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找到目标后,内心便有了追求和依靠,社会自然趋于安定。
尽管最终能脱颖而出的人只是少数,但那一点点希望却足以激励无数人为之努力拼搏,这正是人性使然。
回顾历史,百姓为何会陷入困境?归根结底是因为多数人的利益受损,导致他们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
左右都是死局,何不放手一搏?
科举制度为百姓提供了机遇,让他们有机会实现飞跃。
因此,所有渴望凭借此途径向上攀爬的人都会支持这一制度,而维护制度的同时也在保护推行它的统治阶层。
这样一来,秦国的根基无疑更加稳固。
嬴天帝观察众人表情,已知他们会对这一提议表示赞同。
科举制度远非完美,正如他所说,它是一种相对良性的约束手段,本质上也是巩固统治权力的方式。
作为来自未来的人,他深知一旦实施该制度,会有许多人趋之若鹜。
然而,真正能通过此路取得成就的恐怕万中无一。
无数人幻想着当官发财,却终其一生都困于此途。
但目前的时代尚无法接纳更先进的体制,凡事需循序渐进。
在消除一统天下的余波时,科举或许是眼下最适宜的方式,甚至可以说颇为超前。
毕竟,尽管它存在诸多不足,但科举无疑为更多人提供了展现才华的机会。
平民也有机会跻身高位,这本身便是一种巨大进步。
此外,科举制度对日后秦国面临的挑战亦大有裨益。
若嬴政想推广文字与律法,可在科举内容上下功夫。
例如,可明确规定,欲参加科举者必须精通小篆书写,熟记秦律,否则连乡试都难以通过。
如此一来,渴望功名之人必定会全力以赴研习秦篆与律法。
天下熙攘,逐利而行,对大多数人而言,只要有足够 ** ,他们什么都能去做……
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先统一全国,但在统一之前,科举准备工作仍可先行展开。
嬴政听后深表赞同,深刻认识到科举制度的重要意义。
“天儿的想法很好,推行科举,民心自归。”
站在一旁的荀子听罢十分钦佩,科举若付诸实行,其影响力绝不逊于商鞅变法。
然而,这虽是安邦之策,但有些问题他仍需事先说明。
荀子上前一步说道:“君上,科举之事还需慎重考量。
现有官职多出自世家贵族,若贸然施行科举,恐致国家动荡!”
他虽未直言,但意图已然明确。
科举一旦实施,便打破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无异于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贵族们势必生事。
况且,儒家 ** 多出身贵族,荀子深知科举带来的冲击之大。
嬴政听后冷哼一声说:“科举对国家和百姓有益,身为臣子应当遵从。
若有人胆敢阻挠,不妨试试我的剑是否锋利。”
赢天帝看着荀子说道:“父王,科举事务繁杂,需制定详细规划,而且考试时必须设一位主考官来维持秩序。”
嬴政点头表示赞同,问道:“那主考官该由谁来担当?”
荀子主动请缨:“老臣愿意为主分忧,主持此次科举。”
作为儒家半圣,他在儒家中享有极高威望,若由他主持,可尽量减少儒生的抵触情绪。
为了保护那些儒家人士的安全,荀子为此事费尽心思。
但嬴政摇头看向赢天帝:“此事由天儿提议,还是让他亲自负责更为妥当。”
“再说,他身为太子,也该有所担当。”
赢天帝连忙推辞:“父王,我只是提出建议而已,科举涉及广泛,交给荀老先生更合适。”
他担忧自己面对狂妄的儒生时会控制不住出手。
嬴政却说:“科举无先例可循,你是开创者,最了解其中关键。
荀老先生在读书人心中有威信,你们二人共同负责如何?”
