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在十常侍之乱中仓皇出逃,被困荒山。正当二王满心绝望,不知何去何从时,忽然,漆黑的夜幕中亮起星星点点的微光。起初,只是寥寥几只萤火虫在眼前晃悠,像提着小灯笼的调皮孩童。眨眼间,千百成群的萤火虫如天兵天将般涌来,光芒汇聚,竟把四周照得亮堂堂的,还在两位皇帝面前上下翻飞,仿佛在说:“跟我走,跟我走!”
陈留王刘协眼睛一亮,激动得跳起来,大声说道:“哥哥!这肯定是老天爷派来救咱们的!”少帝刘辩也来了精神,两人紧紧握住彼此的手,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步一步,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萤火虫往前走。也不知走了多久,在这“萤火虫大军”的带领下,仿佛是在黑暗中摸索许久,终于见到了曙光。
两位皇帝一路跌跌撞撞,走到五更天,双脚早已磨得血肉模糊,疼得实在走不动了。远远瞧见山冈边有个草堆,就像看到了救命的软床,立刻瘫倒在草堆旁边。
他们大口喘着粗气,累得话都说不出来。而这草堆前面,有个庄院。庄主刚打了个盹儿,就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两个红太阳“扑通”一声掉到庄后了。庄主猛地从梦中惊醒,心里直犯嘀咕:“这梦可不寻常!”他披上衣服,连鞋子都顾不上穿,慌慌张张地出门查看。
一出门,隐约看到庄后草堆那边趴着两个人,到了跟前,就瞧见两位灰头土脸的少年躺在草堆旁。庄主好奇地问:“我说你们两个小少年,到底是谁家的娃啊?穿得破破烂烂,咋跑这儿来了?”少帝刘辩吓得浑身直哆嗦,缩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
陈留王刘协倒是镇定,挺了挺小身板,一本正经地说:“这位大叔,我哥哥可是大汉皇帝!我们遇上十常侍之乱,大晚上逃难到这儿,多亏了萤火虫带路,才走到您这儿。”
庄主一听“扑通”一声就跪下磕头,嘴里还念叨着:“草民有眼不识泰山!我以前在朝廷当过官,是司徒崔烈的弟弟崔毅。实在看不惯十常侍卖官贩爵、排挤好人,就辞官来这种地了。”说完,他小心翼翼地把皇帝扶进庄里,忙前忙后,又是端茶又是做饭,把家里最好的吃的都拿了出来。就这样,少帝和陈留王暂时在崔毅的庄里躲了起来。
另一边,闵贡好不容易追上了段珪,一把像拎小鸡似的抓住他,大声质问:“天子在哪儿?你把天子弄哪儿去了?”段珪吓得脸色煞白,哆哆嗦嗦地说:“我……我在路上就把天子丢了,真不知道他们跑哪儿去了!”闵贡一听,肺都要气炸了,“唰”地拔出刀,手起刀落,直接把段珪杀了,还把他的脑袋挂在马脖子下面。随后,闵贡骑上马,四处寻找天子。
闵贡一路找,好不容易找到崔毅的庄子,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就想找点吃的。崔毅一看到他马脖子下的脑袋,吓得差点没晕过去,结结巴巴地问:“这……这是咋回事啊?”闵贡就把事情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崔毅听完,赶紧带着闵贡去见皇帝。君臣几人一见面,那场面,眼泪鼻涕一大把,抱在一起哭得稀里哗啦,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闵贡一边哭一边说:“陛下啊,国家一天都不能没有您,咱们赶紧回宫吧!”崔毅庄上有匹瘦马,虽然瘦得皮包骨头,但也只能将就着给皇帝骑上。闵贡和陈留王没办法,只好共骑一匹马。
他们刚离开庄院不到三里地,就瞧见司徒王允、太尉杨彪、左军校尉淳于琼、右军校尉赵萌、后军校尉鲍信、中军校尉袁绍,带着几百人马气势汹汹地过来了。君臣见面,又是一顿抱头痛哭,他们先派人把段珪的脑袋送到京城示众,好让百姓们解解气。
又找了两匹好马,给皇帝和陈留王骑上,前呼后拥地簇拥着皇帝回京城。说起来也怪,之前洛阳的小孩就流传着一首童谣:“侯非侯,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没想到,这童谣还真应验了!
这车队正走着,突然,前方旌旗遮天蔽日,尘土飞扬,远远看去,就像一片乌云压了过来。百官们吓得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就跟见了鬼似的,腿都开始打颤。皇帝也大惊失色,紧紧抓住缰绳,手心里全是汗。袁绍一看这阵仗,硬着头皮催马过去,扯着嗓子喊道:“什么人这么大胆,敢拦圣驾?”
