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问道。
李斯回答:“虽然山东六国已归属大秦,但各地仍保留着各自的文字、货币和文化。
这些差异若长期存在,必定会引发诸多问题。”
听罢此言,嬴政点了点头。
当年始皇设立炎黄学宫正是为此铺路,成效显着,如今是全面推广的最佳时机。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思想的统一。
文字、语言、货币、度量衡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维。
唯有形成独特的思想体系和生活方式,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展现强大的凝聚力。
反之,秦虽已统一全国,但如果维持旧有的多样性,只会阻碍区域间的融合。
一旦人们继续使用原属国的文字和货币,又如何能完全接受大秦?
若无法赢得认同,即便占有所有领土,民心也无法真正归附。
民心不齐,所谓的统一又从何谈起?
嬴政目光深邃,如今虽只余秦这一国,但在许多方面仍未实现统一。
例如文字,别说不同国家间,即便是同一国内也有多种书写形式。
这不仅妨碍了文化交流,也阻碍了民心的凝聚,必须尽快采取措施。
此外,各国货币也不统一,形态、重量、计算单位各异,兑换极为不便。
而度量衡制度更是混乱不堪,这是诸侯国自行制定标准所致。
如今这些问题都落在了始皇帝嬴政肩上,他必须尽快找到解决办法。
此时,嬴政取出一份奏折递给众人:“太子已对这些事有所考量,这是他的奏折,其中包含了解决方案,请各位审阅并提出建议。”
“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
默读几句后,众人不禁轻笑:“太子果然深谋远虑,这样的策略早已成竹在胸。”
既然嬴天帝已有周密计划,众人便无需再费心思考。
“启禀陛下,臣认为太子提出的方案极为妥当,臣亦无更好建议。”
商议片刻后,嬴政迅速作出决定。
三日后,嬴政在朝会上宣布废除延续千年的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九州被划分为三十六郡,包括河东、太原、上党、三川、东郡、颍川、南阳、南郡、九江、泗水、巨鹿、齐郡、琅邪、会稽、汉中、蜀郡、巴郡、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南海、桂林、象郡、邯郸、砀郡、薛郡、长沙等。
划分完成后,又委派合适人选赴各地担任官职。
同时推行郡县制,必然要废除六国旧法,采用秦律。
在文字、货币、度量衡等领域也进行了重大改革。
废止其他复杂文字,仅保留秦国小篆。
此举既凝聚民心,又便利管理与生活。
货币方面,不再沿用六国时期的龟贝宝玉,改为上下两币制。
上币为黄金,以镒计,秦制二十两为一镒;下币为圆形方孔铜钱,以半两为单位。
此外,将商鞅变法时确立的度量衡制度及标准器在全国推广。
嬴政又发布了一项重要的政令——车同轨。
在此之前,各诸侯国没有统一的标准,马车的尺寸各异,导致道路的宽度也不尽相同。
如今国家统一了,车辆却要在不同规格的道路上行驶,十分不便。
于是他下令统一车轮间距为六尺,让车辆通行更加顺畅。
不仅如此,嬴政还决定在全国范围内修建驰道。
这样一旦发生战事,咸阳就能迅速获知消息,并及时派遣军队支援。
至于皇陵和长城的修建则被搁置。
未来的大秦将致力于建立仙朝,无需担忧寿命问题,修建皇陵显得多余,甚至有些不吉利。
而且不久后大秦即将出征平定天下,匈奴也将被消灭,长城的建造已无必要。
确定了郡县制与文化统一后,大秦帝国迅速行动起来。
短短半年时间,这套制度已全面覆盖全国。
期间虽有心怀异志者,却尽数消失。
同时,不良人袁天罡带回的土豆、玉米等作物经过多次丰收,完全可以满足全国耕种需求。
从此百姓不再担心战乱与 ** ,自然不会追随复国分子。
安居乐业的日子谁会舍弃?对嬴政和赢天帝充满感激的百姓纷纷拥护新政权。
此时,大秦首届科举正式拉开帷幕。
由19太子赢天帝主持,儒家荀子与丞相韩非协助。
这一消息迅速传遍四方。
科举的影响深远,即便许多民众未能读书无法参与,仍感到兴奋不已。
虽自身无才,却能尽心尽力培养子女,鼓励后辈一同努力。
多年来,人们一直期待科举的到来,如今这一愿望终成现实。
过去,大家深知无知无识难以出人头地,然而却鲜有人送子读书。
并非不愿,而是无力。
即便有能力,作为平民也难有出头之机,倒不如安分守己务农为生。
时至今日,科举为众人点燃了希望之光。
天下父母谁不盼子孙显赫?以往无路可走,今朝机会降临,无论如何都要搏一个光明未来。
此事早已传遍城乡,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
秦统一六国时杀戮甚众,其中不乏仍有亲人在世者。
这些幸存者对秦人怀恨在心,这便是当前的一大隐患。
在一些人眼里,秦军不过是嗜血的魔鬼,秦王更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他们既惧怕又痛恨。
然而,随着秦朝各项政策推行,许多人态度渐变。
尽管百姓学识有限,但他们明白新政带来的诸多益处。
千年来,从未有哪位君主如此为黎民考虑,给予平民上升的机会。
大秦做到了!
