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泉市公安局大楼,十一楼,副局长办公室。这间办公室宽敞明亮,设施崭新,却透着一股冰冷的、未被主人气息浸润的疏离感。周文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面前并排摆着三台显示器,屏幕上滚动着复杂的系统日志、网络拓扑图和权限列表。他的眉头紧锁,指尖在键盘上飞快敲击,发出急促而规律的嗒嗒声,像一名被困在无形迷宫中的探路者,每一次敲击都在试探着边界与阻碍。
来到江泉市局已一周,表面风平浪静。欢迎会隆重,局长李强笑容满面,同事客气周到,分工明确清晰——分管科技信息化、经济犯罪侦查,协管网络安全。一切程序合规,无可指摘。
然而,真正的“工作”却寸步难行。他试图调阅经侦支队近三年的涉企案件基础数据卷宗,被以“涉密流程审批中”为由婉拒;他要求科信支队提供全市警务数据平台的底层运维日志和访问审计记录,得到的回复是“系统定期归档,部分历史日志提取需要时间协调”;他试图了解网安支队对重点企业网络风险监测的常规机制,对方的汇报滴水不漏,全是原则性条款,毫无实质内容。
他仿佛被罩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罩里,看得见一切,却触摸不到任何真实。所有看似合理的流程背后,都有一双无形的手在精准地延迟、过滤和屏蔽。他知道,这是李强,或者说李强背后的人,为他精心准备的“欢迎仪式”。
周文停下敲击,靠进椅背,揉了揉酸涩的眼睛。技术层面的渗透需要时间,但他最缺的就是时间。秦风副市长那边压力巨大,每延迟一天,证据被销毁、线索被斩断的风险就增加一分。他需要突破口,需要能在市局内部提供哪怕一丝缝隙的助力。
他不能直接联系秦风,目标太大。他想起赴任前秦风的叮嘱:“必要时,可寻求刘玉凤副市长的有限度支持。”
这是一个高风险的选择。刘玉凤立场虽隐约偏向秦风,但她在公安系统并无直接影响力,且自身处境亦需谨慎。
沉思良久,周文拿起手机,没有直接拨打刘玉凤的电话,而是编辑了一条极其简短、措辞隐晦的短信,发送至一个特定的内部短号:
“刘市长您好,市公安局周文。近期按部署开展信息化巡检工作,涉及部分跨部门数据接口调试,需向卫健委信息中心请教一些技术标准问题,不知您方是否方便推荐一位对接联系人?望不吝指点。”
短信内容完全符合工作程序,提及的“信息化巡检”、“数据接口”、“技术标准”都是他公开分工范畴,请教卫健委也属正常跨部门协作。但其中“跨部门数据接口”、“技术标准”等词,在特定语境下,亦可解读为寻求“打通壁垒”的“方法”与“支持”。
短信发出,石沉大海。周文并不焦急,他知道刘玉凤必然需要时间评估风险与方式。
整整一下午,没有任何回复。直到临近下班时间,周文的内部办公座机突然响起,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的内线号码。
周文接起电话,语气平稳:“喂,你好,哪位?”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干练、语速稍快的女声:“周副局长您好,我是市政府办公厅秘书三处的林雪。刘玉凤副市长批示,关于您咨询的与卫健委数据标准对接事宜,她已知悉。建议您可直接与市卫健委信息中心副主任楚涵同志联系,她负责技术标准协调,业务熟悉,联系方式可通过内部通讯录查询。刘市长叮嘱,此项工作专业性强,务必严谨规范,稳妥推进。”
电话内容公事公办,完全符合流程。但周文瞬间捕捉到了关键信息:
回应通过“市政府办公厅”渠道转来,而非刘玉凤直接回复,剥离了个人色彩。
点名了具体联系人:市卫健委信息中心副主任楚涵。
强调了“严谨规范,稳妥推进”,既是提醒,也是保护。
“业务熟悉”一词,意味深长。
“好的,非常感谢林秘书转达,也请代我感谢刘市长的指点。我们一定严格按照要求,依法依规开展对接工作。”周文回答得同样规范。
