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总揽滇、黔、桂三省军政,今再加节制安南!”
“凡赋税刑名、官吏黜陟,皆许便宜行事!\"
此言一出,文官班列中惊起压抑的抽气声。
海瑞突然出列,谏道:\"陛下!安南孤悬海外,骤然设省......\"
\"住口!\"
朱厚熜掷出翡翠扳指,碧色流光划过半空,在金砖上碎成齑粉。
\"太祖封黎氏为王,成祖复设交趾布政司!”
“今日朕重设安南省,正是承继祖宗宏图!”
“再有妄议者,以动摇国本论处!\"
晨钟撞响时,碎玉残片被扫出殿外。
……
晨曦初绽,晨雾还如一层薄纱般轻柔地笼罩在滇池之畔。
云南与安南的双巡抚张居正,身着一袭素色长袍,衣袂在微风中轻轻飘动,正伫立在滇池边,目光深邃地凝视着江面。
眼前,一艘艘满载滇茶的商船正缓缓扬帆起航,船帆在微风中猎猎作响。
商船渐行渐远,消失在水天相接的远方,那是云南茶叶贸易蓬勃发展的象征。
此时,远处隐隐传来孩童清脆的歌谣声。
声音宛如山间清泉,在晨雾中悠悠飘荡:
“嘉靖帝,改田赋,安南米,堆满仓......”稚嫩的歌声,唱出了百姓对当今天子的认可与赞颂。
张居正手中紧紧握着《考成法》的修订稿,神情凝重而又欣慰。
这部凝聚着他心血的改革法案,是他推动各项改革的有力武器。
正如同他在云南与安南推行的一系列举措一样。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张居正的大力推动下,安南省内发生了一场意义深远的人口迁移。
大批安南本地人被“腾笼换鸟”,有序地迁往内地。
与此同时,来自川赣湘鄂四地的百姓,如同一股充满生机的洪流,被迁往安南——在后世,他们也是打工专家。
这些百姓皆是种田的行家里手。
他们带着丰富的农耕经验,踏上了安南这片肥沃的土地。
安南,这片土地阳光充足,气候温润,土壤肥沃得仿佛能攥出油来。
具备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一年之内庄稼便可三熟。
张居正深知,这样的地理优势对于大明王朝的长远发展意义非凡。
特别是对于皇帝下一步进军西域的宏伟战略而言。
安南稳定且繁荣的农业生产,将成为坚实的后勤保障。
充足的粮食供应,不仅能够满足军队征战的需求,还能为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稳定提供有力支持。
望着滔滔江水奔腾不息,张居正的思绪也随之飘远。
此次云南与安南的改革,虽已初见成效,但后续还有诸多难题亟待解决。
滇茶贸易的兴起,以及安南农业的逐步发展,引来了各方复杂的目光。
朝堂之上,有人对张居正的改革举措赞誉有加,认为他是大明的栋梁之才。
也不乏一些守旧派官员,对他的改革横加指责。
担心这些举措会打破现有的利益格局,损害帝国稳定。
而在民间,虽然百姓们对改革带来的实惠满心欢喜。
但习惯了旧有生活方式的部分民众,对一些新政策仍存在疑虑和抵触情绪。
比如在安南推行的新田赋制度,尽管从长远来看能减轻百姓负担,促进农业发展。
但初期的调整还是让一些人感到不适应。
张居正明白,要想让改革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和安抚民众。
此外,随着川赣湘鄂四地百姓迁入安南,不同地域的文化、习俗相互碰撞。
如何促进这些移民与当地居民的融合,避免产生矛盾冲突,也是摆在张居正面前的一道难题。
对于民间的疑虑,他打算派遣更多的官员深入基层。
向百姓耐心解释改革的意义和好处,倾听他们的诉求,及时调整政策。
为了促进移民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张居正计划在安南设立学校。
推广统一的文教。
同时,鼓励不同地区的百姓相互交流生产经验,取长补短。
……
京师,紫禁城!
阳光明媚的冬日,朝堂之上一片庄严肃穆。
朱厚熜身着龙袍,缓缓登临朝堂。
尽管时节已至寒冬,可大殿内却温暖如春,这皆因殿中各处精心放置着燃烧正旺的炭火。
橘红色的火苗跳跃着,散发出阵阵暖意,将冬日的严寒隔绝在外。
朝会开始,礼部尚书刘健率先整了整衣冠,恭敬地出列,声音洪亮地禀报:
“陛下,各地送来为陛下贺寿的生辰纲已顺利抵达京师,一应物品均妥善安置,恭请陛下圣裁。”
朱厚熜微微点头,示意刘健退下。
紧接着,内阁首辅杨廷和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后启奏道:
“陛下,今年我朝税收成绩斐然,竟破了八千万两银子的大关。”
“此乃陛下圣明,万民归心之成果。”
“臣以为,当下可在现有的八横八纵官道修建基础上,再行修建驰道,将两京十三省更为紧密地连接起来。”
“如此,不仅能促进各地的商贸往来,加强我朝的经济交流,更有利于朝廷政令的通达,巩固我大明的统治根基。”
朱厚熜听闻,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略作思忖后,果断准奏:
“准爱卿所奏,此事关乎国计民生,务必雷霆施行,切不可拖延。”
朱厚熜本就有启动“基建狂魔”计划!
现在国库里有的是银子,大基建,当然要做!
就在此时,海瑞神情严肃,阔步出列。
他清了清嗓子,大声禀报道:“陛下,臣负责的士族改革一事,已有诸多进展。”
“改革之路艰难险阻,士族之中多有抵触,诸多政策推行颇为不易……”
海瑞话未说完,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
只见数位大臣纷纷出列,手持弹劾奏章,言辞激烈地对海瑞进行弹劾。
有的大臣指责海瑞在改革过程中手段过于强硬,不顾士族的利益;
有的则称海瑞行事鲁莽,致使部分政策执行出现偏差,扰乱了地方秩序。
一时间,各种弹劾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