这位自称始皇帝的人,或许并不如传闻般冷酷无情,也许确实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一时间,众多书生奋发图强,刻苦攻读。
秦篆与秦律成为他们的必修功课。
从科举消息传出后,无数人激动不已,跃跃欲试。
在浓厚的氛围下,首届科举迅速临近。
首场是乡试,为确保考试顺利进行,各乡均搭建了简易考场。
清晨时分,已有许多人聚集在考场外等待,足足等了一个时辰才获准进入。
由于这是首次科举考试,学子们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纷纷踊跃报名。
按平均每县计算,每次都有数百人参加,秦国现有七百多县,累计人数可达数十万!
即便这只是首次举办,未来随着更多人接受教育,这个数字还会不断增加。
虽然人数看似庞大,但考虑到如今大秦总人口仅约两千万,能培养出这么多读书人已属不易。
即便如此,每几十人中才能产生一两位读书人,几十万考生已属难得。
当然,其中也有些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而来。
听到这个数字后,嬴政也不禁露出笑容。
这表明科举得到了读书人的认可,也意味着读书人的数量正在增加。
通过这一制度,既能选拔人才,又能削弱贵族势力,还能赢得民心。
正如俗话所说,“儒以文乱法”
,文人的话语权不容小觑。
反之,若能让读书人支持自己,治理国家便会轻松许多。
掌控人心比征服疆土更为艰难,因为人心最难琢磨、最难驾驭。
而科举正是束缚文人思想的一条纽带。
这一政策恰好抓住了文人的要害,使他们能够为己所用。
……
数日后,各地乡试结束,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有近十万人进入了下一轮。
这些优胜者可在一个月后前往各县指定的考场参加县试。
而在县试中脱颖而出者,则可进一步参加郡试。
能够进入郡试的考生,本身已是人才。
即使未能最终通过殿试,也能拥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科举的核心在于依据不同水准评定人才,并将其安排至适合的岗位,确保每一位人才都不被埋没。
修整大半个月后,科举的第二阶段——郡试正式展开。
大秦共辖七百余县,每县平均有百余名考生参与,看似人数不少,但实际上淘汰率更高。
乡试的通过率超过两成,这意味着从十万考生中仅有一万多人能晋级郡试,淘汰率高达八成以上。
能够进入郡试的一万余人,即便最终未能通过殿试,也已算是可用之才。
然而,真正受关注的是那些有望晋级下一轮的考生。
郡试极其严格,即使表现优异,最终能参加殿试的也是凤毛麟角。
郡试结束后,合格者可前往咸阳城参加殿试。
由于人数众多,不可能全数进入皇宫,因此殿试分为两部分:要真正觐见皇帝,还需通过一次额外的大考。
所谓大考,即集中所有合格者,统一考核,从中选拔佼佼者入宫面圣。
最终由始皇帝嬴政钦点本届科举的最佳人选。
尽管最终决定权在嬴政手里,但熟悉科举流程的人都明白,大考在整个过程中至关重要。
能通过郡试的考生几乎都是人才,而大考则要在这些人才中挑选出顶尖精英。
由于是首届科举,每郡仅有二十个名额,全国三十六郡合计仅七百二十人能赴咸阳参加终考。
大考后,前十名将进入殿试环节。
未来,这一制度将逐步完善。
可以说,大考才是科举的核心,入选者即便非前三甲,也能获得优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