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听我说啊,等会儿孙老师回来,谁也不许哭丧着脸,平时啥样,现在还啥样,总之,就是一句话,别把孙老师当病人,都听明白了没有?”
李学庆刚刚接到了李天明的电话,得知孙嘉璐要回村里,车已经到了半路。
他也知道,孙嘉璐的病怕是没法治了,老爷子要回村里,这是对李家台子,对乡亲们有感情,他哪有不愿意的。
挂了电话,李学庆就叫上了一些人,到了村口等着,不能让孙嘉璐回来的时候,冷冷清清的,再寒了人家的心。
这些年,孙嘉璐为村里做了多少事,李学庆的心里跟明镜似的,要是没有老孙,村里的养殖场不可能办得这么红火。
结果,知道的人越来越多,除了正在厂里上班的,还有正好没在家里的,基本上全都来了。
而且,还不光是李家台子的老百姓,附近像大鱼淀、小鱼淀、牛家店几个村子的人得着了消息以后,也自发地过来了。
不光李家台子的养殖场里有孙嘉璐付出的心血,整个大柳镇,哪个村子的养殖场,当初建起来的时候,孙嘉璐没去做过指导。
“叔,咱们……是不是通知一下,孙老师当初教过的那些人啊?”
宋晓雨提了一句。
刚恢复高考那几年,李家台子学校办的复习班,不知道有多少人受过孙嘉璐等人的恩惠,没有他们帮着辅导,那些人能有几个走进大学校园的。
“对,对,你要不说,我还给忘了,现在还能联系上吗?孙老师这样了,要是愿意来的……就来见上一面吧!”
师恩大如天,更何况那段补习的经历,直接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尤其是当年在李家台子插队的那些知青。
返城知青有几个混得好的,绝大多数人都不如意,而李家台子的知青,绝大多数都通过高考改变了一生。
“晓雨,这个事交给你来办,能联系上就打个电话问问,这也许……最后一面了!”
宋晓雨应了一声,心里盘算着还能联系上的知青战友。
就在这时候,医院的救护车经过长甸河桥,朝村口这边开了过来。
“来了,来了!”
一直守在桥头的天青大喊着到了跟前。
就护着随之抵达。
“吴老师!”
司机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忙对着后面的吴月华说了一句。
救护车后面是全封闭的,吴月华闻言,起身朝着前面看去,只见无数熟悉的面孔出现在视线之中。
“他们……”
“怎么了?”
大概是因为可以回家了,孙嘉璐今天的精神格外的好,原本不听使唤的身子,也灵便了一些。
“乡亲们……乡亲们来迎你了!”
孙嘉璐一愣,挣扎着要起身,护士刚要说话,就被医生给拦住了。
随后几个人一起将孙嘉璐给扶了起来,只是他现在太虚弱了,只能靠在吴月华的怀里,勉强坐着。
当他看到李学庆等人的时候,一时间也怔住了,随后眼底边泛起了泪花。
人们纷纷朝着救护车围了过来,扒着车窗,朝里面看去,当看到面色苍白,形容枯槁的孙嘉璐时,刚刚还在叮嘱众人,谁都不能哭丧着脸的李学庆,倒是先绷不住了。
就在孙嘉璐混到的前一天,李学庆去养殖场的时候,两人还在一起聊天呢。
当时孙嘉璐说,可以试着继续扩大养殖场的规模,现在生猪根本不愁销路,养殖场这边还有一大片空地,可以利用起来。
谁能想到,这才几天啊?
人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模样。
李天明开着车,随后也到了,看到眼前的一幕,几人同样都是一愣。
“孙老师!”
“老孙,保重身体啊!”
乡亲们不知道孙嘉璐能不能听得见,只是不停地打着招呼。
孙嘉璐看着,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他从来没觉得自己为村里做了一些事,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当年,村里人可是救了他们老两口子的命啊!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哪怕是亲朋好友,亲生儿女都害怕惹上麻烦,在他们夫妻受难的时候,居然是素不相识的李家台子的乡亲向他们伸出了援手。
这份恩情,让他们怎么回报都不为过。
救护车缓缓向前,穿过村子中心的大路,到了养殖场的大门口。
又回到了熟悉的地方,孙嘉璐感觉身上的病痛都减轻了不少。
下车的时候,竟然没让人抬,只是在吴月华和护士的搀扶下,就走了下来。
“老孙,你可得好好的啊!”
李学庆上前,一把握住了孙嘉璐的手。
“学庆,别为我操心,大家伙……让大家伙都回吧,我没事!”
能回来,孙嘉璐就已经没有任何遗憾了,此刻感受着乡亲们的关切,更是让他万分感动。
众人一起送孙嘉璐回到了他们两口子住的那个小院,十多天没回来了,里面被打扫得一尘不染,今天暖和,院子里还晒着被子。
孙嘉璐走上前,伸手摸了摸,被子暖烘烘的,盖在身上,一定比医院的被子舒服多了。
汪汪……
一只土黄色的柴狗跑了过来,围在孙嘉璐的身边,不住地打转。
这是孙嘉璐去小鱼淀指导养殖场工作的时候,回来的路上捡的,那天下着雨,刚出生没多久的小狗就那么趴在路边,要不是他经过的时候,发出了嘤嘤的叫声,他都没发现。
一向心善的孙嘉璐便把狗带了回来,现在已经快两岁了。
孙嘉璐俯身,摸了摸,许久未见到主任的柴狗,激动的不得了。
“孙老师,先进屋吧!”
孙嘉璐现在的身体,根本没办法坚持久站,闻言点了点头,又在柴狗的脑袋上摸了一把。
进了屋,医生和护士又开始做检查。
卢源下了命令,让市中心医院安排医护人员,到李家台子照顾孙嘉璐的身体,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他们也要留在这边了。
“叔,你过来一下,有个事和你说!”
李天明把李学庆叫到了外面。
“啥事啊?”
李学庆红着眼眶,脸上满是哀伤。
“今天在医院,孙老师……和我提了一个事!”
“啥事?老孙还有啥要求?他是咱们李家台子的大功臣,有啥要求,咱都满足。”
“是这么个事,孙老师希望……希望他走了以后,能埋在村里,他舍不得离开这里!”
这个事,李天明没和李学庆商量就答应了。
“这有啥,应该的,老孙在咱们村都快二十年了,早就是咱们李家台子的人了,他要想留在这儿,谁能不同意!”
听李学庆这么说,李天明也就放心了,毕竟这种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村里人要是不同意的话,还真不好办。
“还有别的吗?”
“没了!孙老师就这么一个心愿了!”
唉……
李学庆听着,不禁叹了口气。
辛辛苦苦为李家台子付出了这么多年,最后竟然就这么一点儿小小的要求。
李学庆心里很清楚,当年平反摘帽,孙嘉璐要是回原单位的话,无论是待遇,还是其他方面,得到的肯定要比留在李家台子多得多。
可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留下,只为了报答乡亲们当年的情分。
“老孙的两个儿子联系上了吗?”
李天明略显无奈地摇了摇头:“国外的那个后来联系不上了,在东北工作的小儿子,一直说会回来,可都已经这么长时间了……”
说着话,李天明突然反应过来,从始至终,吴月华和孙嘉璐都没提过这两个儿子。
好像早就知道了,他们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