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外响起李青的声音。
“进。”
“将军,朝廷委派执掌韩国事务的冯去疾大人已经抵达。”“现正在前殿等候您的接见。”李青恭敬道。
赵祁稍显诧异地自语:“速度竟如此之快。”但他随即补充道,这正好体现出秦始皇对韩地的看重。
“速将这份战报递予屠睢和章邯,要他们即刻照办。”赵祁从桌上拿起一封竹简,交给李青。
李青连忙双手接过,转身快步退下。
韩非开口道:“那属下便先告退。”“且慢。”赵祁答道。
“你随我一道去见冯去疾。
他是大王委派来主持韩地政务的要员,若你能担任其副手,辅助治理此地,便可借此建功立业,赢得大王重用。”
韩非略加思索后应允:“全听大人差遣。”赵祁提醒道:“记住,切勿在他人面前提及我们的私人关系,此事绝不可泄露于第三人。”
对于赵祁而言,韩非是他深藏的秘密棋子,万不能被人知晓。
…………
府邸正厅中,冯去疾一身官袍整肃,负手而立等待着。
片刻后,赵祁带着韩非先后迈入殿内。
“冯大人久仰大名,今日见面果然名不虚传。”赵祁见礼称道。
冯去疾闻声回首,面对赵祁丝毫不见倨傲之态,立即躬身还礼,“参见赵将军。”
此时赵祁也得以细看这位备受秦王倚重的大臣:他身着朝服,虽貌不惊人却自有一股威严之气,儒雅清俊,年纪与韩非相当,三十岁上下,风华正茂。
嬴政亲政后锐意革新,起用了许多年轻干练的人才取代了暮气沉沉的老臣,冯去疾就是其中之一,并且深得嬴政信任,在后来的朝堂排名中甚至超过了李斯——秦王设置左右丞相,李斯为左,冯去疾为右,其地位尊崇由此可见。
因此赵祁听到冯去疾的一番客气话后也露出微笑:“冯大人谬赞了。
赵某年轻有为,为大秦屡立奇功,更精擅医道,使我军伤者生存率提升八成之多,此等巨功当真难得。”
他又提到自己在攻灭韩国一役中的战绩,亲斩韩王更是确立国本的大功劳,“听闻赵将军仪表不凡、武功卓着,今亲眼得见果然名副其实。”
“能受大王派遣至韩地协理政务,得以与赵将军共事,实为冯某荣幸,日后还要多多仰仗赵将军。”冯去疾笑容可掬地道。
赵祁听了也很是欣然,心中感慨此人话语间恰到好处的捧扬之意果然不俗。
赵祁自然不会示弱,立刻回应:“冯大人言重了,往后大家相互配合便是。”
这时冯去疾注意到了赵祁身后静立之人,“不知这位是哪位高人?”
赵祁当即介绍道:“这是韩非,昔年稷下学宫中荀卿的弟子。”
此时,赵祁随即向对方说道:“现今公子已了解大王意图统一天下、铲除战乱的决心,亦决定效忠于我们大秦,并为大王效力。”
“原来是韩非公子”,那人回应道。
“在下冯去疾,拜见公子。” 冯去疾在短暂的惊愕之后并未迟疑片刻,立即向韩非行礼致意。
“冯大人太过客气了”,韩非微微一笑答道,“现在已没有所谓的公子一说,只有作为大秦臣子的韩非。”
“我刚入朝效命于大王时就听闻过公子大名,且有幸拜读过公子的着述。
今日得见尊颜,且公子归附大秦辅佐大王,这对大秦以及大王而言确实是件幸事”,冯去疾带着诚挚之情表达了如此的看法。
韩非也笑着回答了一句:“冯大人太客气了。”
韩非心里明白冯去疾对自己的看重。
在这通讯落后的时代里,尽管信息流通受阻,但拥有卓着声望的人才依然是各国君主竞相争取的对象。
他国投奔而来的重臣或许会让部分统治者心生忌惮,但这对嬴政来说绝非问题。
嬴政深信用人之道乃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他的领导气度和对大臣的赏赐无疑能够赢得臣子的心。
像韩非这样卓越的人物选择来秦效力,必然会令秦王欣喜若狂。
想到此处,冯去疾心中默念:“李斯这盘算错了,韩非并没有按照他说的情况发展,而是归顺于我们的大秦。”不过,他又开始思考:“以我对韩非的认知,他是一个宁愿牺牲也决不屈服的硬汉型人才,这次为何愿意效忠?是不是……”
冯去疾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望向了赵祁。
显而易见,韩非的转变与赵祁有着不可忽略的关系。
“正如之前的战报所显示的那样,哪里有赵祁就会有故事发生。
这次韩非归降也是拜他所赐啊。”
“此人确实在是大秦难得的好帮手。”冯去疾内心感叹,“借韩非之力,我应该可以更便捷地帮助大王全面掌控韩地局势。”
接着,赵祁面带笑意地提出了一个主意:“关于韩非先生入秦效力一事,在下倒有一个建议不知道冯大人是否愿考虑?”
