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什么?洪灾?什么时候?”赵烈大惊失色的问道。
“是的!是洪灾,且百年不遇!是从今夜开始,连续下半月历史上罕见的暴雨!”刘振腾忧心忡忡的说道。
“这是真的?”赵烈知道刘振腾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昨夜大军驻扎在离京五十里之地,见到刘振腾手执折扇,在夜观天象。
“是真的!属下希望陛下通知楚河下游沿岸的百姓紧急撤往高处,以免无辜丧生。”刘振腾说道。
赵烈当然相信刘振腾之言,现在既然不能动身出兵东征,自然首要任务是抗洪救灾。
于是,他并未犹豫,立即令十一号亲卫队随行,直奔皇宫,欲见元帝,把此事向元帝说明,叫他下旨,八百里加急通知各楚河下游各处官员,把人们撤到安全的地方,其中包括粮食等保命物资。
元帝正在批阅奏章,却闻严松来报:“禀陛下!九殿下求见!”
“哦!叫他进来!”元帝说道。
“是!”
严松躬身退出御书房,然后领赵烈来到元帝面前。
“儿臣参见父王!父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赵烈三呼万岁。
“平身!”元帝放下手中朱笔。
赵烈站起身后:“父皇,儿臣有要事要禀告父皇,此事十万火急!”
元帝见赵烈说得如此沉重,心中亦是一惊,以为是东部沿海流寇之事。
刚才元帝正在批阅东部元帅、浙省巡抚戴凌云刚送到的八百里急奏。
奏章里请求元帝无论如何在十日内派兵前来,不然将出现不可想象的后果。
奏折中,戴凌云似乎有难言之隐。
“哦!什么事?这么紧急?”
元帝问赵烈。
赵烈于是把刘振腾军师,夜观天象之事详细地说了出来。
元帝听后,沉思了片刻,没有回答赵烈之语。而转头对严松道:“去传左国师来!”
严松答应一声,立即出了御书房,然后令一太监去唤左国师来御书房。
小太监领命,径奔国师府而去。
一会儿,国师来到御书房,行了君臣之礼后。
元帝开门见山的问左国师:“国师,你可认得他?”
元帝指向赵烈。
左国师乃方外之人,平时眼高于顶,对于赵烈这“废皇子”,只闻其名,未见过其人,即使以前见过,也早已忘却。
左国师看了一眼赵烈,然后傲慢的道道:“不认识,请问阁下是何人?”
赵烈冷冷的道:“在下九殿下夜郎王赵烈!”
左国师听到“夜郎王”这三字,微闭的双眼瞬间睁开,吃惊的看向赵烈:“你是夜郎王?左某这厢有礼了!”
言语甚是倨傲!
赵烈见左国师对自己如此无礼,心中一叹:天狂有雨,人狂有祸。
国师对自己如此,自然与自己的前世那个窝囊九殿下有关。
而今,即使自己建不起功勋,那“废皇子”的标签,早已在某些自以为是的人的心目中,埋下了烙印。
“国师不必客气!父皇宣你来,是想问问这几天的天气情况如何?”赵烈不冷不热的对左国师说道。
左国师看了一眼赵烈,接着又看向元帝。
元帝对国师言听计从,不彻底抗击金国,也是左国师所言。
左国师要元帝不要拼死抵抗金国。和为上上之策,只有这样,才能国运长久,国泰民安!
因此,元帝便采用了左国师之言,对金国一直采取这种对外政策,使得大楚平民,每日处在提心吊胆之中。
元帝见左国师看向自己,于是微笑着对国师点头道:“九殿下所问,也正是朕想知道的!”
“好!既然是陛下想要知的!那么本国师便占一课。预测一下天气的好坏!”
不得不说,赵烈极是佩服左国师的装模作样。
赵烈以前不知道左国师是怎样欺世盗名的。但今日他可是亲自领教过了。
只见左国师拿出一副自制的竹卦,形状犹如牛角。
他口中念念有词,念完之后。接着取出一个八卦罗盘,摆在地上,然后把手中那两块牛角竹卦抛向空中。
落在地上,此卦象一块是阳面,一块是阴面。
赵烈识得这是“圣卦”,是圣人保佑之卦。
而左国师见是圣卦保佑之卦,又见罗盘指针停在乾位,当即大喜,对元帝说道:“禀陛下,刚才本国师得上苍指示:此乃大吉之卦!近日虽有雨,但却是风调雨润之卦象,陛下不必担心!勿理危言耸听!别有用心之徒!”
元帝听后,看向赵烈,心中狐疑,一时不知听谁的。
于是,他缓缓说道:“左国师所言属实,刚才九殿下所说,将连下半月暴雨,届时楚河下游七省将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因此,他来要朕下旨,令沿岸百姓立撤离到安全地界!”
“哈哈哈!我说九殿下,你这是妖言惑众,你这是欺君!你一个乳臭未干之人,你虽是皇子,但也不可信口开河,胡言乱语来博得陛下青睐呀!”左国师从见到赵烈起,便对赵烈看不顺眼。
他之所以如此,他便是仗着元帝看重他,同时又欺赵烈以前胆小怕事。
虽说而今的赵烈功高盖世,但说到底,还不是一个人人瞧不起的废皇子!
而赵烈当然不惯着他,他见这国师纯粹在忽悠元帝,而现在情况紧急,争分夺秒!
莫说他不相信国师的胡言乱语。他只凭生活常识,天气如此炎热,明日便是初夏的第一天四月初一。
如此闷热的天气,一定是下暴雨的前兆。
因此,他对左国师喝道:“左国师,这是人命关天之事,本王劝你不要信口开河而当儿戏,这里没你的事,至于你的账,日后再算!来人,把国师请出去!”
随着赵烈的一声断喝,早已进来了两个带刀侍卫,不由吩说。架着左国师便出了御书房,丢在外面走廊上。
“陛下!本国师推算的没错,不要听九殿下的!这样会劳民伤财的啊!”左国师仍在哭喊。
然而,元帝也举棋不定!
但由于赵烈言语恳切,只得听从了赵烈意见,下数道诏书到各地官员手中,要求这些官员,迅速转移老百姓及财产到高处,以防洪灾。
数道诏书,八百里加急,送往楚河下游各省的最高行政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