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此处,他点头道:“那便等他回来再说吧。”
第二天,朱瞻基依旧如往常般前往乾清宫打卡。
半个月的时间,已足够让他形成习惯。
每日清晨,天还未亮,鸡鸣未起,他便会自然醒来。
在胡善祥等人的侍奉下,朱瞻基一边梳洗更衣,一边准备妥当。
出门时偶遇父亲在院中舞剑,朱瞻基便会停下脚步与其交谈几句。
但每次谈话时间都很短,之后他又匆匆赶往乾清宫。
到达后,趁着大臣未至,他先大致翻阅奏章,并吩咐人将折子按类别归置到三杨案上。
接着,他又仔细检查三杨昨日处理的折子,确保没有遗漏或错误。
待群臣齐聚,行过例行礼仪后,众人各归其位,继续处理事务。
就这样,一天的时光在这些平凡而忙碌的工作中过去一半。
当政务基本完成,朱瞻基在乾清宫用过午饭,便急不可耐地离开,前往皇家医学院与皇家学院的建设现场。
为了配得上皇家之名,他对这两所学院投入了巨额资金。
负责建设的是工部的一位主事,六品官职,职位适中,恰好适合这项任务。
这两所学院选址紧邻国子监,而国子监的位置还是太祖皇帝亲自选定的。
它靠近鸡鸣山,占地广阔,东至小教场,西接英灵坊,北倚城坡土山,南临珍珠桥。
左右分别是龙舟山和鸡鸣山,北有玄武湖,南有珍珠河。
占地将近千亩,在当时已属难得,即便在后世,这样的规模也算得上庞大。
鼎盛时期,国子监的学生人数曾高达九千余人,其中不仅有大明的学生,还包括来自周边多个国家的留学生,甚至能看到女学生的身影,这些留学生们统称为夷生。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应天的国子监无疑是世界第一学府。
朱瞻基将医学院和皇家学院设在此处,正是希望将来能将其打造成一座类似于大学城的地方。
毕竟这里不仅地理位置优越,周围环境也十分理想,得到了祖辈的认可。
在朱瞻基心中,与国子监相比,他对这两所学院的期望显然更高。
医学院占地近一千亩,与国子监持平,而皇家学院却在他的精心规划下达到了六千六百六十六亩的规模。
即便是在未来,这样的面积也会远超许多顶尖学府。
这座学院不仅占地面积惊人,内部设施同样繁多且豪华。
四面的靶场总面积接近五百亩,而师生的宿舍数量多达四千余间,教师们的住所更是每人都拥有一套*的小院。
此外,这里还建有六幢至少五层高的藏书楼,以及一百多间各类讲堂,其他附属建筑占地也超过了上千亩。
可以预见,一旦学院落成,国子监恐怕连走路都要绕道避开了。
单看那四片靶场,就能让国子监自愧不如。
毕竟国子监的靶场、菜园、磨坊和仓库加在一起也不过百亩而已,而皇家学院的靶场总面积已达五百亩,几乎占了国子监的一半。
不仅如此,朱瞻基在这些建筑上投入巨大,每处设计都力求完美,无论是选材还是施工,都由工部最优秀的工匠负责。
负责这项工程的是户部主事刘柘,他曾是太子府的官员,一向行事低调可靠。
朱瞻基深知这一点,因此将两所学院的建设重任交给了他。
当朱瞻基到达现场时,刘柘正忙着检查建筑材料。
看到太孙殿下到来,他立即停下工作行礼:“臣刘柘拜见太孙殿下!”
朱瞻基摆摆手让他免礼,并称赞了他的辛劳。
刘柘谦逊地回应称这是他的荣幸。
随后,朱瞻基环顾四周,提议道:“若不忙的话,带我去看看吧,我想了解一下学院筹备工作的进展。”
刘柘恭敬地回答:“遵命!”
刘柘听罢点头,知晓眼前太孙对这两座书院的营造颇为看重。
遂拱手示意,随后引路道:“殿下,请随我来!”
朱瞻基随着刘柘指向之处前行,途中刘柘解说:
“殿下,依您指示,工部已大致划定各建筑区,且在户部协助下,各地物料正紧锣密鼓地调配运送。
只是寒冬已至,正式开工须待来年开春。”
言毕,刘柘又引导殿下至另一方位,指一空地曰:“殿下请看,此乃皇家书院正门。
依殿下之意,务必恢弘壮阔。
工部已在应天府寻得佳石,召集三百八十四匠人,预计冬前可雕琢殿下所需的五十六根石柱。
趁气候尚好,再用热水冻路,便于石柱运输,届时书院大门便可初具规模。”
“另,关于需铺设砖石之广地,工部已有十余窑炉烧制砖瓦,预计明年底砖石皆可送达。”
刘柘眉眼间浮现出几分自得之色,对朱瞻基说道:“殿下,臣定然能在永乐十九年前完工督造,绝无差池。”
“呃……非也……”
朱瞻基听完,一时怔住。
疑惑地看着刘柘,问:“你方才说建这书院要多久?”
“回殿下,永乐十九年前便可!”
