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八能裹紧了身上打满补丁的棉袄,牵着小姑娘的手往杂院深处走。墙角堆着的旧书里,有本缺了页的《左传》,是前清秀才王老先生生前送他的。此刻风卷着纸页响,倒让他想起王老先生讲过的隐公故事。
\"叔,那书里说的'摄位',是啥意思?\"小姑娘仰起头,冻得通红的鼻尖蹭了蹭他的袖口。
姜八能顿了顿,指着院墙上\"忠孝节义\"的残碑:\"就像你爹当年守着这院子,明知日本人占着,也不肯挪窝——说是替街坊们看顾着。隐公也是这样,他弟弟还小,他就先替着当国君,说是等弟弟长大了再还回去。\"
话音未落,院门外传来砸门声。是白天那伙\"清算队\"的,领头的李老三揣着本不知从哪弄来的《春秋》,扯着嗓子喊:\"姜八能,你窝藏日本人的种,就是不忠!当年你替王老先生藏《左传》,是不是早就通敌?\"
姜八能把小姑娘往身后一护,抓起墙角的扁担:\"放屁!隐公摄位,九年不替自己争,就为守个'信'字。你们抢寡妇织布机,拿孤儿当靶子,倒敢提'忠'?\"
李老三被噎得脸涨红,挥着手里的书嚷嚷:\"圣人说了,'君君,臣臣'!这小鬼子就该赶走!\"
\"圣人还说'父父,子子'呢!\"姜八能的声音撞在院墙上,比风声还硬,\"她爹是日本兵,可她娘虽然在战争年月也救了不少中国的儿童!当年,被日本人抓走的时候,你李老三躲在柴房里,连大气都不敢喘!\"
人群里有人低低附和,李老三眼珠一转,突然指着姜八能喊:\"他就是现代的'公子翚'!想借着护着这丫头,在咱镇上当老大!\"
这话戳中了隐公故事里最刺人的地方——当年公子翚就是撺掇桓公杀了隐公,才换了个官做。姜八能想起王老先生讲这段时拍着桌子骂\"小人误国\",此刻攥着扁担的手骨节泛白。
\"隐公错就错在太信人。\"他突然笑了,笑声混着风里的尘土,\"可他到死都没占那王位,这叫'义'。你们呢?拿着本破书当幌子,干的都是抢鸡摸狗的事,连'利'都算不上,顶多是偷!\"
院门外的骂声渐渐稀了。风卷着李老三等人的脚步声远了,姜八能却没松劲。他捡起地上那本被踩脏的《左传》,翻到隐公十一年那页,借着油灯昏黄的光给小姑娘念:\"公薨于氏,不书葬,不成丧也。\"
\"啥意思?\"小姑娘的声音软软的,带着刚哭过的沙哑。
\"就是说,隐公死得冤,连场像样的葬礼都没有。\"姜八能摸了摸她的头,指尖在\"薨\"字上顿了顿,\"但街坊们都记着他的好,就像记着你娘绣的那些牡丹花——再乱的世道,好东西总有人认。\"
窗外的风还在哭,屋里的油灯却没灭。姜八能把书收好,突然想起王老先生说过,隐公十年的时候,鲁国和齐、郑一起打仗,隐公明明打赢了,却不肯要抢来的地盘,说\"非吾土也\"。他低头看了看小姑娘手里攥着的半块窝头,突然觉得,这世道再乱,总得有人守着点什么——就像隐公守着那个\"还位\"的诺,就像他守着这院子里的一盏灯。
\"明天我带你去找陈先生。\"他把棉袄脱下来裹在小姑娘身上,\"他懂日文,也读过《左传》。他说隐公虽然没当成真国君,可史书里写着他的名字,这就够了。\"
小姑娘没说话,只是往他身边靠了靠。油灯把两个影子投在墙上,像极了书里说的,隐公当年站在朝堂上,身后是年幼的桓公,身前是摇摇欲坠的礼器——明明孤身一人,却硬撑着不肯倒。
开春时,杂院里的老槐树抽出新芽,姜八能却在墙根下掘出个新土坑。坑里埋的不是别的,是李老三他们抢去又被偷偷送回来的织布机零件——那日本寡妇开春时难产没熬过去,临咽气前攥着姜八能的手,说这机器是她嫁过来时,娘家人给的念想。
“叔,书上说的桓公,也像李老三这样吗?”小姑娘蹲在旁边,手里捏着块木炭,在地上画着歪歪扭扭的槐树。她如今跟着陈先生学认字,《左传》里的故事,陈先生讲得比王老先生更细。
姜八能往坑里垫了层稻草,“那桓公啊,比李老三狠。隐公把他养大,替他守着国君的位子,他倒好,听了旁人撺掇,直接把哥哥杀了。”他顿了顿,看着小姑娘冻裂的指尖,“就像这织布机,本是人家娘俩活命的营生,李老三抢的时候,不也说‘斩草要除根’?”
