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朝初定,很多帝王都沉迷享乐,但心存大志的赵匡胤依旧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因为在赵匡胤的心中,此刻还远不是享受成果的时候,他曾经语重心长地对大臣们说:“当前南方各国尚处于割据,北方辽国虎视眈眈,我们不能安于享乐,希望大家都能卧薪尝胆、枕戈待旦,早日完成统一大业。”
建隆二年(961年)正月的一天晚上,已是华灯初上之时,窗外洋洋洒洒飘落着鹅毛大雪。赵匡胤看完了当天边关送来的军情,走到窗边极目望远,却是定神了良久,然后突然对左右说:“备轿,我要去宰相家。通知二弟光义也去。”左右赶紧前去通知。下面是《宋史·赵普传》里中一段叫作“雪夜定策”的记载,其描述可谓是详细清晰至极,《宋史》中的个人传记部分很多是来自于本人口述和笔记,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见,赵普对于自己的这次抢眼表现是多么的自豪骄傲。
在开封城静谧的街道上,一顶黄色的轿子静静走过,轻装简从的赵匡胤直奔宰相府而来。早已接到旨意的赵光义和赵普,此时已经在宰相府门口迎接。
赵匡胤亲切地拉着两人的手说:“大雪之夜,我临时通知你们,叨扰你们了。”
两人赶紧回答:“这个时候还能找我们,这是做臣子的荣幸啊。”
窗外大雪纷飞,三人围着火炉,喝着热酒吃着烤肉,闲话着家长里短。突然赵匡胤停住了酒杯,沉声说:“今天北边急报,说北汉又和契丹勾结到了一起,想与我大宋为敌。现在南边也有很多地方没有收服,到底下一步怎么打,我想听听你们的想法。”
赵普和赵光义对视了一眼,皇帝深夜造访果然有大事要商议。赵光义答道:“我认为北汉猖狂,我们应先拿下太原。”
赵普略作沉吟,答道:“臣以为不可。”
赵光义立马打断了赵普:“我大宋军事强盛,小小北汉兵马不过五万,我倾国之力尽出,必能一举成功。”
赵匡胤摆了摆手制止了赵光义,示意赵普继续说下去。
赵普拱手继续说道:“北汉不足为虑,弹丸小国而已,关键是其身后的辽国,幅员辽阔、兵强马壮。如果我们先灭了北汉,中间的缓冲地带就没有了,那么极有可能在我们平定南方的时候,辽国趁虚而入,那就会很让人头疼了。我建议把北汉放到最后再去对付。”
赵光义辩驳道:“辽国没有什么可怕的,想当年不是被柴荣揍得无还手之力,要不是柴荣身体不好,幽云十六州早就不是辽国的了。”
赵普却说:“柴荣当年能够收回失地,并不是因为辽国弱小,而是恰逢辽国朝廷发生动乱,辽主一时自顾不暇,所以才给周军一个机会而已。辽国国力不容小觑,长期以来辽国的骑兵保持在四十万之上,而我们的军队顶多只有二三十万,还以步兵为主,真要是打起来毫无胜算。”
他略作停顿后,接着说:“因此,我的建议是先南后北,至少目前我们保留北汉,把它作为和辽国之间的一道屏障。对于北汉,我们可以经常袭扰他,掠夺他的子民、干扰他的生产,这样就会慢慢使他国力疲敝。”
赵匡胤略略点头,让赵普把话说完。
赵普又说道:“这只是其一。其二,我们需要充盈国库,唐灭至今,中原连续战乱,我大宋国库至今空虚。相对而言,南方各国少受侵扰,较为富庶,我们可以逐一灭了这些国家,来获得大量军需补给,用以支撑我们和辽国之间的持久战。可以预见,幽云十六州才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赵匡胤听后抚掌大笑:“你这话说得朕的心坎里了,那你再说说看,南方各国怎么个顺序去打。”
赵普说道:“总体战略布局上,我们应该秉承的原则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因此应该先灭荆南、武平,此地位置居中,拿下此地就可以直接切断其他各国交通联系,防止他们相互支援;然后是后蜀、南汉,接着是南唐,最后我们再掉头北伐。”
赵普一席话说完,把赵匡胤说得是连连点头。
这就是宋初着名的“雪夜定策”,自此宋朝确定了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
在这场“雪夜定策”里,赵匡胤和赵普很好地体现了自身才能。赵普体现了什么是一个优秀谋士的足智多谋。一个真正的谋士要能发散思维,能算到某个战略计划的后续发展,能考虑影响事件发展的各种因素。
赵匡胤展现出了什么是一个君王的高瞻远瞩。一个优秀的君王,必须要有广阔的视野和高度的洞察力,能掌控整体和大局,准确判断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雪夜定策”的战略很快就得到了顺利实施,建隆三年(962年)年底,武平发生叛乱,赵匡胤以帮助平乱为借口,派枢密副使李处耘连续平定了荆南和武平,用时仅两个月。
建隆五年(964年)十月,正在赵匡胤发愁没有理由打后蜀的时候,一个名叫赵彦韬的后蜀官员求见赵匡胤,献出了一份秘密国书。原来是后蜀国主孟昶先坐不住了,偷偷联络了北汉,商讨要共同出兵夹击大宋。
这可真是瞌睡送枕头,赵匡胤大喜,立即派出五万大军出征,也只用了六十六天就攻破了成都,灭掉了后蜀。
至此,赵匡胤成功实现了“雪夜定策”的前期计划,进一步让南唐和南汉陷入了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