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孙策背负着亡父孙坚的遗志,在袁术帐下寄人篱下,空有一腔热血与宏图大志却无处施展,内心的苦闷与不甘如汹涌的暗流,在他心中翻涌不息。
话说孙策心中委屈,放声音大哭。突然,有个人大笑着从外面走进来:“伯符,你哭啥呢?你爹活着的时候,可没少用我。你现在有啥拿不准的事儿,咋不问问我?跟我商量商量,哭有啥用啊!”
孙策一听声音,赶忙抬头一看,原来是丹阳的老熟人,姓朱名治字君理。这家伙以前跟着孙坚讨伐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贼寇,那可是立过大功的。又跟着孙坚在阳城打败董卓,勇猛无比。还帮陶谦打过黄巾军,经验丰富,是孙坚手下得力的从事官。
孙策赶忙请他坐下,一脸难过地说:“我哭是因为恨自己不能继承老爹的志向啊!老爹当年打下的基业,如今我却守不住,还得在别人手下讨生活。”
朱治听了,沉思片刻,说:“你咋不跟袁公商量商量,借点兵去江东,名义上是救你舅舅吴景,实际上是去成就大业啊。一直被困在别人手下,这可不是大丈夫该干的事儿。你想想,江东那可是个好地方,百姓富足,人才济济,要是你能在那儿打下一片天地,那才不枉你爹的威名啊。”
正说着呢,又有个人风风火火闯进来:“你们商量啥呢,我都知道啦。我手下有百十来个精壮的兄弟,先借给伯符你助助力。”孙策一看,原来是袁术的谋士,汝南细阳人,姓吕名范字子衡。这吕范长得那叫一个白白净净,跟敷了粉似的,身材还特匀称,看上去文质彬彬的。
孙策一看,顿时高兴坏了,赶忙起身相迎。三个人就一起合计起来。吕范皱着眉头说:“就怕袁术不肯借兵啊。他这个人,向来多疑,又吝啬得很,怕是舍不得把兵借给你。”孙策一听,一拍胸脯,自信满满地说:“我有老爹留下的传国玉玺,拿去当抵押,他肯定借。那玉玺可是个宝贝,袁术一直眼馋着呢,有了这个,他肯定心动。”
第二天,孙策就去见袁术。一进门,孙策就哭着跪在台阶下,那模样,要多可怜有多可怜。袁术奇怪极了,赶忙问他咋回事。孙策抽抽搭搭地说:“老爹的仇还没报呢,舅舅吴景又被扬州刺史刘繇追得紧,都快没地儿跑了。我老妈和家人都在曲河,肯定会被刘繇害了。我想跟伯父您借几千精兵,渡江去看看老妈,顺便帮舅舅一把。怕伯父您不信,我把老爹留下的玉玺押在这儿。”
袁术一听有玉玺,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赶忙让人把玉玺拿过来一看。只见那玉玺温润光洁,上面的龙纹雕刻得栩栩如生,仿佛要腾空而起一般。袁术乐开了花,心想:“这可是个稀世珍宝啊!”嘴上却说道:“我也不是非要你玉玺,先放这儿吧。我借给你三千兵、五百匹马。等你平定了那边,赶紧把兵给我带回来。你现在名声还不大,不好掌管大军,我上表推荐你当折冲校尉、珍寇将军,你赶紧带兵出发吧。”
孙策谢过袁术,得了军马,带着朱治、吕范,还有老将领程普、黄盖、韩当,选了个好日子就起兵了。一路上军旗飘扬,士气高昂。
走到历阳的时候,迎面来了一队人马。领头的人看见孙策,赶紧下马。孙策一瞧,这人长得那叫一个帅,面如美玉,嘴唇红得跟点了朱砂似的,风姿潇洒,仪表堂堂,一看就是个不凡之人。再一聊,原来这人就是庐江舒城的周瑜周公瑾,是汉太尉周景的孙子,洛阳令周异的儿子。
当初孙坚讨伐董卓的时候,把家搬到舒城,周瑜和孙策同岁,还结拜成了兄弟。周瑜比孙策小两个月,一直把孙策当哥哥。孙策住在周瑜家道南的大宅子,两人还登堂拜见了对方的母亲,关系好得跟一家人似的。
