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四九城”,婚姻嫁娶虽处特殊历史时期,物资相对匮乏,但传统礼俗的骨架依然顽强存续。
一、婚前:议婚定盟,备嫁迎娶
1. 提亲(“保亲”):*婚姻之始,多赖“媒人”(介绍人)穿针引线。
媒人需对双方家庭情况、子女品貌有所了解,认为“门当户对”后,方正式向双方家长提亲,介绍对方情况。若家长初步认可,则进入下一步。
2. 合婚(“批八字”):*此为关键环节。媒人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出生年、月、日、时)交换。
双方家长会暗中将八字送至“命馆”(算命摊)或请懂阴阳五行的亲友“合婚”。主要看属相是否相合(如“白马怕青牛”等口诀)、五行是否相生,以及命理有无重大冲克。
若八字“合得上”,婚事才有推进可能。此步骤虽带迷信色彩,但在当时民间仍普遍重视。
3. 相亲(“相看”):八字合宜后,安排男女双方在媒人或长辈陪同下正式见面。
地点或在公园(如中山公园、北海公园),或在某一方家中。
目的主要是直观了解对方相貌、谈吐、健康状况。双方家长亦可借此观察对方家风、待人接物。
4. 小定(“放小帖”、“换庚帖”):相亲满意后,行“小定”礼。男方择吉日,由媒人陪同,将写有男方姓名、生辰八字的红帖(“龙凤帖”或普通红纸庚帖)以及少量定礼(如一两件首饰、衣料、点心茶叶等)送至女家。
女家若收下庚帖和礼物,并回赠女方庚帖及简单回礼(如文房用品、鞋袜),即表示正式订下婚约,双方交换的庚帖是重要凭证。
5. 大定(“放大定”、“过礼”):此乃婚前最隆重的仪式,通常在婚礼前数周至一月内进行。
通信(择期):男方请人选定迎娶吉日吉时,写成“龙凤帖”或红纸“喜帖”,由媒人正式送达女家,称为“通信”。
过礼: 选定日子后,男方将议定的聘礼(财礼)和实物彩礼送至女家。
1960年代物资紧张,聘礼现金数额相对有限且低调,但实物必不可少,通常包括:
衣料服饰:多为“几身”(套)衣料,供新娘做嫁衣及日后穿着,常见棉布、卡其布、灯芯绒等。
首饰:金、银戒指或镯子为基本,视经济条件而定。
食品: 四色或八色糕点(如“京八件”)、茶叶、酒、干果(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意“早生贵子”)、整猪或整羊(或象征性的肉块)、活鸡鸭鱼(取吉祥意)。
其他:化妆品、脸盆、暖水瓶等日用生活品。
礼品装在食盒或包裹中,由男方亲友抬送,媒人引路,一路招摇过市送至女家。女家收下聘礼,设宴款待来人,并回赠部分礼品(如鞋帽、文具给新郎),同时将新娘嫁妆的一部分(如被褥、脸盆)随过礼队伍带回男家,称为“回礼”。
6. 备嫁妆:女家收到聘礼后,全力为女儿筹备嫁妆。
嫁妆丰俭由人,但必备“双铺双盖”(至少两床被褥),多由母亲、姑嫂亲手缝制,内絮新棉花,被面多为绸缎或印花棉布,图案喜庆(如龙凤、牡丹)。
其他嫁妆包括木箱(樟木或普通木箱)、脸盆、暖水瓶、痰盂、镜子、茶具、衣物等。
讲究之家或有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这“三大件”之一二,在当年极为体面。所有嫁妆在婚礼前一日或当日送至男家。
7. 新房布置:男家为新婚夫妇准备住房(通常是四合院中的一间或几间)。
重点装饰新房(洞房):糊新顶棚、贴新窗纸(或换玻璃)、窗上贴大红喜字剪纸。墙面贴领袖像和年画。
新炕或新床铺设全新被褥。家具力求整洁、喜庆。
二、正日:迎娶拜堂,合卺成礼
1. 上头·开脸(新娘):婚礼前一晚或当日清晨,女家请“全福人”(父母公婆健在、儿女双全的妇人)为新娘“上头”。
将少女发式改为已婚妇女的盘髻(或梳辫子扎红头绳)。
“开脸”即用细线绞去新娘脸上汗毛,标志成人。此日新娘着红嫁衣(多为红棉袄、红棉裤或红罩衫)。
2. 迎娶:婚礼当日吉时,男方迎亲队伍出发。通常包括:
执事:媒人、引客(负责礼仪)。
娶亲太太: 由男方选定的“全福人”担任,象征吉祥。
轿(或车):传统用花轿,60年代因破除“四旧”,多改用扎红绸的马车、三轮车,后期逐渐有单位汽车。