话没说完,院门外就闹起来。这次来的不是李老三,是穿制服的兵——说是新成立的“地方治安队”,领头的姓赵,腰里别着枪,手里拿着本油印的《鲁史辑要》。
“姜八能,有人举发你私藏敌产。”赵队长把册子拍在石桌上,哗啦翻到桓公篇,“看见没?桓公杀兄夺位,后人还说他‘继世以正’。这小鬼子的种留着就是祸根,趁早送走,免得坏了你的名声。”
姜八能直起腰,手里还攥着把泥:“赵队长读过书,该知道桓公十八年死在齐国,连尸首都没运回来。为啥?他抢了哥哥的位子,又跟齐襄公的妹妹私通,连礼义廉耻都不顾了。”他指了指院里晒着的草药,“这丫头前阵子染了风寒,是陈先生用祖传的方子救回来的。陈先生他爹,当年就是被日本人杀的——他都没说要赶这孩子走,你倒替古人操心?”
赵队长冷笑一声,突然从怀里掏出张照片:“陈先生?他最近跟城里的‘读书会’来往密切吧?那些人读的书,可比《左传》危险多了。”照片上是陈先生和几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在城门口分传单,传单上的字姜八能认得几个——“和平”“重建”。
“他们说日本人走了,该好好过日子了。”姜八能的声音沉下来,“就像当年隐公想好好守着鲁国,可总有人觉得不够。”
这话像根刺,扎得赵队长脸色变了。他突然踹翻了墙角的药篓,草药滚了一地,其中有株带血的艾蒿——是那寡妇难产时,姜八能在产房外烧的,说是能安神。
“别给我提隐公!”赵队长的枪套在阳光下闪着冷光,“现在是新世道,要‘破旧立新’!这丫头留着,就是给那些想翻旧账的人留话柄。”
夜里,陈先生悄悄摸进杂院。他的眼镜片碎了一块,脸上带着伤,说是白天被“治安队”拦了。
“桓公十八年的事,你还记得吧?”陈先生往油灯里添了点油,火苗猛地跳了跳,“他跟齐侯会盟,本想借齐国的势力稳位子,结果被齐侯派的人杀了。为啥?因为他忘了,人家帮你,从来不是看你该不该当国君,是看你能给多少好处。”
姜八能突然明白过来:“赵队长不是要赶这孩子走,是想要陈先生手里的名单?”
陈先生点点头,从怀里掏出张揉皱的纸,上面是城里所有失去亲人的家庭住址——有被日本人杀的,有被“清算队”抢光的,还有像那寡妇一样,在战争里没了家的。“他们怕这些人凑到一起,算当年的账。就像桓公怕隐公的旧部不服,干脆一杀了之。”
正说着,院墙外传来窸窣声。是李老三,他手里提着盏马灯,鬼鬼祟祟地往院里瞅,怀里揣着的,竟是那本被他踩脏的《左传》。
“姜大哥,我……我听见赵队长说明天要烧这院子。”李老三的声音抖得像风中的马灯,“他说,就像桓公杀了隐公后,把支持隐公的大臣全斩了……我,我当年抢织布机,是被他逼的啊!”
