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空无,正与素真一起穿行在女儿谷北边的山林中。
晨雾未散,林间露气氤氲,脚下的青苔湿滑如油。两人踩着斑驳的石阶缓缓前行,耳边是鸟鸣与风声交织的低语。
昨夜,在果妮关于“文旅之环”的构想启发下,空无再次燃起了打通女儿谷通往古庙通道的想法。
他意识到,一旦这条连接线成功贯通,便能将原本分散的文化节点串联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以古村为起点,向南延伸至古寨;从古寨向东,穿越山川抵达繁华的北都;再由北都向北,经过幽静的女儿谷直达历史悠久的古庙;最后从古庙向西折返,回到起点古村,形成一个覆盖乡村、都市与修行圣地的闭环文化圈。
这一构想不仅具备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更蕴含着深远的文化意义。它将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巧妙融合,构建出一个既可持续发展又富有精神内涵的北方文化生态圈。
通过这个闭环,游客可以体验从田园牧歌到都市繁华,再到修行净土的完整旅程,感受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连贯性。
而经过此前一系列努力,整个闭环路线已经基本完成,只剩下女儿谷至古庙这一段尚未打通。这段路径虽仅百余公里,却因地形复杂、植被茂密而成为整个计划中最难攻克的一环。
“这段路,据说几百年前曾是香客朝圣的古道。”素真轻声道,她手持竹杖,拨开横亘在前的藤蔓,“后来因山体滑坡被掩埋,渐渐被人遗忘。”
空无抬头望向远处隐于云雾中的山峰:“若能重新开通,不仅连通了地理上的闭环,更是唤醒了一段沉睡的文化记忆。”
两人沿着古道遗迹深入山林,脚步愈发艰难。藤蔓缠绕的巨石间,依稀可见残存的石阶轮廓,仿佛在诉说昔日香客络绎不绝的盛景。
素真弯腰拾起一块半埋于泥土中的青石片,上面隐约刻着模糊的铭文:“敬天礼佛,行善修道。”
空无接过那块青石片,指尖轻轻拂去尘土,铭文在阳光下若隐若现。他低声念道:“敬天礼佛,行善修道……这不仅是一条通往古庙的路,更是一条通往心灵的修行之道。”
他们继续攀行,忽见前方一片开阔地,雾气缭绕中,一座残破的石碑静静矗立,碑身半倾,却仍散发出庄严气息。
素真走近细看,碑文虽风化严重,但依稀可辨“朝圣之路,始于足下”几个字。
空无凝视良久,心中豁然开朗:“咱们不仅要复原这条古道,更要赋予它新的生命——让它成为现代人心灵回归的路径。”
他提议在此设立“冥想驿站”,供旅人歇脚沉思,聆听山风,感悟自然。
素真点头赞同,并建议沿途设置互动式文化装置,如光影讲述香客故事、声音还原古道回响等,使游客不仅能行走其上,更能沉浸其中。“这条路,不该只是地理上的连接,更应是精神的桥梁。”她说。
阳光洒落,斑驳光影间,两人仿佛看见了未来的景象:游人缓步于修复后的古道,耳畔响起悠远钟声,心灵在山水之间悄然净化。而这条沉睡百年的朝圣之路,正缓缓苏醒,焕发出新的文化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