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山被带走后,沈清辞的爹娘就没离开过这间棚户区的破屋。两位老人都年过六旬,岳父的腿在早年做木工时被砸过,走路一瘸一拐,岳母的眼睛也花了,穿针引线都得凑到油灯底下瞅半天。可他们总说:“一家人挤着才暖和。”白日里帮着沈清辞哄小孙子,夜里就蜷在草堆上,听着隔壁日军营地的狼嚎,一夜夜睡不着。
那年冬天冷得邪乎,江风像刀子似的往骨头缝里钻,家里的粮缸早就见了底。八能和小儿子饿得直哭,沈清辞把自己的棉袄拆了,絮进孩子的小褂里,自己裹着件单衣发抖。岳父看着女儿颧骨一天天凸起来,看着两个外孙抓着墙皮往嘴里塞,半夜里揣着个破布包就拉着老伴往外走。
“我去营区后巷碰碰运气,”他哑着嗓子对沈清辞说,“听说那里每天都有扔掉的饭团,我去捡点回来,给孩子熬点粥。”
岳母攥着他的袖子哭:“那地方有日本兵的狼狗,你腿不利索……”
“没事,”岳父拍了拍她的手,手里的布包磨得发亮,“我躲着走,就捡点他们不要的。你在家看好清辞和孩子。”
两人一瘸一拐地摸黑往日军营区走,雪粒子打在脸上生疼。营区后巷堆着如山的垃圾,烂菜叶上结着冰碴,混着马粪和说不清的腥臭。岳父佝偻着背,在垃圾堆里扒拉,冻裂的手指被碎玻璃划开了口子,血珠滴在雪地上,很快就冻成了暗红的点。岳母就在旁边望风,看见巡逻兵的影子就赶紧拽他躲进断墙后。
天快亮时,他们终于捡到了小半块发馊的米糕,还有几个被踩烂土豆豆。岳父把米糕小心翼翼地裹进布包,像捧着什么稀世珍宝:“够孩子吃两顿了,回家。”
可刚走出巷口,就撞见两个喝醉的日本兵。其中一个看见岳母手里的布包,狞笑着冲过来抢。岳父把老伴往身后一护,自己迎上去,结结巴巴地说:“是……是捡的,给孩子的……”
日本兵听不懂,只当他要反抗,一脚踹在他的瘸腿上。岳父“哎哟”一声跪倒在雪地里,布包掉在地上,米糕滚出来,沾了满身泥雪。另一个日本兵觉得好玩,拔刺刀刀,用刀背一下下砸他的背。
“别打了!求求你们别打了!”岳母扑上去护着老伴,被日本兵一把推开,头撞在石墙上,顿时血流如注。她顾不上疼,爬过去抱住日本兵的腿,哭喊着:“要打打我!那米糕是给娃的,他快饿死了……”
日本兵被吵烦了,猛地举起刺刀。岳父眼睁睁看着刺刀扎进老伴的胸口,他嘶吼着扑过去,却被另一个日本兵用枪托砸中太阳穴,眼前一黑栽倒在地。
等沈清辞顺着血迹找到巷口时,岳父还剩最后一口气,他的手死死抠着地上的雪,指缝里全是血,眼睛却望着家的方向,嘴里嗬嗬地响,像是想说什么。岳母趴在他身边,手里还攥着那块沾了泥的米糕,血把雪染得一片通红。
沈清辞抱着两个孩子,跪在雪地里,喉咙里像堵着烧红的烙铁,哭不出一点声音。八能看着外婆手里的米糕,突然挣脱母亲的手,爬过去想把米糕捡起来,却被沈清辞死死按住。孩子不懂死亡,只知道那是外婆为他讨来的吃的,他咧着嘴哭,眼泪冻在脸上,像挂了层冰碴。
那天晚上,沈清辞用一块破席子把爹娘卷了,埋在棚户区后面的乱葬岗。没有墓碑,只有两个小小的土堆,被寒风刮得越来越平。她抱着两个孩子坐在坟前,八能突然指着土堆说:“娘,外公外婆是不是冻僵了?我们把龟甲给他们好不好?”