就见绣旗影里,董卓大摇大摆地骑着马出来了,那派头,跟个土霸王似的,扯着破锣嗓子问:“天子在哪儿?”皇帝吓得浑身发抖,嘴唇直哆嗦,愣是一个字都说不出来。大臣们也都慌了神,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咋办。
这时候,陈留王刘协不慌不忙地催马向前,大声问道:“来的是什么人?”董卓斜着眼,大大咧咧地说:“我乃西凉州刺史董卓!”陈留王又问:“你是来劫驾的,还是来保驾的?”董卓一听,心里“咯噔”一下,但嘴上还是硬撑着说:“我是特地来保驾的!”
陈留王小脸一板,义正言辞地说:“既然是来保驾的,天子就在这儿,你还不赶紧下马?”董卓被这小娃娃的气势镇住了,吓了一跳,慌忙下马,“扑通”一声跪在路边,心里直犯嘀咕:“这小娃娃,不简单啊!”陈留王几句话就把董卓镇住了,从始至终,言辞得体,一点错都没出。但董卓眼睛里直冒绿光,不知道在打什么坏主意。
当天,董卓就护送皇帝回宫。见到何太后,大家又是一阵痛哭,把这一路上的委屈都哭了出来。这一番折腾下来,传国玉玺也不知道丢哪儿去了,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董卓把军队驻扎在城外,可他一点都不安分,每天带着几千铁甲骑兵进城,在街市上横冲直撞,就跟土匪似的。老百姓吓得东躲西藏,纷纷叫苦不迭,整天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那两路军马听说何进死了,也都各自带兵回原地了。这下可好,董卓更加威风了,在宫廷里进出,就跟在自己家似的,一点都不忌讳。
后军校尉鲍信跑去见袁绍,心急火燎地说:“袁绍啊,你看看董卓那嚣张样,肯定有不轨之心,咱们得想个办法啊!”袁绍却摇摇头,叹了口气说:“朝廷刚安定下来,要是轻易动刀兵,说不定又要天下大乱,还是再等等吧。”鲍信没办法,又去见王允,把董卓的事儿说了一遍。没想到,王允也不听他的。鲍信气得直跺脚,一咬牙,带着自己的部队,去泰山了,心里还想着:“你们不听,到时候有你们后悔的!”
董卓这边,把何苗部下的军队都招到自己手下,势力越来越大,尾巴都快翘到天上去了。他找来李儒,一脸坏笑地说:“我想把皇帝废了,立陈留王,你觉得这主意咋样?”
李儒一听,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兴奋地说:“大人,这主意妙啊!现在朝廷没个主心骨,不趁着这个时候动手,等久了说不定就有变故了。明天在温明园把百官都召集起来,要是有谁敢不同意,当场就砍了他。就像赵高指鹿为马那样,这事就得趁热打铁,今天就得定下来!”董卓一听,笑得合不拢嘴,马上让人在温明园大摆筵席,第二天请百官来喝酒,一场大阴谋就此展开。
第二天,那些骑马的使者在城里跑来跑去,挨个儿请公卿大臣。大臣们心里都跟明镜似的,知道这是“鸿门宴”,但谁都怕董卓,谁敢不来呢?一个个都愁眉苦脸,硬着头皮前往。董卓得知百官都到齐了,这才慢悠悠地骑着马来到园门下,下马后,大摇大摆地带着剑就进了席。百官一看董卓来了,大气都不敢出,赶紧让侍从给他撑好伞盖,就跟伺候祖宗似的。
酒过了几巡,董卓自己端起酒杯,假惺惺地给大臣们劝酒。喝完酒,董卓大手一挥,恶狠狠地让人把酒乐都停了,然后清了清嗓子,故意提高声调说:“今天有件大事,各位都好好听着!”众人一听,心里“咯噔”一下,都竖起耳朵,大气都不敢出。
董卓接着说:“天子是天下万民的主人,要治理天下,要是没有威严,那怎么能供奉宗庙社稷呢?况且先皇有密诏,说刘辩这小子轻浮又没脑子,不能当皇帝。他的二儿子刘协聪明好学,可以继承大汉宗庙。我打算把刘辩废了,还让他当弘农王,册立陈留王当皇帝,这样才能端正汉室。你们这些大臣觉得怎么样啊?”
大臣们听完,一个个都默不作声,低着头,眼睛盯着地面,大气都不敢出。就在这时,就见座上有个人“哐当”一下把桌子一推,“腾”地一下直接站了出来,站在篷帐上大声喊道:“不行!不行!你算什么东西,竟敢说这种话?你当我们汉朝没人了吗?天子可是汉灵帝的嫡亲儿子,又没犯什么错,怎么能说废就废呢?我早就知道你这家伙心怀不轨,想篡逆造反,我怎么能容你?”这一声吼,如晴天霹雳,把众人都吓了一跳。大家心里都在犯嘀咕:“这到底是谁这么大胆,敢在董卓面前这么说话?”
要知道这人究竟是谁,又会引发怎样的故事,咱们下章接着唠。这三国的事啊,越看越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