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云骧拖着疲惫的步伐回到书房,掏出怀表看了看,还没到下午上值时间。
便坐在椅子上,闭上眼睛小憩,心中思索着西北之事。
书房静谧无声,唯有窗外池塘边,偶尔传来风吹树叶的沙沙声。
正当他沉浸思索时,门口传来一阵轻微动静。
他睁开眼,见是赵烈文前来当值,身后跟着身姿挺拔的濮钰。
濮钰眼神自信热烈,浑身散发着锐气。
原来,濮钰已顺利完成培训结业,正式接手《荣华月报》主编工作。
他认为渝州偏远,远不及江城交通便利、商业繁荣、人口众多,半个月前便果断将报社迁至江城。
好在他曾得萧云骧指示,只要报纸宣传西王府倡导的平等、自由、共和等理念,其他事务可自行做主,所以搬迁未受阻拦。
两人走进书房,赵烈文去处理日常事务。
他先把待签批文件整齐放于萧云骧办公桌上,接着将签批好的文件发回对应部门,最后仔细整理、留存归档已办结事项的往来文书。
随后,他又要认真检查萧云骧的日程安排,提前做好准备,并提醒之。
濮钰则大步走到萧云骧面前,拱手行礼。
没等萧云骧起身回礼,他便大大咧咧拖过椅子,一屁股坐在办公桌对面。
“卓如,情况如何?”萧云骧打了个哈欠,坐直了身子。
濮钰连连摆手,语气略带嘲讽:“大王,若只想把报纸办成类似青庭塘报,目前这样不错,甚至更好。”
“发布政令、收集投稿、刊登广告,不就是现在这样子吗?”
萧云骧懒得兜圈子,直接催促:“不是让你来改进的嘛,有话直说。”
濮钰看着萧云骧,正色道:“大王,我认为您对报纸定位不够全面,运用也不够充分。”
萧云骧有些愕然。
他凭借穿越者优势,在西军西王府诸多政策制定和实施上颇具前瞻性,如改变天国军制、入川、引进泰西技术、整军练兵等。
当时很多部属不理解,但后来都证明,他是对的。西军西王府有如今规模,皆是他坚持的结果。
然而,副作用也渐渐显现。
下面的人渐对萧云骧产生迷信和依赖,觉得他总是对的,即便当时不理解,也会照做。
所以除左靖西等寥寥几人,已经很少有人,敢当面指出他的不足了。
这其实是危险的趋势。
因为随着事情发展,这个位面与原时空渐异,萧云骧的前瞻性也会减弱。
毕竟他并非先知圣人,在原本时空中,也只是芸芸众生中一员。
濮钰见萧云骧沉默,心中忐忑,又带一丝期待。
他投奔西王府,是因西王府的平等、共和、自强等理念与他的理想契合。
为了这些理想,他被青庭弃用,妻儿死于非命,他毫不后悔,怎会因萧云骧的恩遇而放弃。
若萧云骧和江南的天国一样表里不一,他宁愿辞官离去。
“不平等,吾宁死乎!”
所以见萧云骧沉默,他不催促,抿着嘴,静静等候。
不过,濮钰不知萧云骧,其实正在反省。
半晌后,萧云骧看着濮钰,语气真诚:“那么,卓如认为该如何操作?”
濮钰暗自松口气,直接道:“大王,您把报纸定位为‘官府喉舌’没错,但属下认为还得加上‘民情通道’四个字。”
萧云骧思索片刻,极为认同。
后世很多案例,不就是因网络、报纸曝光,逼得官府不得不公开处理吗?
濮钰见萧云骧认同,备受鼓舞,继续道:“就像家庭中的丈夫,既要理解母亲的苦心,又体谅妻子难处,这样家庭才能和美。”
“所以就不能只听母亲的,有时也要听妻子的。”
“西王府主办的报纸,就是要承担的调和官府和民众关系的角色,有时听官府的,有时听民众的。”
“既要坚持西王府理念,又要关注百姓心声。”
“想要取信于民,就得报道百姓痛恨的事,如官府的不公和腐败。”
萧云骧听此比喻,不禁莞尔。
也就濮钰,才能有这独特见解。
在当今主流观念里,父母之命不可违。妻子受委屈,只能独自忍受。敢出怨怼之言,可能还会挨打。
不过,这倒和青庭与百姓的关系,颇为相似。
于是他鼓励道:“卓如,你提醒我了,以后这种事你们大胆去做,承担为民发声的角色。”
“西王府的反坐法,应用于官府时,可减轻一些,这点要加入后期的律法修订中。”
当下,西王府是有反坐法的,即如遭诬告,受害者可要求三倍反制。
如一无赖故意生事,讹人一百银元,输了官司,就要赔人三百银元。
官府既为公共服务机构,就应接受民众监督,所以报纸报道官府丑闻或民告官时,可减少反坐赔偿金。
但不能全取消,否则,就真没法做事了。
濮钰没想到萧云骧如此爽快,兴致更高,阐述他的办报理念。
首先,增加报社记者,主动挖掘新闻,按政策、军事、民生等分类。在重要城市派驻记者,培养调查记者,收集百姓意见,反映百姓心声。
其次,将月刊改为半月刊,加大发行量。
与新学堂联合,每期报纸刊载基础科学教材图解,如牛顿力学讲解,并配送至各县学馆。
开设“新政问答”栏目,请官府人员,解答民众对西王府政策的疑惑。
他说了十几分钟,最后目光灼灼地看着萧云骧。
“大王,如今是大争之世,若想让民众快速接受西王府,就要做些与众不同之事。”
萧云骧笑着问:“你有什么好办法?”
濮钰嘿嘿一笑,轻声说道:“请大王率先公示个人私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