赢天帝与荀子一内一外,既能震慑朝廷又能安抚儒生,合作恰到好处。
见嬴政心意坚定,赢天帝只得接受。
“也好,不过我想先在咸阳建立一座学宫试行,待天下统一后再全面推广。”
嬴政稍作思考,认为此举可行,能积累更多经验避免混乱。
“准奏!不过不必新建学宫,如今咸阳还有些闲置府邸,寡人将吕不韦旧宅修缮一番,权作学宫。”
“寡人将其命名为‘炎黄学宫’。”
“凡我炎黄子孙均可入学。”
……
在第二次朝会上,嬴政宣布推行科举制度,并以炎黄学宫为试点。
此消息一出,立刻有十余位大臣跪地极力反对。
这些反对者大多是老臣,曾对国家有所贡献。
然而,朝中多数官员是嬴政和其父所提拔,自然不敢反抗。
这十余人虽为旧臣,却因坚持己见触怒了嬴政。
他未作回应,仅冷着脸结束了会议。
两日后,这些官员被捕入狱,罪名为 ** 受贿。
随后展开的搜查证实了他们的 ** 行为,从府邸中查获大量非法所得。
最终,所有反对科举的官员均遭罢免并抄家,但嬴政念及他们的过往功劳,未予严惩,仅没收财产、剥夺官职。
秦国此时已完全掌控在嬴政手中,他的影密卫和锦衣卫遍布各处,官员的一举一动尽在监视之下。
因此,嬴政掌握了大部分官员的把柄,一旦有人抗命,后果不堪设想。
表面上,群臣看似清廉正直,实则鲜有人无瑕疵。
平时,嬴政需要依靠他们治理国家,只要不逾矩,他便选择容忍。
前提是必须服从王令,否则后果严重。
此次事件意在警示其他官员。
大臣们很快领悟,短时间内无人再提反对意见,嬴政得以耳根清净。
随后召开的朝会上,众人正式讨论科举细节,并迅速确定方案,随即下令加快改造炎黄学宫。
命令发布后,属下皆神情凝重。
尽管心存不满,但仍需遵照执行,这项任务耗时费力,例如需公告天下,通知各郡县。
嬴政下达了死命令,要求在炎黄学宫改建完成前,务必让所有秦国人都知晓此事。
不仅要让燕国和大汉国的民众了解,其他国家的人也要知情。
试想一下,秦国都已经这么做了,如果其他各国都不跟进,那还有必要留在这里吗?不如投奔秦国,说不定还能飞黄腾达。
然而,其他国家无法像秦国那样推行科举制。
贵族阶层的强烈反对足以使这项改革胎死腹中。
这样一来,虽然贵族满意了,但普通百姓岂能善罢甘休?即便推行科举,其中繁琐的规定还需长时间的研究,真正实行遥遥无期。
到那时,四国百姓恐怕也会群情激奋。
当科举的影响逐渐扩大时,秦国出兵灭掉四国,四国百姓或许反而会希望秦国攻破自己的国家,从而获得同样的待遇。
这也是嬴天帝考虑的因素之一,但他没有明说,只是暗中派人 ** 舆论,不必动武,四国就会自行混乱。
以当时的信息传播速度,要达成这一目标并不容易。
因此,退朝后,大臣们纷纷匆忙离开咸阳宫,各自处理事务去了。
秦国办事效率极高,仅一个多月,科举消息便已遍布全国,连四国也有耳闻。
对此,各方反应截然不同。
贵族们忧心忡忡,对科举极为不满,认为这是动摇他们根基的行为。
但由于提议者是嬴天帝,他们不敢有所异议。
嬴天帝一人便可压制整个国家,他们在天帝面前不过是蝼蚁。
可以预见,一旦寒门子弟可以通过科举入仕,将对这些贵族造成沉重打击。
尽管科举制度并未彻底改变平民步入仕途的艰难现状,但从人数上看,平民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贵族子弟成为官员的概率虽是平民的十倍,但平民的数量却远远超过贵族千倍乃至万倍。
这种悬殊的比例足以抵消贵族先天的特权。
再过二三十年,平民出身的官员数量必将大幅超越贵族官员。
到那时,贵族阶层的影响力将不可避免地衰退。
商鞅变法已使贵族势力大幅削弱,如今再加上科举制度的推行,显而易见,嬴政意在重用寒门之士以压制贵族。
即便贵族看穿了这一点,也无力回天。
毕竟秦国的大权如今尽归嬴政一人,他的意志便是秦国的意志。
秦国百万大军尽在他的掌控之中,没有他的指令,连大将军都无法调兵遣将。
即便贵族有异心,也缺乏与之抗衡的实力。
更别提不良人的耳目遍布各处,任何秘密都难以隐藏。
贵族意识到这一点后,只能徒呼奈何。
相比之下,平民百姓听到这个消息时的第一反应是震惊和难以置信。
数千年间,他们始终处于社会底层,若非奇才遇贵人扶持,几乎无法摆脱贫困命运。
而如今一道诏书便让这一切发生巨变,仕途不再局限于贵族。
许多人起初不敢相信这等好事,毕竟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向来视他们如草芥。
现在竟要允许平民担任官职,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让人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