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若微无语凝噎,心中暗想:这妹妹还是算了,毕竟是家仇之敌,怎可笑得如此坦然?
她转头瞪向朱瞻基,咬牙切齿:“从一开始我就中了你的圈套,对不对?这一切都是你的预谋,你就知道我会急于寻找亲人,才设法威胁我,真是个狡猾的小子。”
朱瞻基闻言一笑,并未反驳。
毕竟目标已经达成,接下来便是培养与探索的过程。
至于后续步骤,无需急躁,日子还长,可以慢慢来,逐步揭开她的秘密。
太子府中,朱瞻基与姚子衿的互动令人啼笑皆非。
胡善祥在一旁看得忍俊不禁,终于忍不住轻笑出声。
然而,这笑声却让胡善祥自己也感到不安,毕竟在宫中的规矩森严之地,这般失态实属不该。
朱瞻基见状,笑着调侃她:\"没事的,没人的时候,想笑就笑吧。
我听说憋笑太多会伤身,还可能影响生育呢。
\"
此言一出,胡善祥顿时紧张起来,忙道:\"多谢殿下提醒,奴婢定当注意。
\"旁边的孙若微则嗤之以鼻:\"你就爱瞎说,谁听说过憋笑还能影响生育?\"
朱瞻基扬眉反问:\"那你愿意试试看吗?\"孙若微被噎得说不出话,气呼呼地瞪了他一眼后转身离开。
朱瞻基听见孙若微的言辞,手指动作略微迟疑,随后随意地在脚边摸索,瞬间,一道闪亮的兵刃已递至孙若微眼前。
朱瞻基全然不顾胡善祥与孙若微的错愕神情,一手拽住孙若微,另一手便将那武器置于她手中,微笑道:“此乃前朝西域所贡之乌兹钢刀,锋利无比,历久不锈,实为难得之宝器,我于锦衣卫前指挥使纪纲宅中所得!”
孙若微呆滞地注视着手中的刀,迷茫地道:“你意欲何为?”
朱瞻基笑道:“你非说要刺杀我?我不过给你这利器,助你行事,只需轻握此刀,稍加用力,便可洞穿寻常铠甲。”
孙若微听罢,眸光微张,紧紧攥住手中的兵刃,再望向眼前的朱瞻基,面露不信之色。
她自幼习武识器,这刀分量沉重,刀锋冷冽,虽不解这位皇太孙缘何常藏此物于鞋侧,但她深知,这刀确是真品。
然而,她疑惑他怎就不惧丧命?
她一时恍惚,脱口而出:“你莫非真以为我不敢取你性命?”
胡善祥在一旁听得心惊,见孙若微手执利器,犹疑未决,忙站起拦于朱瞻基身前,对孙若微急切说道:“子衿,且镇定,快将刀放下,切莫莽撞,太孙殿下不过玩笑罢了!”
孙若微见到胡善祥,纠结之意即消,转而冷淡,轻蔑地将兵刃掷于地上,嗤声道:“果然是你惯用伎俩,明知我不能也不愿对你下手!”
“哈哈!”
朱瞻基莞尔,拾起刀归于原处,方引胡善祥归座,笑言:“我已给过你机会,你却毫无作为。
今后说话需三思而后行,莫再妄想*害命。
即便刀在你手,宫中亦无人可伤。”
“你在试我胆量?抑或因担心我对他人性命存觊觎之心,才以此方式警告于我?”
孙若微闻朱瞻基所言,似有所悟,忽然追问其意。
“你的想法可真不少!”
朱瞻基轻笑一声,见孙若微满脸的怀疑,便又耸了耸肩说:“好,就算是我在试探你,我就怕将来哪天让你给睡了,结果你半夜起来把我脖子抹了,这总该信了吧?”
“你……”
孙若微原本得意的表情顿时消散,小脸涨得通红,瞪着朱瞻基,也不多想,握紧拳头就扑了过去:
“我现在就割了你的脖子!”
……
唐朝末期,*已经现身于战场。
宋初,公元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献上了火箭之法,标志着世界上最早的喷射型火器“火箭”
的诞生。
到大明时,火器已广泛应用于战场。
从北宋以竹制的突*开始,到元朝改为金属制成的火铳,这一发展历程大约经历了五六百年。
火器的名称在这段时间也不断演变,从最初的木质到后来的金属,从喷射形式转变为射击形式,如今大多数火器都被称为火铳。
洪武年间,明朝的火器发展达到顶峰,军队中开始普遍配备火器。
各地卫所按照编制,有十分之一会装备火铳,水军的每艘海运船上则配置碗口铳四门、*二十支、火攻箭和神机箭各二十支。
到了永乐年间,世界上第一支火器部队“神机营”
成立,成为最早专注于使用火器的部队。
可以说,直至此时,大明的火器水平始终处于世界顶尖地位,占据绝对领先地位。
对此,朱瞻基最为钦佩的并非亲手创立世界上第一支火器部队的祖父朱棣。
而是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不得不承认,在许多事情上,这位太爷爷的眼光远超常人。
特别是在对火器的重视程度上,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明初火器能够长期保持世界领先,与他密不可分。
无论是手持的火铳,洪武将军炮,还是后来的各种水雷、地雷,几乎都受到他的影响。
但有些事却不得不说令人遗憾。
无论是*的发明,还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式火器,以及各种水雷、地雷、火炮,最初都诞生于华夏大地。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这些发明被他人拿来*,轰开了自己的国门。
这件事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庆幸的是,时间还来得及,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就从未缺少过创新的能力。”
原纪纲府邸前,朱瞻基的马车缓缓停了下来。
看着昔日气势非凡的宅院如今已成为他的别院,朱瞻基的眼神中透出一丝感慨。
二十名从军械局调来的工匠早已得知朱瞻基将至,马车刚停下,他们便争先恐后地迎上前施礼道:
“参见太孙殿下!”