“赵将军请讲。”冯去疾毫不犹豫表示接受赵祁的观点。
赵祁说道:“韩非公子原本即是韩国重臣,在众多韩国民心中的声望也不低。
若是让他作为您的副手共同治理韩地,则不仅能更加事半功倍,并能体现出韩非先生归顺我大秦对大王的一份忠诚之心。”
听完这些,冯去疾露出笑容:“此番意见正合我心意。”
毕竟他对韩非的能力相当了解,同时意识到这位人士在韩国的地位绝对非凡,其助力无疑将极大推进秦国顺利接管整个韩地进程。
事实上这也正是自己早前有所思量过的策略,只是经赵祁提及使得计划变得更为实际可行。
尤其赵祁目前所掌控的军权对于配合行动十分重要。
因此双方当即达成了统一意向。
最后,赵祁点头称善。
随之冯去疾转头向着韩非道:“从今往后韩非公子便担任我副手职位协助管理韩境事务。
等到局势稳定之时,一定把公子的贡献如实汇报给大王予以嘉奖。
不知韩非公子能否同意这样的安排?”
韩非自然欣然接受这个机会。
这就是有资历背景之士和普通人得到机会的区别体现。
韩非的能力早在韩国灭亡之前便已得到验证,毋庸置疑。
赵祁听闻,微微一笑。
韩非入秦后的第一步已然成功。
至于他与赵祁之间的关系,除非两人主动透露,否则绝无人能够猜透。
在未来的某一天,当赵祁面临危难之时,韩非必将成为他的重要助力,更是最关键的一环。
阳城,时光荏苒,自当初那场血战至今已有数月,战争的痕迹仍未完全消退。
城池之上依然残留着血迹,仿佛与城池融为一体,空气中仍萦绕着淡淡的血腥味,似乎诉说着那场激烈的交锋。
然而此时此刻,阳城并不平静。
十余万韩军降卒聚集于城外,个个坐在地上,满脸惊恐不安,仿佛在等待命运的宣判。
韩卒周围,五万大秦锐士将其包围得水泄不通,身披甲胄、刀刃出鞘,而城关之上更有无数弓箭手严阵以待。
显然,这一切都是为了防止这十余万降卒突然暴动。
一旦发生暴乱,大军立刻会展开全面镇压,毫不留情。
在灭韩之战中,大秦投入二十万兵力,折损仅有一万人,多为受伤。
自赵祁参战后,伤亡数字急剧下降。
否则此次灭韩战役,大秦必定会付出数万士兵的生命代价。
如今。
按照赵祁下达的命令,分布于韩国各地的降卒均被召集至此。
对这些降卒的处理方式,已经到了必须决定的时候。
过去,大秦对降卒的处置有两大选择:或贬为奴隶用于修筑道路和边疆劳作,或编入刑徒军充当炮灰以减少秦国精锐战士的牺牲。
但刑徒军的处理方法风险极大,这些士兵若拿到武器,极有可能反戈一击,甚至转而对抗大秦。
无论是哪种方案都不是完美的解决方案,这也是赵祁将全部降卒聚集至阳城的根本原因——彻底解决降卒这一隐患。
“赵将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