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界无法让项羽的重瞳觉醒,但幸好遇到了赢天帝。
什么神力,在重瞳面前都不值一提!
\"殿下,难道羽儿的重瞳...\"
\"他的重瞳远非如此简单,日后你会知晓!\"
赢天帝继续说道:\"项将军,过段时日便回咸阳,待他稍长,本太子自会亲自教导他!\"
\"重瞳绝不能被埋没!\"
赢天帝决定亲自培养项羽,他手中的资源或许能帮助项羽觉醒重瞳。
\"多谢殿下!待事务完毕,我们即刻前往咸阳!\"
项燕笑得合不拢嘴,得知赢天帝亲自教导后,心中满是欣喜,认为项家即将兴旺。
尽管赢天帝并未正式收徒,但师徒情谊已成定局。
拜见项羽后,赢天帝停留两日后返回秦国。
时光飞逝,又过了一年。
这一年里,秦国吞并了六国领土,实现了全国统一。
咸阳宫内...
咸阳宫殿中,文武百官身着崭新朝服齐聚一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秦王嬴政端坐王座,神色严肃庄重,目光扫视群臣。
随后他开口道:“自秦襄公受封至今,已历经五百多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从贫瘠的边陲逐步走向世人瞩目的地位。”
“这一切都离不开历代先君和无数老秦人的牺牲。”
“三百年前,穆公任命百里奚为相,击败西方戎族,开拓疆土千余里,奠定了秦国的基础。”
“一百五十年前,孝公启用商鞅变法,使国力日益增强,成为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更有惠文王、昭襄王、庄襄王等明君,勤勉不懈,使秦国得以向东扩张,称霸天下。”
“自襄公至今日,共二十七代国君,几百年努力终使天下归于一统,终结了数百年的动荡局面。”
“寡人统一六国,实乃历史必然。
从此以后,这片土地上只存在一个国家——大秦!”
听罢此言,众臣齐声高呼:“大秦 ** ,吾王 ** !”
嬴政微微颔首,继续说道:“天下并非一人可治,还需众多贤才协助。
穆公有百里奚教化百姓,孝公有商鞅推行新政,惠王有张仪纵横捭阖,昭襄王有白起征战四方。
正因这些贤才,秦国才愈发强盛。”
“如今寡人有赖各位忠臣良将,正是因为有了你们,寡人才能完成历代秦人统一天下的宏伟志向!”
听到嬴政的夸奖,群臣谦逊地回应:“多亏上天庇佑,我等实不敢居功。”
嬴政摆手说:“诸位无需自谦,你们的功绩我都看在眼里。
如今天下归一,理应 ** 行赏!”
话语间,他的语气变得庄重,“王翦将军何在?”
“臣在此!”
王翦从白起身后站出来,躬身行礼。
嬴政注视着他说道:“王翦将军是我大秦之栋梁,平定六国,功不可没,绝不能轻忽封赏。”
王翦连忙回话:“臣只是尽职尽责,谈不上什么功绩。
若 ** 劳,太子和白起将军的贡献更为显着。”
嬴政点头道:“太子将来是储君,这些已是他的职责所在,无需额外封赏。
至于白起将军的封赏,就交由太子办理吧。”
下面的赢天帝暗骂一声,不仅赏赐被黑,连白起的封赏都要自己负责,这让他十分不满。
但他并未表露情绪。
白起也心存顾虑,害怕功高震主之事重演,尽管这种可能性极低,但心里仍有阴影。
况且他也确实没什么值得再加封的,职位上已经是武安君,不如从赢天帝那里捞些好处。
“现册封王翦为武成侯,望武成侯继续为大秦开拓疆域!”
王翦谢恩道:“臣叩谢王上厚恩!臣定为大秦开疆拓土,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王翦毫不犹豫接受了封号,假如赢天帝不曾出现,他或许会选择急流勇退,但既然赢天帝提到未来还有更多战事,且有白起在前顶着,他根本不用担心功高盖主的问题。
他甚至打算继续征战四方,退隐?门都没有!
在王翦退下后,嬴政的目光转向王贲,说道:“王贲晋升为彻侯,封号武通侯!”
王贲闻言面露喜色,激动地说:“末将叩谢王上!”
随后,蒙骜、蒙恬也被授予侯爵之位……
对于王氏家族与蒙氏家族,嬴政均一视同仁。
接着,嬴政又唤道:“李斯!”
李斯出列答道:“臣在!”