朱瞻基看着眼前的这些“珍宝”,脸上浮现出温暖的笑容,上前扶起一名工匠后说道:“不必多礼。”
一夜未眠的工匠们见到朱瞻基这般平易近人的模样,心中的紧张也消散了不少,纷纷起身致谢:
“谢太孙殿下。”
朱瞻基的目光在众人身上掠过,并未多做寒暄,而是直入主题问道:“你们之中,谁对火器最为熟悉?”
朱瞻基话音刚落,大多数人的目光不自觉地集中在人群中一位四十余岁的中年男子身上。
“你叫什么名字?”
注意到众人的反应,朱瞻基也将目光投向那人,问道。
听闻朱瞻基发问,中年男子神情微惊,忙行礼答道:“回禀殿下,小人姓赵名准。”
“赵准,好名字,希望你造出来的火器也能像你的名字一样精准。”
朱瞻基笑着挥了挥手让他免礼后,接着问:“能否给我讲讲,目前你们能造出的最好的火器是什么?”
“最好的火器………”
朱瞻基问起,赵准陷入思索,其他工匠也跟着认真考虑起来。
片刻之后,赵准才开口回答:
“回禀太孙殿下,依我看,眼下最好的火器应当是‘一窝蜂’。”
“一窝蜂?”
朱瞻基对此名称感到有些意外。
赵准连忙解释道:“回禀太孙殿下,一窝蜂其实是一种火箭,它是基于火弩流星箭改良而来的,因其一次能发射三十二支箭,比火弩流星箭多得多,且形状犹如蜂巢,因此得名。
当年靖难之时,皇祖父便已采用过此类武器。”
这不就是后世多管火箭炮的雏形嘛?
朱瞻基听完赵准的解说,脸上浮现一抹奇异之色。
后世中,这玩意儿的作用可是相当重要,尤其是火箭炮配上皮卡车,那简直就是经典之作啊。
价格低廉、机动性强且*力不差,曾让某个国家感到困惑不解。
即便这个时代还未出现皮卡,但马车依然随处可见。
想到这里,朱瞻基开口问:“威力如何?”
赵准摇摇头:“由于火箭数量增加,整体威力有限,不过用于威慑敌人却非常合适。”
朱瞻基听完也不禁跟着摇头,心里明白问题或许出在*上。
这也是早期火器无法完全替代*的主要原因。
当时*配方较为原始,威力受限。
若想提升威力,就得增加*用量,但这样会导致装填时间变长。
为增强威力,火器体积势必增大,重量上升,灵活性也就随之下降。
就像这款“一窝蜂”
火箭炮,虽是创新之举,但由于*威力不足,火箭本身的威力也被削弱,整体性能打了折扣。
要是能把这类装置结合现代火箭炮与皮卡的设计装在马车上,虽然精准度可能稍逊,但在追击战或巷战中,这无疑将是绝佳的利器。
可问题是,朱瞻基对此也束手无策,他记得的*配方不多,其实也属于最原始的那种。
与当时流行的配方相比,不见得会有太大进步。
想到这些,朱瞻基意识到再探讨下去也无济于事,*威力的问题不解决,一切构想都是纸上谈兵。
站在一旁的赵准不知太孙殿下心中所思,看到朱瞻基面露失望之色,立刻又紧张地推荐了几款威力强劲的火器。
有单管、双管、三管火铳,口径各异的巨炮,甚至还有传说中的“轰天雷”,能在水面飞行数里还能二次发射的“火龙出水”,以及被称为古代捆绑式火箭始祖的“神火飞鸦”
。
朱瞻基听得目瞪口呆,不得不承认大明在火器研发方面确实令人钦佩。
不过缺点也很明显,不仅*本身存在局限,就连火器材质大多为铜制,甚至直接使用竹子,尤其是火炮,反而更偏爱轻便型的*火炮。
炮弹种类繁多,有石弹、铁弹等,唯独缺少开花弹。
当赵准将大明现有的火器装备讲解得差不多时,朱瞻基才勉强按捺住追问更多知识的欲望。
他从怀中摸索片刻,拿出一张事先备好的纸递给赵准。
“你看这样子的火铳,你们能不能造出来?”
赵准下意识接过来,不敢怠慢太孙的嘱托,立刻认真审视。
纸上画着一幅他非常熟悉的火铳设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