刘柘笑意盈盈,神情恭敬:“若非殿下拨款充裕,各工种齐头并进,两书院至少需耗十年。”
这特么是要建座城吧?
朱瞻基心中腹诽一句。
而后看着刘柘,不解问道:“工期怎会如此冗长?”
刘柘闻言一愣,下意识答:“殿下莫非觉慢?”
朱瞻基:“……”
慢?
这叫慢?
知道的以为是在建书院,不知情的还以为要建座小京城呢。
现今永乐十二年,按他说的,永乐十九年书院才成,前后不过六七年光景。
这他妈哪门子的快?
若再拖延下去,恐怕老朱人已归天,而学院尚未成型。
似乎察觉到了朱瞻基的意图,刘柘先是一怔,随即醒悟过来,苦笑着立刻回应:
“太孙殿下有所不知,实非臣不愿加速,而是殿下提出的要求,某些事难以速成。
尤其是那学院大门,仅殿下提及的五十六根石柱,即便运送至此,至少也需四年,还不算开采所需时日。”
朱瞻基听罢亦觉烦闷,校门乃一所学府的门面,自不可轻忽,更何况是皇家学院。
于是他随手借鉴了后世几所名校的校门设计,还让工部挑选出最为宏伟的一款,即传说中的“世界第一门”,造价八千万,由五十六根石柱与二十七个门洞组成。
适逢大明建国五十六载,此数目正相契合,且此门观之亦甚佳。
经讨论后,朱瞻基决意打造这一世界奇观。
但刘柘的话显然是在给他的计划泼冷水,若延至永乐十九年,怕是黄花菜都凉了。
想到这里,朱瞻基提议:“那改用砖石如何?或许能省去不少时日。”
“殿下,若用砖石,恐难达到您的期望。”
刘柘摇首否定了这个方案,“砖石堆砌必留缝隙,外观似寻常城墙,如此则与国子监无异。”
朱瞻基闻言眸光微闪,忽然问:“你的意思是,只要不留缝隙即可?”
“正是!”
刘柘虽不解其意,但仍点头应允:“若有太孙殿下替代石柱的妙法,臣有信心于五年内完成两所学院。”
“五年太久!”
朱瞻基摇头,竖起一根指头说道:“我只给你一年!”
“绝无可能!”
刘柘听后毫不迟疑地苦笑摇头。
------------
即便只是修建一个小庭院,也需要两三个月,从打地基、烧砖瓦、垒墙到上梁、铺瓦,这还不算那些细节上的活计,整个流程走下来,两三个月已经算是迅速的了。
若再慢些,恐怕还要耗费数月乃至数年。
有的大家院落,更是几代人齐心协力才得以完工。
更何况是一座占地近六千亩的学府,这规模几乎相当于一座小型城池。
一年之内怎么可能办到?
朱瞻基并未搭理刘柘的话,既然他开口了,自然已有把握。
按照这个时代常规的施工速度,要在这么大的面积上建起一座学府,确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但听刘柘说完后,他也大致明白了时间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修建房屋本身耗时不多,主要是前期筹备各种材料费劲。
单单采伐石材就是一项艰巨工程,特别是那些巨大的石柱,既庞大又沉重,不仅需要大量人手,还需特殊手段才能运输。
毕竟这不是未来,那个时代有各种大型机械,能将建筑玩出无数新花样。
在这个年代,一切成就全靠人力慢慢积累,虽然有所创新,但终究离不开人力。
每一座惊世骇俗的建筑背后,所投入的时间都是后人难以想象的。
然而对朱瞻基而言,他比这个时代的人多了更多选择。
既然选材困难,为何不用别的替代品呢?
例如……水泥?
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水泥的重要性无可争议。
身为合格的穿越者,在面对这类问题时,第一时间便会想到它。
毕竟水泥是国家基础建设的核心材料之一。
水泥价格低廉,原材料也常见,比如铁矿石、石灰石、黏土、煤炭等。
有了水泥,无论是修路、架桥还是做其他工程,都会无比便捷。
而且水泥的制作工艺不算复杂,完全可以手到擒来。
所以听了刘柘的话后,朱瞻基立刻想到了水泥。
想到水泥,他对一旁的刘柘说道:“叫工部停下所有雕琢石柱的工匠,不用石柱了。”
“石柱的事就此作罢……”
刘柘听见朱瞻基的话,心中满是疑惑。
太孙殿下难道改变了主意,不按原计划修建学院的大门了吗?那座由朱瞻基设计的大门可是让他充满期待,若能亲手监督建成,定会成为他的政绩之一。
如今若真取消,对他而言无疑是一种遗憾,因而听到这句话时,难免有些沮丧。
“随我来。”
朱瞻基没有多作解释,只是示意刘柘跟着他走到另一侧,随后问道:
“附近是否有烧制砖瓦的地方?”
刘柘听后虽不解其意,但依然毕恭毕敬地回答:“南边不远处新搭起一座砖窑,太孙殿下是否想去看看?”
朱瞻基点头回应,他知道砖窑的温度与水泥煅烧所需的温度相近,正好适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