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偏远的村落里,住着一位名叫余生的青年。他的家境贫寒,仅有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遮风挡雨。尽管生活拮据,余生却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总是乐于助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一日,余生带着家中唯一的传家宝——一个古朴的玉葫芦,走进了当铺,想换些银两度日。刚从当铺走出,他便目睹了一幕惊心动魄的画面:一名年轻女子在前面狂奔,三个凶神恶煞的大汉手持木棍,紧随其后,边追边喊:“想跑?进了怡红院还想跑?看我们不打死你!”
话音未落,女子已被追上,一棍挥下,她惨叫一声跌倒在地,泪水如泉涌。另一棍又起,眼看悲剧就要发生,余生挺身而出,抓住了木棍:“几位大哥,手下留情!她只是个弱女子,何必如此相逼?”
大汉们瞪大了眼睛,仿佛在看怪物:“哪来的小子,敢管我们的闲事?”但余生毫不畏惧,坚定地挡在女子面前。大汉们见状,也不敢轻易动手。
“你确定要救她?”领头大汉问道。余生望了望地上颤抖的女子,毅然决然:“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说吧,怎样才能放过她?”
大汉提出条件:“我们是花钱买的她,想救她,拿十两银子来。”
余生摸了摸兜里刚从当铺换来的十两银子,这是父母留给他的最后一点念想。但看着女子无助的眼神,他心软了,掏出银子:“好,我把她买了。”
大汉们惊愕之余,也只好交人。余生扶起女子,将卖身契递给她:“姑娘,你自由了,回家吧。”
女子名叫玉如,她并没有接过卖身契,而是含泪说道:“公子大恩大德,小女子无以为报。既然公子买了小女子,小女子便是公子的人了。以后任凭公子吩咐。”
余生连忙摆手:“我帮你只是出于义愤,养不起你啊。你还是自谋生路吧。”
但玉如坚决不肯离开,她讲述了自己的身世:自幼丧母,父亲是个赌徒。回去也是被卖,不如跟着余生,至少不会被再次卖掉。余生见玉如身世可怜,模样又俊俏,心中不禁生出怜悯之情。想着自己孤家寡人一个,娶不上媳妇,既然玉如不嫌弃,两人结伴过日子也未尝不可。
于是,余生带着玉如回了家。虽然生活依旧清贫,但两人相濡以沫,日子倒也甜蜜。转眼间,两年过去了。
临近春节,余生本想进山挖些野菜,不料天降大雪,只好作罢。家中米缸空空,余生决定出门借粮。然而,走了几家都未能借到。天色渐暗,余生垂头丧气地往回走,突然听到一阵婴儿的啼哭声。
他循声找去,发现桥下有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在这饥寒交迫的年代,谁家愿意多养一张嘴呢?但余生不忍婴儿冻死,便将其抱起,踏雪而归。
玉如见余生抱回婴儿,虽有些犯愁,但母性使然,她开始哄逗婴儿。两人用家中仅剩的野菜叶子和能吃的东西煮了一碗清汤,却发现婴儿无法吃下。夜里,婴儿饿得直哭,玉如情急之下,咬破手指喂他。余生见状,心疼不已。
为了养活婴儿,两人节衣缩食,从牙缝里挤出食物来喂养他。然而,长此以往,两人的身体日渐消瘦。玉如看着余生,心疼地说:“咱们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这孩子养不大,咱俩就没命了。柳财主一直惦记着我,想让我去做妾。实在不行,你就把我卖了吧,至少你和孩子能活下去。”
余生坚决不同意:“我一个大男人,怎么能卖老婆呢?实在不行,咱们一起死。”
玉如哭了:“讨死不如赖活着。咱们要想办法养活他。”最终,余生拗不过玉如,同意将她卖给柳财主换钱。柳财主一见玉如,喜出望外,一口气出了三十两银子买下了她。
玉如离开的那天晚上,余生心中空落落的。他担心孩子醒来哭闹,匆匆从外面回来,却发现藏银子的柜子门大开,里面的银子不翼而飞。余生痛不欲生,想到妻子没了、钱也没了、孩子也养活不了,便解下裤腰带悬梁自尽了。
第二天,村民发现余生的尸体后议论纷纷。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一道惊雷划过天空劈中了余生隔壁的三柱子家。众人跑过去一看,只见三柱子和他的妻子被雷劈得焦黑如炭,而地上却散落着一地白花花的银子。村长将这些银子收拾起来一数,正好是三十两。
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是三柱子夫妇偷走了余生的银子!他们见财起意,趁余生外出未归时潜入家中偷走了银子。没想到余生因此寻了短见。而三柱子夫妇也遭到了天谴。
村长决定用这些钱安葬余生并养活婴儿。与此同时,传来了玉如在柳财主家跳井自杀的消息。她得知余生的死讯后悲痛欲绝,决定随他而去。柳财主得知此事后也深感惋惜,决定只收回二十两银子,用剩下的十两银子为余生夫妇买一口棺材合葬。
村长和村民们将余生夫妇葬在了一个向阳的山坡上,并将三柱子夫妇的房子和尸体一把火烧了。他们给婴儿起名叫“于再生”,轮流照顾他让他吃百家饭长大。
来年春天,余生夫妇的坟旁长出了一棵连理树。这棵树越长越大枝繁叶茂,就像两个人常年并肩站在一起一样永不分离。村民们都说这是余生和玉如化成的树,他们的爱情将永远流传在这个小村庄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