姜八能看着他手里的书,突然想起王老先生说的,桓公死后,鲁国人为了遮丑,在史书里只写“公薨于齐”,连凶手都不敢提。就像现在,赵队长要烧院子,李老三这样的人,只会缩在一边看,等烧完了,再凑上来分点烧剩下的木头。
“你走吧。”姜八能从墙角摸出把柴刀,“明天他们来,我守着。”
李老三愣了愣,突然把《左传》往地上一摔:“这破书里写的,跟现在有啥两样?!”书皮裂开,露出里面夹着的半块窝头——是去年冬天,那日本寡妇偷偷塞给他的,当时他正饿肚子,抢织布机的时候,早把这茬忘了。
第二天清晨,“治安队”真的来了。赵队长举着火把,站在老槐树下喊:“姜八能,出来!不然连你一起烧!”
院里没动静。等他们踹开门,才发现姜八能和小姑娘坐在织布机的残骸旁,陈先生站在他们身后,手里举着那张写满名字的纸。而李老三,不知啥时候搬了把梯子,正往院墙上爬,嘴里嚷嚷着:“我看见赵队长藏了日本人的枪!就在他床底下!”
火没烧成。赵队长被李老三扯着领子骂“比桓公还狠”,周围突然围拢了好多人——都是名单上的家庭,有扛着锄头的,有抱着孩子的,还有个瞎眼的老太太,手里攥着儿子的阵亡通知书,那儿子是当年跟日本人拼刺刀死的。
“你们要烧院子,先烧我。”老太太的声音不大,却让风都停了停,“这丫头她娘,当年还给我送过窝窝头呢。”
姜八能看着这乱糟糟的场面,突然想起陈先生讲的,桓公死后,鲁国大乱,公子们为了争位子,把国都的城门都烧了。可史书里写,那年冬天,鲁国的麦子还是照常收了。
他弯腰捡起块织布机的碎片,上面还留着寡妇绣的半朵牡丹。小姑娘伸手握住他的手,掌心温热,像开春的太阳。
“陈先生,”姜八能突然笑了,“桓公十八年,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日子?风挺大,可该发芽的,还是发了。”
陈先生没说话,只是把那张名单举得更高了些。阳光照在上面,那些名字像一粒粒种子,落在杂院的泥土里,落在每个人的脚边。
入夏时,老槐树的浓荫能盖住半个杂院,姜八能却常在树下磨那把锈迹斑斑的砍刀。刀是当年跟游击队埋地雷时留下的,刃口崩了个豁口,却被他磨得寒光闪闪——城里传来消息,南边的“自卫军”要打过来了,说是要“清剿残敌余孽”,领头的自称“庄公后人”,说要学庄公“克段于鄢”,把所有跟“旧势力”沾边的人连根拔起。
“叔,庄公不是打了胜仗吗?”小姑娘蹲在旁边翻陈先生批注的《左传》,手指点着“十年春,齐师伐我”那行字,“陈先生说他打赢了长勺之战,还留下‘一鼓作气’的话呢。”
姜八能往刀上浇了瓢井水,水珠在刃上滚成银线:“胜仗是打赢了,可他弟弟共叔段造反,他纵容了二十二年,等对方翅膀硬了才动手,满城百姓跟着遭殃。就像这刀,早该磨利了防着,偏要等血溅到眼前才想起挥。”话音刚落,院外的尘土就卷成了黄烟——是“自卫军”的先头部队,骑着马闯过街口,马背上驮着的,竟是李老三的尸首。
“李老三私通南边,按庄公律法,当斩!”骑兵举着滴血的长矛喊,矛尖挑着张布条,上面写着“大义灭亲”四个歪字。姜八能认出那布条是从陈先生的长衫上撕的,心猛地一沉——陈先生今早去城里送名单,怕是出事了。
他把小姑娘往柴房的地窖里推,自己抓起砍刀往院外冲。刚到巷口,就见赵队长带着“治安队”的人跪在地上,对着骑兵磕头:“将军!姜八能窝藏敌种,还藏着陈逆的反书,正是您要找的‘共叔段’!”
