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姚拱上中下三策的说法,姜溟颇有些好奇道:“还请先生教我!”
“不敢不敢。”
简单谦虚了一下,姚拱随即便侃侃而谈道:“所谓三策,上策为即刻动兵,出关寻得草原蛮族和力真的王庭所在,然后破之,如此便可一举平息异族之患!”
“中策为以夷制夷,从异族中挑选出任一合适的部落,然后大力扶持,令其去与其他异族厮杀!如此我们便能令异族陷入内斗无暇入关,进而腾出手来专心对付大玄朝廷!”
“下策为怀柔绥靖,拨取钱粮予以异族,达成互不侵犯的协议,之后再南下与大玄朝廷决一雌雄!”
姜溟闻言仔细思索了一番。
显而易见,直接出关找异族决战理论上是最为一劳永逸的办法,但实际操作起来风险性太大。
关外地广人稀且环境恶劣,尤其是入冬之后,滴水成冰的酷寒能抵百万雄师!
如若贸然举兵北上,很有可能连异族的面都碰不到,便死于风雪之中了。
所以在没有充足的准备之前,他是不打算轻易出关的。
至于花钱粮贿赂异族,那就更加不可能了。
先不说燕州的粮食给自家军民吃都还不够,银子也还要用来支撑燕王府一系列高福利的政令,根本匀不出多的给别人。
退一万步讲,即使燕地的钱粮都多到溢出仓库了,也不可能拿半分出来给异族。
毕竟无论是草原蛮族还是力真,对于燕地的军民来说那都是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
他姜溟要是敢把钱粮送给异族,相信很快就会被汹涌的民意所反噬,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威望也会在顷刻之间分崩离析。
何况他也不相信异族有什么契约精神,收了钱照样在关键时刻背后捅刀子的事,异族绝对干得出来!
是以综合起来看,他还是更倾向于姚拱提出的中策。
“以夷制夷确实是个事半功倍的好办法,之前咱们派出去关外的锦衣卫,有什么消息了吗?”
姜溟开口问道。
“回禀殿下,我们派去关外的一百名锦衣卫,已经按照您的命令渗透到了异族各部,绝大多数人已经安顿了下来,可以稳定搜集情报了!”
听到这里,姜溟不禁满意地点了点头。
成化田确实是个天生当特务头子的料,培养出来的间谍能力都是非常出众的。
这批人就是燕王府在关外的一双双眼睛,只要异族有任何风吹草动,他便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知晓并迅速做出行动安排。
对此姜溟开口道:“草原蛮族和力真看似都是一个整体,但其实内里部落林立派系繁杂,尤其是前者,并没有一个像完颜肃慎那样能够压制住内部所有势力的共主,分化起来明显更加容易一些。”
“还要麻烦先生下去通知成化田,让他手下的锦衣卫重点观察有哪些部落有成为我们关外代言人的潜力,能直接与其建立起联系的话那是最好的!”
“是,在下这就下去安排!”
话刚说完,姚拱便径直离开了。
而姜溟并没有选择直接回府,而是站在码头上一边看着民夫们将一担担粮食从船上搬运下来,一边思考着燕王府未来的规划。
不知过了多久,墨竹忽然从远处走了过来。
“殿下,宁海卫那边传来紧急军情,请您过目!”
姜溟从墨竹手中接过信笺,仔细阅读了一番。
信上写着,宁海卫的军民经过不懈努力,已经初步完成了宁海卫城的棱堡改造。
不过近日斥候发现,有不少朝廷的侦查骑兵在宁海卫附近游弋,就连南方的海面上,也出现了一些可疑的小船。
负责镇守宁海卫的毛新年怀疑这是朝廷准备大举动兵的前兆,于是一面备战的同时,一面差人传回军情告知世子殿下。
看完信件之后,姜溟不禁陷入了沉思。
宁海卫所在的辽东地区曾经整个都是大玄的领土,只是在先帝病重朝堂动荡那段时间,力真趁虚而入打败了大玄在辽东的驻军,夺走了包括盛京在内的大片土地,而朝廷军队只能退守到辽东半岛。
之后刘启登基,认为辽东只是鸟不拉屎的苦寒之地,便放弃了夺回丢失的土地,只保留在辽东半岛驻军五万用以监视力真的异动。
而在张清歼灭了宁海卫的三千兵马之后,辽东半岛上剩下的四万多名朝廷军肯定是想要来报仇的。
不仅如此,他们还多半联系了青州的登莱水师,准备两路夹击宁海卫。
虽然宁海卫有一万燕军驻防,但毕竟是孤悬海外,一旦朝廷军选择围而不攻的话,后勤补给很容易出现大问题。
所以姜溟在收到军报之后,立即便决定亲自率军前往宁海卫支援,最好是趁机夺取整个辽东半岛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