电话挂断。周文立刻在内部通讯录中查到了“楚涵”的名字、办公室电话和内部邮箱。他并没有立刻联系,而是首先通过加密渠道,向云峡的老部下发出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查询指令:“速查江泉市卫健委信息中心副主任楚涵详细背景履历,重点:业务专长、性格特点、人际关系、有无特殊经历。”
一小时后传回了关于楚涵的信息,内容简洁却犀利:
“楚涵,女,38岁,医学信息学硕士。原省疾控中心信息部技术骨干,业务能力突出,性格耿直,因三年前坚持上报某疫情数据与直属领导发生冲突,被边缘化,后调至江泉市卫健委信息中心任副职,分管数据质量管理与技术标准。在市卫健委系统内被视为‘技术痴人’,不善钻营,因过往经历对数据真实性与程序正义有近乎执念的坚持。与现任卫健委主要领导关系平淡。可信度评估:较高(基于其专业信念与过往经历)。”
周文看着屏幕上的文字,眼中闪过一丝锐光。刘玉凤果然厉害!她没有推荐位高权重者,也没有推荐八面玲珑之人,而是推荐了这位身处边缘、却技术过硬、且对数据造假有着切肤之痛的技术型干部。楚涵的职位恰好能接触到卫健系统的核心数据,她的专业信念决定了她是潜在的合作者,而她相对孤立的处境又降低了暴露的风险。
这是一步妙棋。以“技术标准对接”为名,与楚涵建立联系,合情合理,不易引人生疑。
次日一早,周文用办公室座机,直接拨通了楚涵的电话。
“楚主任您好,我是市公安局周文。”
“周副局长您好!”电话那头的女声果然如资料所述,干脆利落,略带技术人员的直接,少了许多官场寒暄,“接到办公厅通知了,您这边是关于数据接口标准的事情?”
“是的,打扰您了。”周文语气平和专业,“我们局里正在推进警务数据平台升级,需要强化与卫健系统,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数据交换的规范性和效率,想向您专门请教一下现行的数据交换协议、校验规则和质量控制流程,不知您什么时候方便,我们技术团队可以过去一趟当面交流?”
他提出的问题完全在其职权范围内,且关乎公共安全,理由充分正当。
楚涵显然对技术话题更感兴趣,立刻回应:“没问题!这是大事,数据标准必须统一,流程必须规范。我看…今天下午三点我这边会议室空着,您方便吗?”
“可以,那就下午三点,我带科信支队两名技术骨干过去拜访您。”周文顺势约定。
“好,届时详细聊。”楚涵干脆地挂了电话。
下午的会面在市卫健委一间小会议室进行。周文只带了两名真正专注于技术的科信支队工程师。会谈全程围绕枯燥的技术细节展开:数据元标准、交换格式、加密方式、日志记录规范、异常数据处理机制…楚涵讲解投入,知无不言,展现出极强的专业素养。
会谈结束时,周文看似不经意地提了一句:“楚主任,规范确实很重要。特别是数据源头和传输过程的真实性保障,是后续所有应用的基础。我们平台巡检有时会发现一些历史数据流存在校验失败或逻辑异常,追查起来很麻烦,要是能有一套更完善的追溯机制就好了。”
楚涵闻言,眉头立刻蹙起,像是被触到了最在意的点:“没错!数据真实性是生命线!我们这边也一直在推动全流程质量管控,但有些历史遗留问题…唉,确实存在一些数据上报流程不规范,甚至…”她似乎意识到失言,猛地收住话头,略显尴尬地推了推眼镜,“总之,周副局长你们重视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需要多加强这方面的协作监督。”
周文心中了然,不再多问,微笑着伸出手:“非常感谢楚主任今天的专业指导,收获很大!后续具体的技术对接,就让我们工程师直接和您联系。”
“好的,随时沟通!”楚涵用力握了握手。
离开卫健委大楼,周文知道,一座隐秘的、以技术为名的桥梁已经悄然架设。楚涵,这位被刘玉凤精准推荐的“技术痴人”,将成为他在卫健系统数据迷宫中一位可能的关键引路人。虽然前路依然布满荆棘,但第一块坚冰,已然在专业的外衣下,被悄然凿开了一丝缝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