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山环抱之中,隐匿着一个宁静祥和的村落,不过百十户人家,却自古以来被誉为风水宝地。这里不仅风景如画,更因人才辈出而闻名遐迩。数十年间,小小村落孕育了两名进士、一位将军、五位举人,他们在外为官,却始终心系故乡,使得这片土地文风昌盛,崇善崇德之风盛行。
村民们世代以耕读传家,比拼的不是财富与地位,而是谁家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在这里,邻里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几乎不见因土地、财物或男女私情而起的纷争,更别提斗殴偷盗之事了。
一日,一位游方老道途经此地,环顾四周后,对老族长感叹道:“此地山环水绕,地气开阔,龙盘虎踞,实为罕见的风水宝地啊!”族长闻言,心中甚是得意,因为过往所有看过此地风水的高人,无不如此赞叹。然而,老道面色凝重,话锋一转道:“然而,此处却暗藏玄机,贫道不敢隐瞒。”
族长心中一紧,忙问:“有何玄机?还请道长不吝赐教。”老道沉吟片刻,道出玄机藏于“左青龙之位”,风水不正,恐有青龙煞,将带来灭顶之灾。族长听后,面色不悦,反驳道:“我村世代平安,人才辈出,道长何出此言?”
老道见状,也不强求,只道:“若要化解,需向西挪迁五十丈。”但族长却坚持认为村子正处于龙脉之上,不可轻易挪动。老道无奈,只好留下“或许有贵人相助”之言,便飘然而去。
此事在族中议论纷纷,但大多数人认为这只是老道的一家之言,不足为信。于是,这事儿就像个小插曲,很快就被大家忘却了。村子依旧山清水秀,人们安居乐业,耕读的耕读,科考的科考,中榜的中榜。
村里人乐善好施,常有外地乞讨者前来,村民们从不拒之门外,总是慷慨相助。一日,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头,挨家挨户乞讨。不料在村口摔倒,口吐白沫,不省人事。村民们迅速将他抬到树荫下,请来土郎中诊治。一番救治后,老头终于苏醒过来。
当族长询问其来历,欲赠其盘缠回家时,老头却表示自己四海为家,无家可归。众人同情之余,也无可奈何。两日后,大家发现老头并未走远,而是住在村外土坡下的一个破窑洞里,似有长期定居之意。
族长见状,与村民们商议后,决定在村里为老人搭建一间房子,让他得以安身。老人得知大家的好意后,感激不尽,却提出希望能住在山脚下,开垦些土地自给自足。村民们欣然同意,于是在山脚下为他盖了间房子,让他定居下来。
老人的生活用度自然还是靠村民们的接济,但他却从不懈怠。他从村里讨来锄头和柴刀,沿着山脚不停开垦土地。到了春天,大家以为他会种些谷物,不料他却四处砍来枝条,栽插了许多树苗。众人虽觉奇怪,但种树也是善事,便由他去了。
几年光阴转瞬即逝,老人在大家的接济下健康地活着。他种的树已长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他在树林里撒些谷物、种些蔬菜、养几十只鸡,不仅贴补了自己的生活,还有多余的蔬菜和鸡蛋送给经常接济他的人家。大家这才渐渐明白了老人种树的用意。
一日,连绵阴雨之后,天空突然放晴,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午后时分,西边山头乌云翻滚,不一会儿便遮天蔽日。紧接着,一道闪电划破长空,伴随着轰隆隆的雷声,大雨倾盆而下。村民们宅在家中,以为阴雨终于过去,谁知这雨下一阵停一阵,持续了两三个时辰。
到了夜里,北边传来轰隆隆的水声,大家知道那是山谷里涌出的洪水,如瀑布般泻入了山脚下的泄洪壕沟。村子北面的大山龙脉如同天然屏障,刚好阻挡了对面山谷流下的洪水,确保了村子的安然无恙。村民们睡得酣然,反正庄稼都已收进粮仓了,多下雨还利于饱伤呢。
然而,次日一早,当人们来到村口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惊呆了。只见临近村子的东面道路和田地被足有三尺厚的泥浆覆盖,还在向东南缓缓涌动。顺着泥浆向北望去,原本遮挡视野的一截山体龙脉竟然不见了!
消息很快传遍了全村,大家纷纷出来查看,一个个惊愕不已。原来,由于连绵雨水的浸泡和一夜洪水的冲击,那一段山体龙脉竟然垮塌了!洪水携裹着泥石向东南方向倾泻而下。奇怪的是,泥浆洪流刚好避开了村子的东边,村子里的一切竟然毫发无损。
族长静静地凝望着北方,沉重而激动地说道:“全靠那片树林啊!”他带着大家来到山脚下,只见正是一条长长的树林阻挡了山体垮塌后的石头和柴草,形成了一道丈余高的坚固堤坝,刚好挡住了冲向村子的泥石流。如果没有这一片树林,村子里所有的房屋和熟睡的人都将被泥石流淹没,后果不堪设想!
老人住的那间屋子浸泡在泥浆之中,屋顶已经被倾斜的树木挤得变形了,却奇迹般地没有倒掉。族长带着几个人撑着泥水进了屋子,只见老人的床铺刚好高过泥浆,老人盖着被子静静地安卧着,面容安详。族长喊了几声又试了试老人的鼻息,发现老人已经仙逝了,顿时老泪纵横。他默默地退出屋门,“扑通”一声跪倒在泥泞中,所有人也都纷纷跪下了。
老人升天了,不是淹死的,不是压死的,更不是饿死的,而是无疾而终、驾鹤西去了。村子里依照最高的礼仪请了9个道士做了7天法事,将他隆重地埋葬了。墓地就在经过清理后的树林里他曾经居住的地方。
关于老人的身份,村里人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就是那位老道的化身;有人说他是老道请来保护村子的神仙;也有人说他只是偶然间挽救了全村人的普通老人。但无论如何,大家都对他充满了感激和敬意。
老人入葬后不久,户部侍郎陈大人得到地方奏报,亲自回到家乡视察灾情。他正是从这个村子里走出去的进士。陈大人仔细询问了情况,查看了被洪水冲毁的山脊,站在那片树林前沉思良久。然后,他来到老人墓前跪下,上香烧纸后,虔诚地磕了三个头。
陈大人感慨道:“这绝非一般的老人,而是一位老神仙佑护了这个数百人口的村子。而全村人之所以有这样的福报,全因村民们积善积德的缘故。”于是,陈大人自己出资为老人在村里修了祠堂,取名“念恩堂”,供奉着老人的牌位,与村人的祖先享受同等的礼遇。
陈大人还与村上的长者商定,村子依然不搬迁,但是所有成年男丁每年都要在那片树林旁栽树十棵。树林被命名为“积善林”,寓意着村民们将继续积德行善、造福子孙。
自此以后,村子依然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至今已有数万人之众。这里民风淳善、学风浓厚、人才辈出、闻名遐迩。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位神秘老人的佑护和村民们的善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