满是笑意——簿册上,旧势力阻挠的记录已被红笔划去,取而代之的是“漕运畅通”“军屯丰收”“南疆安定”的实绩,新官们的名字旁,全是百姓的赞誉。
徐英的财政奏报上,“国库存银五百万两”的字样格外醒目,周霖补充道:“盐课、漕运收入翻倍,农桑税也增了三成,国库再也不用愁了。”萧桓看着奏报,又望向阶下的百官:“这都是你们破障攻坚的功劳,是百姓信任朝廷的证明。”
江南的漕运码头,粮船络绎不绝,李董和陈安正在推广“稻渔共生”,百姓们的稻田里,鱼儿游动,稻穗饱满;西北的军屯,新麦收割,蒙毅带着士兵晒粮,烽火台的旗帜迎风招展;南疆的学堂,汉夷子弟一起读书,韩瑾和章明远正在规划新的水渠。
虞谦弹劾的最后一名旧势力官员被革职,他捧着空白的弹劾疏笑道:“以后这疏,该用来表彰贤官了。”郑衡也说:“刑部的冤案越来越少,新案都按《大吴律》审理,百姓再也不用怕冤屈。”
萧桓带着百官登上城楼,望着京城内外的繁华景象——百姓安居乐业,商旅往来不绝,孩子们在街头嬉戏。沈敬之感叹道:“陛下,旧障已破,新局已开,这就是您想要的盛世。”萧桓点头,目光望向远方:“这只是开始,大吴的盛世,还要靠一代又一代的贤才传承下去。”
片尾
大吴朝迎来真正的承平之世。江南漕运年运粮千万石,粮价稳定;西北军屯自给自足,鞑靼遣使称臣;河南新麦推广至全国,亩产增三成;南疆汉夷同心,学堂遍布村寨。旧势力残余被彻底肃清,魏党痕迹荡然无存。
寒门新官成为朝堂中坚:李董升任浙江巡抚,陈安任江南农桑总领,江澈升工部侍郎,蒙毅、赵烈成为边防名将。沈敬之虽已年迈,却仍主持选贤,看着新官们成长,笑道:“这才是谢渊大人当年期盼的样子。”
萧桓下旨修建“兴邦阁”,将破障攻坚的功臣名字刻在阁内,从蒙傲、沈敬之到李董、陈安,无一遗漏。阁前立着“民为本”的石碑,是萧桓亲笔题写。百姓们常来阁前祭拜,说:“这些官,是为我们办事的好官。”
中秋佳节,京城张灯结彩,萧桓与百官在兴邦阁设宴,望着万家灯火,举杯道:“今日之盛,是君臣同心、官民同心的结果。愿大吴江山,代代承平,薪火不息。”远处传来百姓的歌谣,歌声朗朗,飘向月光下的山河。
卷尾
大吴之兴,非一蹴而就,实乃“破障”与“承基”并行之功。萧桓初承大统时,魏党余毒未清,旧势力盘根错节,财政空虚,民生凋敝,新政推行如逆水行舟。然帝王有自省之明,以“选贤纳谏”为纲,以“律法严明”为刃,聚百官之力,破沉疴之弊。
破障之路,在于“敢”与“智”:沈敬之敢违世家之议,力推寒门选贤;虞谦敢触豪强之怒,铁腕查贪;顾彦敢破权贵之障,秉公执法;江澈以智疏淤,李董以情安民——无敢为之气,则旧弊难除;无智为之法,则新政难行。承基之要,在于“民”与“才”:以民为本,则百姓归心,谣言自破;以才为柱,则新局可立,薪火相传。
旧势力的阻挠,实则是对“公平”的挑战——世家怕寒门夺利,豪强怕新政断财,守旧者怕变革失权。而大吴的破局,正是以“公平”破“私利”:科举不问出身,律法不分贵贱,新政普惠万民。徐英的财政开源,是让贪腐之财回归百姓;柳恒的新麦推广,是让丰收之利惠及农户;韩瑾的南疆新政,是让汉夷之谊扎根人心。
史载“天德之治,以破障始,以承基终”,恰是此理。治国如治水,遇障需疏,而非堵;承基如种麦,需培土,而非拔苗。萧桓与百官以“破障”除弊,以“承基”兴邦,终成盛世。此盛世之鉴,在于:君有明心,臣有公心,民有信心,则山河无恙,天下承平——这便是大吴留给后世的治国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