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雁门关告急
硝烟尚未散尽,汾阳伏击战的血腥味还在空气中弥漫。陈长捷擦拭着沾血的刺刀,刀刃上的霜花与血渍凝结成暗红的冰晶。这时,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一名浑身是血的传令兵从马上栽落,挣扎着递出一封加急电报。
“雁门关...告急...”传令兵气若游丝,“日军集结重兵,八路军正在拼死抵抗,国府命令我们即刻驰援...”
陈长捷展开电报,上面的字迹潦草却透着十万火急。雁门关作为晋北咽喉,一旦失守,日军便可长驱直入,整个山西的抗战局势将岌岌可危。他攥着电报的手青筋暴起,想起不久前阎锡山的背叛,心中涌起一阵苦涩。如今,却又要听从国府的命令,去支援素未谋面的八路军。
军长踱步而来,看着电报沉默良久。“收拾装备,准备出发。”他沉声道,“不管过去有什么恩怨,保家卫国,是军人的天职。”
陈长捷皱起眉头:“可我们刚打完仗,战士们伤亡惨重,弹药也所剩不多...”
“我知道。”军长打断他,“但雁门关不能丢。去联系八路军,就说我们会尽快赶到。”
与此同时,陈宇正在给牺牲的小战士立墓碑。寒风中,他将半块莜面馍放在坟前,低声道:“兄弟,等打完这仗,我再给你带好吃的...”
“陈宇!”战友匆匆跑来,“紧急集合,我们要去雁门关!”
陈宇抹去眼角的泪水,握紧步枪,大步走向集合地。队伍里,战士们疲惫不堪,许多人身上的伤口还在渗血,但听到驰援雁门关的命令,眼神中依然燃起坚定的光芒。
行军途中,寒风如刀,战士们踩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进。陈长捷骑着马走在队伍前列,心中思绪万千。他从未与八路军合作过,不知道这支传说中的队伍究竟是怎样的存在。他们真的如传闻中那样,全心全意为百姓而战吗?
经过一天一夜的急行军,部队终于抵达雁门关附近。远远望去,狼烟滚滚,炮火声震耳欲聋。陈长捷举起望远镜,只见八路军战士们依托简陋的工事,顽强地抵抗着日军的进攻。他们的装备远远不如日军,却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一次次打退敌人的冲锋。
“准备战斗!”陈长捷一声令下,战士们迅速进入阵地。就在这时,一名八路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跑来。他衣衫褴褛,脸上满是硝烟,但眼神却无比坚定。
“我是八路军独立团的通信员,感谢贵军前来支援!”他大声说道,“我们团长请你们从侧翼包抄,我们正面牵制,共同夹击日军!”
陈长捷点点头:“告诉你们团长,我们配合你们!”
战斗打响,陈长捷带领部队从侧翼发起猛攻。日军没想到会遭到突然袭击,阵脚大乱。八路军战士们见状,士气大振,趁机发起反击。
陈宇带领一个班,如一把尖刀,插入日军防线。他们灵活地穿梭在枪林弹雨中,利用地形优势,不断给日军造成杀伤。陈宇想起小战士的牺牲,心中充满悲愤,手中的枪不停地射击,仿佛要将所有的仇恨都倾泻在敌人身上。
然而,日军很快反应过来,调集重兵进行反扑。猛烈的炮火将阵地炸得面目全非,陈长捷的部队伤亡惨重。就在这危急时刻,八路军增援部队赶到,他们高喊着口号,如潮水般冲向日军。
一名八路军指挥员冲到陈长捷身边:“陈长官,我们一起上!把小鬼子赶出去!”
陈长捷看着眼前这位满脸坚毅的八路军指挥员,心中涌起一股敬意。他大声下令:“兄弟们,跟我冲!”
两支队伍并肩作战,在枪林弹雨中相互支援。陈长捷发现,八路军战士们作战勇猛,战术灵活,而且对百姓秋毫无犯。他们宁可自己挨饿受冻,也要把仅有的口粮分给受伤的百姓。这让他对八路军有了全新的认识。
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终于将日军击退。雁门关保住了,但战士们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阵地上,尸体堆积如山,鲜血染红了白雪。
陈长捷和八路军指挥员站在战壕里,望着满目疮痍的战场,久久不语。
“陈长官,这次多亏了你们。”八路军指挥员伸出手,“希望以后还能并肩作战。”
陈长捷紧紧握住他的手:“是啊,只要能打鬼子,我们就是一家人。”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雁门关上,给这座古老的关隘镀上一层悲壮的色彩。战士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开始清理战场。陈宇看着远处升起的炊烟,想起了那个牺牲的小战士。他知道,只要还有一个日本鬼子在这片土地上,战斗就不会停止。而他们,将继续为了这片土地,为了千千万万的百姓,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