沈清辞捂住他的嘴,眼泪终于决堤。她知道,爹娘不是冻僵的,是为了那口能让外孙活下去的吃食,死在了最冷的冬天里。而那半块米糕,最终被她埋进了土里,和爹娘一起,成了这乱世里最沉的念想。
上海的租界像座被炮火围起来的孤岛,沈清辞带着两个孩子挤在孤岛边缘的铁皮棚里。这里住的都是些逃难的人,空气里永远飘着煤烟和馊饭的味道,铁皮被雨水敲得咚咚响,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又闷得喘不过气。
她得活下去,带着八能和小儿子活下去——这是姜山临走时的眼神里藏着的话。
天不亮,沈清辞就背着小儿子,拉着八能往码头的垃圾场走。租界的垃圾场比棚户区的干净些,偶尔能捡到洋人扔掉的面包边、罐头盒。八能背着个比他还高的破麻袋,冻裂的小手在垃圾堆里翻找,看到块没啃完的骨头就塞进麻袋,那是给弟弟留的——他听人说,骨头熬汤能长力气。
沈清辞则去给洋人的公馆帮工,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服。肥皂水浸得她手背上全是裂口,冬天一冻,像撒了把盐。有次给女主人熨烫丝绸旗袍,手一抖烫出个焦痕,被管家劈头盖脸骂了半个钟头,工钱扣了一半,她攥着那点钱,蹲在公馆后巷哭,怕回去晚了,孩子们饿肚子。
八能懂事得让人心疼。沈清辞去做工时,他就在铁皮棚附近拾破烂,玻璃瓶、废报纸、哪怕是别人踩扁的烟盒,他都小心翼翼收起来,攒多了就卖给收废品的老头。有次为了抢一个掉在泥里的罐头盒,被大点的孩子推倒在污水里,他爬起来不吭声,只是把罐头盒擦得锃亮,塞进麻袋,回家举给沈清辞看:“娘,能换两个铜板。”
小儿子身子弱,总生病。沈清辞没钱请大夫,就听棚户区的老人说,租界公园的草根能退烧,她就趁夜里翻墙进去挖。有次被巡捕撞见,追得她抱着孩子在暗巷里跑,鞋跟跑掉了,光着脚踩在碎玻璃上,血顺着脚后跟流,她却死死捂住孩子的嘴,怕哭出声引来更凶的人。
租界的日子也不是真的安全。日本兵偶尔会以“查奸细”的名义闯进来,挨家挨户翻东西。每次听到皮靴声,沈清辞就把八能和小儿子塞进床底的暗格里,那是她用破木板搭的,只能勉强容下两个孩子。她自己则坐在门口,手里攥着姜山留下的那支勃朗宁——枪里没子弹,可她总得攥着点什么,才敢面对那些带刺刀的影子。
有次日本兵翻到八能藏的弹壳,以为是什么武器,一把揪住孩子的衣领。八能吓得脸发白,却突然想起爹说的“龟甲能护着你”,他挺了挺小胸脯,指着心口:“这是我爹给的!他会回来打你们!”
日本兵听不懂,却被孩子眼里的狠劲惊了下,啐了口唾沫,把弹壳扔在地上。沈清辞冲过去抱住八能,后背全是冷汗,才发现孩子的心口被龟甲硌出了红印,像块烧红的烙铁。
夜里,娘仨挤在铁皮棚里,沈清辞给八能揉着冻肿的手,给小儿子哼着码头的歌谣。八能突然说:“娘,我今天看到洋人小孩吃糖,我没要。”他从怀里掏出块干硬的窝头,是白天帮人搬货换来的,“给弟弟吃。”
小儿子把窝头推给八能,奶声奶气地说:“哥吃,哥有力气捡罐头。”
沈清辞别过脸,眼泪滴在粗糙的席子上。她想起姜山在时,孩子们能喝上热粥,八能不用在垃圾堆里扒食,小儿子也不会因为一块窝头推来让去。可现在,这乱世里,一口吃的,就是他们拼尽全力才能守住的日子。
她抬头望着铁皮棚顶的破洞,能看到租界上空的月亮。听说月亮照得到东京,照得到姜山。她摸着八能心口的龟甲,摸着小儿子脖子上的龙蜕,在心里一遍遍说:“姜山,你看,孩子们在长大,我们在等你。再难,我们都等着。”
风从破洞钻进来,带着远处电车的叮当声。沈清辞把两个孩子搂得更紧了,像护住这乱世里,她唯一能抓住的浮木。
陈啸林的结局,是上海滩那年冬天最烈的一把火。
这位曾经跺跺脚整个上海滩都要颤三颤的青帮老大,到了末路,只剩下一间漏雨的关帝庙,和十几个誓死跟着他的弟兄。日军占了码头后,先是封了他所有的烟馆、赌场、码头仓库,接着又放出话来:“归顺皇军,还是死?”