骑兵头领勒住马,这人满脸络腮胡,腰间悬着块刻着“庄”字的玉佩,手里把玩着颗人头——竟是陈先生的。“《左传》写得明白,‘多行不义必自毙’。”他把人头往地上一掼,“庄公诛弟,是为了保国。我杀这些乱党,是为了安邦!”
姜八能的眼睛瞬间红了。他想起陈先生说过,庄公打长勺之战时,曹刿问他“何以战”,他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眼前这人,连个说书先生都不放过,哪有半分“以情”的影子?
“安邦?”他突然笑了,笑声震得槐树叶簌簌往下掉,“庄公克段,还留着母亲的命。你杀个戴眼镜的先生,算什么本事?”话音未落,他突然觉得浑身的血都在烧,像有团火从骨头缝里钻出来——那是当年在游击队被炮弹震伤后落下的怪病,每逢激愤时便力大无穷,却也会后劲虚脱。
此刻他攥着砍刀的手青筋暴起,竟把刀柄捏得裂开。骑兵头领被他眼里的凶光慑住,挥矛就刺:“反了!”
姜八能侧身躲过,砍刀带起的风刮得骑兵坠马。他踩着马镫跃起,左手揪住另一个骑兵的衣领,竟像拎小鸡似的把人掼在墙上。砖石簌簌往下掉,他喉咙里发出野兽似的低吼:“庄公二十八年,遇蛇灾,他说‘妖由人兴’!你们烧杀抢掠,才是真的妖!”
巷子里的人都看呆了。赵队长举着枪要打,却被姜八能扔出的砍刀削掉了半只耳朵。“当年日本人用刺刀挑孩子,我没拦住。”他一步步逼近,浑身冒着热气,“现在你们学庄公‘大义灭亲’,连个认字的先生都杀——这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混战中,有人认出骑兵驮的行李里,竟有从那日本寡妇坟里挖出来的织布机零件。“他们不是清剿,是抢东西!”不知谁喊了一声,原本缩在门后的街坊们突然涌了出来,拿扁担的,提菜刀的,连瞎眼的老太太都拄着拐杖往骑兵腿上撞。
姜八能趁机抱起陈先生的人头,往杂院退。他的神力正在消退,浑身骨头像散了架,却死死护着怀里的头颅——陈先生说过,庄公死后,鲁国人为他刻了块碑,写着“知难而进”,可背地里都骂他“妇人之仁”,因为他临死前还在为儿子们争位埋下祸根。
“叔,他们退了!”小姑娘不知何时从地窖里跑了出来,手里举着陈先生批注的《左传》,书页被血浸透了大半,“陈先生写的,‘庄公之勇,在战不在杀’!”
姜八能靠在槐树上喘气,看着骑兵往南逃去,留下满地狼藉。他摸出块碎布,小心翼翼地擦着陈先生的眼睛,忽然发现先生紧握的拳头里,攥着半张名单——上面是所有失去儿子的母亲的名字,包括那个难产而死的日本寡妇。
“他们想学庄公打仗,却学不来他‘问民疾苦’。”姜八能把名单塞进怀里,胸口的火渐渐平息,力气也跟着泄了,“就像这神力,能打跑豺狼,却护不住一棵草。”
夜里,杂院的人悄悄聚在槐树下。有人拿来烧酒,有人端来刚蒸的窝头,瞎眼老太太摸着小姑娘的头,说要认她做孙女。姜八能把陈先生的人头埋在织布机零件旁边,埋得很深,上面种了株从战场上捡来的野菊。
“庄公三十二年,他临死前求神拜佛,想换儿子平安。”姜八能给野菊浇了瓢水,水珠落在花瓣上,像极了眼泪,“可神佛哪管人间事?能护着咱们的,从来都是这点不肯断的念想。”
小姑娘突然指着天上的星星,说陈先生讲过,庄公当年打胜仗的夜里,星星也是这么亮。姜八能抬头望去,只见最亮的那颗星旁边,有颗小星星紧紧跟着,像极了他和小姑娘的影子——在满地狼藉里,倔强地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