周瑜这会儿是去看望在丹阳做太守的叔叔周尚,正好在这儿碰到孙策,两人一见面,那真是喜出望外,赶忙诉起衷肠。周瑜激动地说:“我愿意效犬马之劳,跟你一起干大事。你要成就大业,我肯定全力支持你。”孙策高兴得不行,一把拉住周瑜的手说:“我有了你,大事肯定能成!咱们兄弟一起,定能闯出一片天地。”
孙策让周瑜跟朱治、吕范见了面,大家互相寒暄了一番,便一起谋划大事。朱治和吕范也挺高兴,觉得有周瑜加入,这事儿更有把握了。
周瑜又跟孙策说:“将军您想成就大业,知不知道江东有‘二张’啊?”孙策一脸茫然,摇头说:“不知道。”周瑜笑着说:“一个叫张昭张子布,这人博览群书,不管是经史子集,还是天文地理,那都精通得很,写得一手好书法。他是彭城人,陶谦请他当官,他都不屑一顾,就跑来江东避难了。
另一个叫张纮张子纲,对九经贯通,诸子百家也了如指掌,是广陵人,为了躲避战乱,隐居在江东。这俩人才华横溢,要是能把他们请出山,那对咱们成就大业肯定有很大帮助。您为啥不请他们出山呢?”
孙策一听,眼睛一亮,马上派人去请。结果人家不来,说不想卷入纷争。孙策干脆亲自跑到人家家里,跟他们一聊就是一整天,那场面,唾沫星子乱飞,就跟黄河决堤似的。孙策那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自己的抱负和理想说得那叫一个天花乱坠。
张昭和张纮被孙策的诚意和抱负所打动,终于答应出山相助。孙策直接拜张昭为长史,兼抚军中郎将;拜张纮为参谋正议校尉。然后大伙就商量着怎么进兵攻打刘繇。
这刘繇,字正礼,是东莱牟平人,也是汉室宗亲,是汉太尉刘宠的侄子,兖州刺史刘岱的弟弟。以前是扬州刺史,陶丘洪推荐他,想让他去举茂才。他哥哥就说:“前年刚推荐了公山,咋又推荐正礼啊?”陶丘洪说:“您之前用公山,现在用正礼,就好比在大道上驾驭两条龙,让千里马在千里之外驰骋,多好啊!”
后来刘繇为了躲避战乱,跑到准浦。朝廷下诏让他当扬州刺史,他就驻扎在寿春,结果被袁术赶到了江东,这会儿在曲河守着。有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带着兵来帮他。
听说孙策渡江,在历阳屯兵,刘繇赶紧召集众将商量对策。有樊能、于糜、陈横、张英这些人,大家都知道孙策是个厉害的主儿,心里都有点发怵。张英站出来,拍着胸脯说:“我带一军,屯在牛渚,就算孙策有百万大军,也别想靠近。我一定把牛渚守得死死的。”话还没说完,帐下有个人大喊一声:“我愿意当先锋!”
大伙一看,是东莱黄县人,复姓太史,名慈,字子义。这家伙之前解了北海之围,那可是声名远扬,刚跑来投奔刘繇,刘繇就把他留下了。听说孙策来了,他就想当先锋,在战场上大显身手。刘繇却不乐意了,皱着眉头说:“你还不够格当大将,就在我身边听令吧。”太史慈心里这个不爽啊,觉得刘繇太小瞧自己了,可又没办法,只好闷闷不乐地退下了。
这可真是风云际会,英雄逐鹿!孙策这边英才汇聚,雄心勃勃谋划着进军江东。刘繇那边人心惶惶,虽有猛将却不知善用。一方士气如虹,一方人心不齐,两股势力即将在江东大地激烈碰撞。
究竟孙策能否凭借众人之力,继承父志,横扫刘繇,在江东建立不世基业?太史慈又能否在战场上打破刘繇的偏见,大展神威?一场决定江东命运的大战,已然拉开帷幕。
欲知后事如何演义,且看下章细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