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远!快来看!” 林婉儿举着手机,几乎是撞开书房的门冲进来,发梢还沾着未化的雪,“《典籍里的偶像》收视率破 2.3% 了!这可是文化类综艺前所未有的成绩!”
狼毫在 “民” 字的最后一捺上微微颤抖,苏明远望着宣纸上晕开的墨痕,恍惚间觉得那墨迹像极了节目中 “电子竹简” 上流动的文字。他起身时带翻了一旁的茶盏,温热的茶水在青砖地上蜿蜒成河,倒映着窗外摇曳的灯笼光影。“当真?”
他声音发紧,伸手去够手机的指尖都在发凉,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仿佛还带着演播厅里璀璨灯光的余温。
次日清晨,琉璃厂的古籍书店刚开门,老板就被涌来的学生们吓了一跳。十五六个穿着校服的少年少女挤在店门口,叽叽喳喳的讨论声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老板,有没有《贞观政要》?就要苏明远在节目里读的那版!”
扎着双马尾的女孩眼睛亮晶晶的,书包上还挂着用红绳编的 “獬豸” 挂件。
书店老板扶了扶老花镜,从柜台下翻出积灰的典籍,看着孩子们争抢着掏钱的模样直咂舌:“现在的年轻人,居然为了本书挤破头。”
角落里戴眼镜的男生正捧着《谏太宗十思疏》诵读,忽然兴奋地跳起来:“我在课本上画了苏明远的揖礼插图!你们看,这‘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的批注,老师还给我打了个大大的红五星!”
网络上更是掀起了一阵 “苏明远热潮”。短视频平台上,# 电子竹简论道 #的话题播放量短短三天就突破了 5 亿。有网友模仿节目里的场景,用硬纸板自制 “发光竹简”,煞有介事地站在自家阳台上背诵《诗经》;还有舞蹈博主将古代礼仪动作改编成流行舞蹈,配文 “跟着苏老师学礼仪,跳最潮的古风舞”。
陈浩然的微博评论区也炸开了锅。粉丝们纷纷艾特他:“陈哥!快去学苏明远的‘金殿对策’,我们要看你当‘现代状元’!”
被逼无奈的陈浩然只好发了条自拍,照片里他戴着儒巾,手里举着本《三字经》,配文:“正在努力补课中,再催就学苏明远用算袋当书包!”
文化局的会议室里,暖气开得十足。苏明远解开青衫的盘扣,露出里面印着 “典籍偶像计划” 字样的文化衫,滑稽的反差让在座的领导们忍俊不禁。王司长推了推眼镜,将厚厚的策划案往他面前一递:“苏顾问,这次邀请各领域明星解读传统文化的项目,还得靠你掌舵。”
“掌舵不敢当,” 苏明远翻着策划案,突然被某页的 “流量明星读《山海经》” 企划逗笑,茶水差点喷在纸上,“但咱们得立个规矩 —— 不能让明星们穿‘露腰汉服’扮夸父。”
他指着窗外,远处的故宫角楼在阳光下巍峨耸立,“就像故宫修文物,得讲究个‘修旧如旧’,文化传播也得守住根基。”
这时,推门进来的小李抱着一摞粉丝来信,信封上画着各种可爱的獬豸表情包。“苏老师,有个中学生在信里说,她用你教的‘电梯简揖礼’,成功让插队的大叔道歉了!”
小李笑得直不起腰,“还有人问,能不能出个‘明星版新六艺’游戏,让偶像们在里面用《论语》打怪。”
苏明远接过信,信纸还带着淡淡的墨香。他抚摸着信纸上歪歪扭扭的字迹,想起节目录制那天,台下那个穿着汉服却差点绊倒的女孩。“这个提议好,”
他眼中闪过一丝狡黠,“不过得让明星们先通过‘典籍知识考核’,通不过的就罚他们穿三天合规制的汉服录综艺。” 会议室里爆发出一阵大笑,窗外的雪不知何时停了,阳光透过玻璃洒在 “典籍偶像计划” 的横幅上,烫金的字闪闪发光。
深夜的四合院静谧无声,只有暖炉里偶尔传来的 “噼啪” 声。苏明远坐在葡萄架下,仰头望着漫天繁星,忽然想起古人说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林婉儿端着热姜茶走来,见他对着夜空傻笑,忍不住打趣:“苏大偶像在和哪颗星星对诗?”
“别打趣我了,” 苏明远接过茶盏,热气氤氲中,他仿佛又看见节目里那片飘落的银杏叶,“我非‘偶像’,乃‘传灯人’。”
他指向胡同口的路灯,昏黄的光晕里,几只飞蛾正绕着打转,“就像那盏灯,光一亮,自然有人循着光来。我们要做的,不过是把灯芯拨得更亮些。”
话音未落,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文化局发来消息,说 “典籍偶像计划” 第一期嘉宾名单已定,打头的赫然是陈浩然。苏明远笑着回复:“记得提醒陈公子,读《山海经》时别把‘烛龙’念成‘烛龙辣条’。” 发送键按下的瞬间,他看见自己在手机屏幕里的倒影,青衫与现代手机的重叠,竟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檐角的铜铃在夜风中轻响,惊起一只归巢的鸟。苏明远望着那只鸟消失在夜色中,忽然觉得,文化的传承就像这寒夜里的灯火,或许单盏灯的光芒微弱,但当千万盏灯次第亮起,便能照亮整个长夜,让后人看见光里蕴藏的千年风华。他裹紧青衫,起身往书房走去,案头的狼毫早已磨好墨,等待着写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