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公主一句话都来不及说,便命归黄泉。
汪公公惊恐欲逃,被守在殿门的祁御的手下一剑封喉。
祁御伪装了一番现场,带着手下悄然回府,佯装遇刺,“死里逃生”。
同一时刻,内廷的宫人们去给自家陛下和王后送膳,猝不及防看到满地尸首。
“啊!——”
一个时辰后,北拓王和他的王后永宁公主以及众成年王子遭到蔡国细作刺杀的消息传遍王城。
举城震愤。
“蔡国竟猖狂至此,敢屠我北拓王室?!”
“必须把那帮细作揪出来!”
“起兵!立刻起兵!踏平蔡国,雪我北拓国耻!”
藏匿在王城里什么都来不及做就天降业绩的蔡国细作:“……”
这送上门的功劳,他们是领呢,还是领呢。
不过平民好忽悠,王公贵族们可没这么好忽悠,尤其是遇害王子的母族。
“蔡国细作要有本事潜进宫里,杀了永宁公主,胁迫陛下,再借陛下之手召众王子入宫一一击杀,蔡国早就一统天下了!”
“那么多王子都死了,就九王子活了下来?把我们当傻子忽悠呢。”
“绝对是祁御干的!”
面对他们的质疑,祁御平静回道:“我一个连母族都没有的人,哪来的本事弑父杀兄?你们未免太高看我。”
左大将冷笑:“你可是大熙的走狗,手里能没人?”
右大将附和:“你以为借大熙的手杀了自己父兄就能上位?做梦!就算你把余下王子都杀了,北拓的王位也轮不到你坐!我们北拓只凭实力说话!”
祁御哂笑:“将军是想反了?王位只有一个,王爷将军却有一大把,怕是不够分。”
右大将一脸倨傲:“不够分又如何?能者居之。”
北拓是游牧帝国,本来就是靠盟约维持,实力最强横者为王。
他们可不会像大熙那样,向一个奶娃娃俯首称臣。
祁御这种毛头小子,有什么资格入主王庭?
“既如此,”祁御淡淡道,“那便战吧。”
两位大将统领着单属于北拓王的上万骑兵,闻言捧腹大笑。
战?
一个麾下连百骑都凑不够的人,拿什么和他们战?
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祁御不等他们笑完,就抽刀杀了过去。
“放肆!”
两位大将没想到他竟敢当众动手,气得胡子都差点掉下来。
“敢跟我们打?赤手空拳都能揍死你。”
他们每个人的身形都有两个祁御大,摔跤场上从未输过,再烈的马遇到他们都得臣服,祁御竟然妄想一对二刺杀他们?
真是天真得可笑。
下一瞬,他们就发现天真的不是祁御,而是他们自己。
比力气,祁御确实远远不及他们。
但人家也没打算比力气。
祁御冲过来后,并未正面与他们对抗,而是凭借灵活身手和敏捷速度,伺机偷袭。
他们一不小心就见了血。
然后……
轰然倒下后,他们死不瞑目地看着祁御——太不讲武德了,竟往刀刃抹毒。
祁御干掉了这两位大将,而后接手了他们麾下的万名骑兵。
万骑当前,王公贵族即便想夺位,也要掂量掂量自己打不打得过。
明知打不过的,只好歇了心思。
想拼一把的,在人头落地后,歇了气。
祁御强势地坐上了北拓王位。
但他并没有因此开心。
登基那天,他遥望着南方,脑海浮现出女子熟悉的笑脸,绿眸一片黯淡。
得了王位又如何。
终究意难平。
刚逼着自己父皇禅位的萧昭临也有同感。
他卧薪尝胆,隐忍多年,终于让盛国从战败国转为战胜国,让自己从人人嘲讽的质子变为九五之尊。
满腔喜悦,却无人可说。
花翎宁愿留在大熙当丫鬟也不想回他身边。
“定是吃怕了我做的红烧肉。”
他扶额苦笑。
四年前,为给花翎解毒,他寻遍天下名医,好不容易在大熙找到一个女大夫,配了解药。
他曾中过西戎帝手下暗卫的毒,解毒后除了自己亲手做出来的红烧肉,吃什么都味同嚼蜡。
但他做的红烧肉,昭宁一口都不肯吃。
花翎原先也不吃,解毒后却总是眼巴巴地看着他吃饭。
他分了一点肉给她,她赞不绝口,说这是她吃过的最好吃的红烧肉。
他半信半疑。
直到逮到她偷吃,才信了。
以为她和他一样,解毒后味觉都异于常人。
此后但凡他做红烧肉,都会分她一半,她总是一口不剩地吃完。
他知她爱去戏班听戏,爱捣鼓易容和演戏,哪里想得到,她每次吃他做的红烧肉都在演戏。
从昭宁口中得知真相那一刻,他便明白了她的想法。
他是因为闯暗卫营给她找解药而中毒失去味觉的,她于心不安,于是假装自己也味觉失常,陪他一起吃怪味红烧肉。
真是个傻姑娘。
在回忆里沉浸了一会后,他列了个单子,召来属下:“把上面的特产集齐了,交给去大熙的商队,让他们送到无影手里。”
属下领命而去。
他又给无影写了一封信,让他收到特产后转交给花翎。
大半个月后,萧昭宁看着眼前堆得跟小山似的盛戎特产,瞪大眼睛。
(注:萧昭临攻下西戎后,将西戎和盛国合二为一,称为盛戎国。)
“这么多东西,都没我的份?”
无影点头。
萧昭宁:“……”
大哥是不是失忆了,忘记自己还有个妹妹?
她一脸怨念地将特产送去给五花,五花宽慰道:“也许都是照着他的口味做的,才不送你。”
萧昭宁:“……”
谢谢,有被安慰到。
五花尝过,发现是正常口味后,分了三成给她,而后去找冯清岁分享。
冯清岁刚好收到祁御让人送来的北拓美食,两人兴致勃勃地品鉴了一番两国特产。
得出结论:还是纪长卿随手做的小零食好吃。
可惜纪长卿近期太忙,无暇做零食。
北拓和盛戎如今都是大熙盟友,蔡国被他们三国盯着,不敢轻举妄动。
只有沿海倭寇还在上蹦下跳。
纪长卿一手抓民生,一手抓水军,决意在明年冬天之前剿灭倭寇——以便冬季帆船顺风南下,尽快出使南洋,寻找粮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