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未央,汽车驶进利比亚北部荒原。班加西在晨雾与灯火交错中浮现,如尘世剧场缓缓拉开的新幕。城市边缘,修缮的楼宇与破碎的废墟并肩,机器轰鸣掩盖了鸟鸣,风带着海盐与沙尘拍打着我疲惫的面颊。
车门关上的瞬间,脚下的土地传来微微震动,内心随之安定下来。站在广场边,四周是焊火星光与工人的汗水、锈迹斑斑的希腊圆柱和拉丁铭文安静地睡在尘土里。这些石块仿佛在诉说着被反复争夺、又不肯消亡的过往。
广场一隅,有老人带着孙子扫地,少年在残垣上刻画涂鸦。每一个身影,都在这座城市的断壁残垣上刻下新的呼吸。我并非远方的旁观者,而是一粒流浪到此的尘埃,被这座城的温度和残酷拥抱。
我翻开《地球交响曲》,写下:
“第六百六十一章,班加西。地中海与沙漠交谈的回音,废墟与风琴重生之地。”
晨光里,我沿着科洛内斯海滨缓慢前行。海浪冲刷着岩岸,拍打出远古和现实的合奏。海水湛蓝,潮湿中透着金属的冷冽,也混杂着渔港新鲜的腥味。岸边,倒塌的柱石与斑驳的希腊浮雕在风中低语。
一位老渔夫坐在礁石上撒网。他头发花白,脸色黝黑,手上的老茧比石头还要粗糙。他用阿拉伯语慢慢和我攀谈,眼中闪着复杂的光。“我们习惯了海,也习惯了失去。神殿没了,儿子长大离开,但大海永远不会背弃我。”
我陪他坐了会儿,看着远方的帆船与近处追逐的孩童。风中夹杂着咸味,也带着生活的苦涩和希望的种子。突然,他把一条刚刚捕获的小鱼递给我,说:“尝一尝,班加西的海会把你的记忆洗得很干净。”
咸咸的、腥腥的,却有种直击心脏的鲜活。他微笑着说:“这里的苦难,会被风和海一点点冲淡。”
我记下:
“班加西的海,不再吟诵神只,却一直替这城呼吸。”
老城区狭窄石板路蜿蜒向深处,窗户外是悬挂的衣物,台阶下有野猫悄悄潜伏。清晨的面包香和香料味在巷口弥漫。我被一家小书店吸引,门前贴着句子:
“我以沙为墨,以风为诗,为班加西写下夜晚的第六十七个音节。”
店主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他动作缓慢地泡茶,递上一本泛黄的诗集:“是我儿子的诗,他已不在了。但他写的每一句,都还在班加西的风里。”他用手指轻轻抚过封面,那种温柔像是将岁月的尘埃都轻轻拂去。
我在微弱的灯光下翻看诗句。每一行都仿佛在低语,述说着故土的失落、亲情的断裂、夜色下小巷的温存与期待。老人抬头:“城市还在,诗还在。”
我的心底像被什么敲了一下:这里的废墟里埋葬着的,除了石块、血迹,还有诗意与温情。
“在班加西,每一个文字都是沙粒,每一首诗都是风尘。”
城市心脏——伊塔利亚广场依然伤痕累累。弹痕未褪,大理石廊柱斜立,喷泉早已干涸,只有鸽子在破裂的基座上踱步。
广场中央,一个少女席地而坐,用炭笔在纸上勾勒断裂的拱门。她的眉眼安静却坚定,画下断壁,又在伤痕处描出绿色藤蔓和点点金色光晕。
我蹲在她旁边,她自我介绍叫玛雅,建筑系学生。她说:“我们都在等城市好起来。但我不只想等,我想把希望先画出来。”她的声音清脆坚定,每一笔都带着信念。
我问她:“你不怕这一切最终会消失吗?”
她摇头:“正因为脆弱,才值得记录。我们画下新芽,是因为不想只记住苦难,也要记住重生。”
看着她的画,我感受到一种温热的力量,那是年轻人的勇气,也是班加西这座城浴火重生的决心。
“班加西不想被还原,它选择在废墟上重写轮廓。”
夜幕下,班加西的步调变得悠缓。城市静谧却不萧瑟,每个角落都隐藏着生活的余音。
小清真寺外,信众鱼贯进门,祷告声在墙后悠悠传出,如风吹海面,柔和却深远。礼拜结束后,我在门口静坐,闭目感受信仰带来的平静。
这时,街对面天主教堂传来风琴声。一位黑人修士在空旷大厅里弹奏,音符缓慢而深情,仿佛在为城市的创伤轻轻抚平。我走到教堂门廊,与修士对视,他温和点头。“音乐和祷告一样,能让人找到回家的路。”
我站在信仰与音乐的交汇点,感受着不同文明的共鸣。这座城的夜,是包容的,是有回音的。
“这城的夜,是多神的,是多音的,是一场互不争抢的共鸣。”
次日清晨,阳光像是给废墟撒上一层金粉。老剧院的修复现场传来欢笑和歌声。志愿者们身穿印有“戏剧即生命”的t恤,或粉刷墙面、或组装座椅,歌声在空旷大厅回荡。
我走进剧院,与年轻志愿者交谈。一个女孩说:“我们修剧院,不只是为了演戏,更是让人重新学会倾听和分享故事。”
我站在剧院中央,看着阳光穿透破损的圆顶。那些渗进尘埃的光像是来自未来的希望。每一位志愿者的汗水和微笑,都在为这座城市拼接出新的记忆。
“班加西每一座剧院的复建,都是人类坚持倾听彼此的证明。”
港口晨雾朦胧,渔船远航,码头上传来孩童的呼喊和海鸥的叫声。城市的过去与现在在此交汇,悲伤与希望并存。
我站在岸边,眺望地中海彼岸,内心却回望这一路的伤痕与新生。风琴声在晨光中若有若无,祷告声也渐渐远去。我明白,只要有人记得彼此、愿意讲述故事,哪怕世界残缺,孤独也不会长久。
我把这些写进笔记:
“废墟之上,花会再开,歌声永远不会终结。”
班加西的晨光渐明,我翻开新的一页:
“第六百六十二章,的黎波里。月与石同眠的都城,海浪与记忆共筑的边界。”
的黎波里,这个被世界遗忘又不断自新之地,正等着我去见证它的光与影。
合上本子,目光穿过海面和尘雾。我在心里默念:
“的黎波里,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