新郎或乘另一交通工具,或随队步行。队伍携带“离娘肉”(一块猪肉)等礼品。
至女家,女家闭门稍作“刁难”(讨喜钱),后开门迎入。
新郎向岳父母行礼。新娘拜别父母,蒙红盖头(此习俗在60年代渐少,但仍有人行),由兄弟背上轿\/车,或由女傧相搀扶上车,母亲常洒泪相送。
3. 发轿·送亲: 新娘上轿\/车后启程。女家送亲队伍随行,通常包括新娘兄弟(“送亲爷们”)、舅母或姨母等女眷(“送亲太太”)。
嫁妆队伍同行或先行。一路吹鼓手(60年代多改为播放革命歌曲或民乐录音)吹打,燃放鞭炮。
4. 下轿·传袋·跨火盆: 轿\/车至男家门前,鞭炮齐鸣。新娘由娶亲太太搀扶下轿。地上铺红毡或麻袋(取“传宗接代”谐音),新娘脚不沾地,踏袋而行,袋需不断传递于前。
入门时需跨过一盆燃烧的木炭(“火盆”),象征驱邪避灾,日子红火。
5.拜堂(“拜天地”):此为婚礼核心仪式。庭院或堂屋设香案,供“天地君亲师”牌位(60年代后多改为领袖像或直接省略牌位)。司仪高唱:
一拜天地(向香案行礼)
二拜高堂(向新郎父母行礼)
夫妻对拜(新人相互行礼)
此礼宣告二人正式结为夫妇。新郎父母端坐受礼,亲友围观。
6. 入洞房·坐帐·揭盖头: 拜堂后,新人入洞房。新娘按指定方向坐于炕沿或床上,称“坐帐”或“坐福”。
新郎用秤杆(寓意“称心如意”)或手轻轻挑去新娘盖头(若蒙了的话)。此时众人争睹新娘容貌。
7. 合卺·吃子孙饽饽长寿面:“合卺”即喝交杯酒(通常以红绳系两杯)。之后吃“子孙饽饽”(半生饺子)和“长寿面”(面条)。
吃饺子时,旁人问“生不生?”,新娘必答“生!”,寓意早生贵子。面条象征长长久久。
8. 婚宴(“吃喜酒”):男家设宴款待宾朋。地点或在自家院中搭棚,或借用单位食堂、饭馆。
菜肴视经济条件,必有鱼(年年有余)、肉丸子(团圆美满)等。新郎新娘逐桌敬酒答谢。
宾客随礼多为现金(用红纸包好,称“份子钱”)或实用物品(脸盆、暖壶、被面等)。
三、婚后:认亲回门,融入新家
1. 分大小: 婚后次日或第三日清晨,新娘早起拜见公婆及夫家近亲长辈,并敬茶(或糖水)。
长辈受茶后赠予红包或首饰,新娘则赠亲手做的鞋袜等作为见面礼。此仪式确立新娘在夫家宗族中的身份地位。
2. 回门(“归宁”):婚后第三日(或第六、九、十二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此为新娘出嫁后首次归省。
新人携带四色礼品(糕点、酒、肉等)。女家设丰盛“回门宴”款待新婿及女儿。
宴席间,新郎需向岳父母及女方长辈敬酒。此日新人须在日落前返回夫家,不在娘家留宿。
3. 住对月(或“住九天”):婚后满一月(或九日),新娘可回娘家小住数日,称为“住对月”。
此系新妇缓解思家之情,并带回夫家生活见闻与娘家分享。
返回夫家时,娘家常赠予食品、生活用品等。
4. 融入生活:完成这些仪式后,新娘正式融入夫家日常生活,承担起为人媳、为人妻(并很快期待为人母)的责任。邻里街坊也以“某家媳妇”相称。
传统“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虽在形式上大幅简化(如问名与纳吉合为“合婚”,纳征即“过大定”)。
但其核心环节(议婚、定礼、择期、迎娶、拜堂)仍被保留并赋予新的形式(如坐车代替坐轿)。
务实节俭: 物资匮乏下,聘礼嫁妆重实用(衣料、日用品),婚宴规模受限,“三大件”属奢侈品。婚礼仪式虽力求隆重,但更注重实际意义和家庭内部认可。
破除“四旧”: 政府提倡“革命化婚礼”,反对铺张浪费和“封建迷信”。
花轿、盖头、繁琐祭拜等明显“旧俗”被限制或摒弃,婚礼中常加入向领袖像鞠躬、唱革命歌曲等元素。
但民间对“合婚”、“择吉”等习俗仍有潜在认同。
单位影响:新人多在单位开介绍信登记结婚。单位工会或组织有时会主持简朴的集体婚礼,或提供场所、帮助解决住房困难,体现集体关怀。
邻里参与: 胡同街坊在筹备婚礼(借桌椅碗筷、帮忙做饭)、迎娶围观、闹洞房(60年代已趋温和)、吃喜酒等环节深度参与,婚礼是重要的社区公共事件和人情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