他当时正患着咳疾,咳得腰都直不起来,却把日军送来的“委任状”撕得粉碎,扔进香炉里烧了。“老子混江湖,靠的是义气二字,”他咳着血沫子笑,“给日本人当狗?那是断子绝孙的勾当!”
暗地里,他给租界的抗日分子送枪送粮,把受伤的游击队员藏进自祠堂堂的密室。有次为了抢回一批被日军截走的药品,他带着弟兄们在深夜的苏州河两岸打了场硬仗,子弹嗖嗖地从耳边飞过,他手里驳壳枪枪从没抖过,直到把药品安全送进租界,才发现胳膊被流弹划开了个大口子,血把藏青色的绸衫浸得透湿。
日军恨透了他,却也忌惮他在青帮的根基,不敢轻易动他。直到有天,几个心腹见他失势,偷偷投靠了日本人,夜里摸到他藏身的阁楼,想绑了他去请赏。陈啸林在梦里被惊醒,看着曾经磕头拜把子的兄弟举着枪对着自己,突然就笑了,笑得眼泪都出来了:“早知你们是这种货色,当初就该把你们黄浦江江。”
他没反抗,任由他们把自己捆了,只是路关帝庙庙时,猛地挣脱看守,一头撞向庙前石狮子子。血顺着额头往下淌,他盯着那尊红脸长髯的关公像,声音哑得像破锣:“弟兄们,哥先走一步,到了底下,也得关二爷爷磕个头!”
日军把他关在码头的货舱里佐藤美穗穗的哥佐藤健健一亲自来劝降。“陈先生,只要你下令让青帮弟兄归顺皇军,以前的事一笔勾销,你还是上海滩的老大。”佐藤健一笑眯眯地递过烟,“皇军需要你这样的人维持秩序。”
陈啸林吐了口带血的唾沫,正吐在佐藤健一的皮鞋上:“老子是中国人,死也是中国的鬼。想让我当汉奸?除非黄浦江水干了外滩滩的石头开花!”
货舱里的刑具摆了一地,烙铁烧得通红,鞭子浸过盐水。日军把他吊在房梁上,皮鞭一下下抽在他身上,旧伤叠新伤,血顺着木板缝往下滴,在地上积成一小滩。他疼得浑身抽搐,却硬是没哼一声,只是瞪着天花板,像是在数货舱的椽子。
有个投靠日军的青帮叛徒凑过来,劝他:“大哥,服个软吧,何必遭这份罪?”
陈啸林猛地啐了他一脸血:“滚老子子没你这种兄弟!”
日军见硬的不行,又来软的,给他送好酒好菜,说只要他点个头,就能保他全家平安。陈啸林把酒杯摔在地上,碎片溅了日军军官一脸:“我陈啸林这辈子,就认一个理——宁死不当亡国奴!”
行刑那天,他被绑在码头的起重机上,周围围满了看热闹的人,有日军,有汉奸,也有偷偷来看的青帮弟兄。寒风把他的衣服吹得猎猎作响,他身上的伤口冻得发紫,却依旧梗着脖子,像棵没被压垮的老槐树。
佐藤健一最后问他:“真不后悔?”
陈啸林笑了,笑得苍凉又痛快:“老子活了五十年,没对不起祖宗,没对不起弟兄,值了!倒是你们这些强盗,占我土地,杀我同胞,早晚有一天,得把血债给老子们还回来!”
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朝着黄浦江的方向喊:“弟兄们,别学我硬扛,能跑的跑,能藏的藏,留着命,等咱们的人打回来——”
枪声响起时,他的头还朝着外滩的方向,像是在看那些曾经属于他的码头、仓库,看那些在战火里挣扎的同胞。
他的尸首被挂在码头的电线杆上,挂了三天三夜,风吹日晒,面目全非。路过的中国人都低着头,没人敢多看,可眼里的泪都在打转。有个老码头工趁夜里偷偷给尸首盖上了件破棉袄,第二天就被日军活活打死在电线杆下。
但没人知道,陈啸林在被抓前,已经把最后一批军火藏进了租界的地窖,只留给接头人一句暗语:“关帝庙的香,该换了。”
那把他用了半辈子的驳壳枪,被一个小徒弟藏了起来,枪托上刻着的“义”字,在后来的日子里,成了很多人活下去的念想。
上海滩的青帮,随着陈啸林的死,彻底散了。但总有人记得,那年冬天,有个浑身是血的男人,在码头的寒风里,喊出了比枪炮还响的话——
宁死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