廷尉李斯多年来主持秦国律法,勤勉尽责无有过失,功绩显着。
自今日起,任命李斯为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辅佐寡人治理天下,望卿恪尽职守。
李斯闻言心中震动,难以抑制的喜悦让他心跳加速。
自踏入仕途以来,他始终追求至高权力,如今夙愿得偿。
若非韩非横空出世,他本该位列相国。
如今右相为冯去疾,左相则为韩非。
因韩非的存在,李斯只能居于御史大夫之位,但他并无半分怨言。
当初刺杀韩非时,他险些丧命,但韩非宽宏大量不予追究,嬴政亦网开一面。
能获此高位,他已感激涕零,毕竟此职仅次于两位相国。
李斯强压激动情绪,跪地叩谢:“臣李斯叩谢王上厚恩,日后定当竭尽全力,报答君恩!”
嬴政微微颔首:“平身,望你今后勤勉履职,不负寡人信任。”
李斯恭敬回应后起身,立于韩非身后。
封赏仍在进行,多人得到升迁与嘉奖,只是高位已被占据,余者似有陪衬之感。
然而众人皆因加官晋爵而欣喜,纷纷颂扬君王恩德。
嬴政问群臣:“诸位还有何奏报?”
一老臣上前奏道:“王上,天下既已归秦,您当登基称帝,号令天下。”
闻此,众臣齐呼:“恳请王上继位称帝!”
嬴政面露不悦,淡然说道:“寡人无意称帝。”
话音刚落,群臣面露疑色。
在他们眼中,六国既已尽灭,秦王嬴政的地位显然超越了普通国君,应进一步成为超越周天子的存在。
众人不解时,左相韩非出列道:“陛下一统六国,止戈息战,造福万民,功业远超商汤、周武。
天子之称实不足以彰显陛下伟业,当另立新号。”
白起亦拱手附议:“相国所言甚是。
陛下德配三皇,功高五帝,岂可与周天子同日而语!”
群臣听后恍然大悟,原来秦王并非不愿称帝,而是认为现有称号不足以匹配其雄才大略,欲寻求更高规格的尊号。
随后,又有大臣上前道:“相国与武安君所言极是。
陛下功绩旷古烁今,应效法三皇五帝,自称为皇或帝。”
其他大臣齐声赞同:“正该如此。”
远古时期,三皇五帝为最尊者。
夏朝建立后,再无一人获此殊荣,大禹、商汤也只能称王。
如今嬴政志存高远,欲求更崇高称号,大臣们遂提出此议。
嬴政面无波澜,淡然问道:“诸位爱卿有何高见?”
群臣踊跃发言,力求博取秦王青睐。
一位儒家大臣提议:“古有地皇、泰皇,泰皇地位最高。
臣以为陛下可称泰皇。”
随后,又有一人出声:“臣认为,王上称作‘**’更为合适。”
赢天帝听了,心中顿感不适。
尽管‘**’最初源于炎黄,但他一想到未来某个微不足道的小国会以此为名,便觉得难以接受。
然而,关于嬴政的称号,他们早已商定。
就在这个时候,丞相韩非再次发言:“泰皇和‘**’虽显尊贵,却是远古先贤的称谓,与当今不符。”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王上身为我大秦之君,依我看,可称为人皇。”
此言一出,嬴政眼中闪过一道光芒,却未立刻答应,而是反问:“诸位还有其他建议吗?”
群臣议论纷纷,人皇之位并非易得,而且时隔久远重新启用这一称号,似乎不合天意。
在那个时代,人们对天意和神仙之说深信不疑,因此韩非提议时,众人多有迟疑。
实际上,这一切不过是既定的安排。
自赢天帝告知嬴政那些事起,嬴政的野心便不再局限于这片天地之间。
嬴政再次询问:“韩卿所言,各位意下如何?”
群臣面面相觑,一时无言。
他们既不清楚嬴政是否真的愿意接受这个称号,也不知该如何回应。
此时,赢天帝率先表态:“父王,儿臣认为王上应为人皇!”
太子紧接其后:“王上,父王所言合情合理,臣完全赞同!”
王翦与蒙骜相视一笑:“臣亦赞同!”
李斯也随之站出:“臣附议!”
这些大臣自然明白,今日嬴政所提之事,实则是他们早已商定的结果。
太子、军方重臣白起、文官首领韩非,加上王翦、蒙骜等人,已代表了整个秦国朝廷的意志。
既然大佬们都认可,群臣哪里还敢反对?
于是齐声高呼:“王上,太子殿下所言极是,我等附议!”
“好!”
嬴政展颜微笑,道:“寡人承为人皇,却不知该用何封号?”
群臣面面相觑,目光齐齐投向嬴天帝、白起、韩非等人。
难道不是吗?你们这些顶尖人物不是早定下了?
快说呀!
你们都不开口,我们怎么敢说话?
众人遵循着“嬴天帝不说话,自己也绝不开口”
的原则,无人言语。
顿时,大殿寂静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