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浪潮汹涌澎湃,各国之间的争斗此起彼伏。在楚国与晋国发生矛盾之前,晋国在鞍之战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举大败了强大的齐国。这场战役无疑是春秋时期一场至关重要的军事对决,其影响深远,不仅改变了晋齐两国的命运,更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中原地区的政治格局。
齐国作为中原地区的大国,一直以来都以其雄厚的军事力量和强大的国力着称于世。齐国的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其军事指挥体系也十分完善。
然而,在鞍之战中,齐国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面对强大的齐国,晋国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智慧和强大的作战能力。晋国的将领们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他们精心策划战术,巧妙地调动兵力,充分发挥了晋军的优势。在战场上,晋国的士兵们更是奋勇杀敌,他们怀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胜利的渴望,冲锋在前,毫不退缩。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精湛的武艺,与齐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晋国军队最终成功制服了齐国,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这场胜利不仅让晋国在军事上实力大增,更极大地提升了晋国的威望,使其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得到了显着提升。
经此一役,晋国与楚国成为了势均力敌的两大强国。在诸侯争霸的舞台上,晋楚两国形成了对峙之势,双方都在暗中积蓄力量,准备在未来一决胜负。这种对峙的局势使得整个中原地区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各国都在密切关注着晋楚两国的动向,生怕自己在即将到来的争霸中处于劣势。
周简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在宋国大夫华元的积极调停下,晋、楚两国达成了弭兵议和。
这场议和在表面上看似为诸侯们带来了和平的曙光,让各国暂时从连年的战争中解脱出来。然而,这不过是大国之间的一种权宜之计。实际上,晋楚两国都在利用这段和平的时间,暗中积蓄力量。他们加强军事训练,扩充军队规模,改进武器装备,同时也在积极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他们心中都非常清楚,这场和平只是暂时的,真正的胜负还未决出,只有在未来的战场上,才能决出真正的霸主。
因此,弭兵之盟的背后,隐藏着的是晋楚两国对未来争霸的野心和准备。
晋国深知要想在与楚国的争霸中占据优势,必须解除自身的侧背威胁。于是,他们抓住楚背弃秦国之机,对秦国发动了军事行动。
周简王八年(公元前578年),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各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在这个时候,晋国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策略眼光,它联合了齐、鲁、宋、郑等国,组成了一支庞大的联军,共同对抗秦国。
这场战争的地点选在了麻隧(今陕西泾阳北),这里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的军队展开激战。秦军虽然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但面对晋联军的强大攻势,他们最终还是败下阵来。
这场战役对于晋国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暂时解除了来自侧背的威胁,还让晋国能够将全部精力都集中到应对楚国的挑战上。而对于秦国来说,这次失败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它的国力和威望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然而,晋国并没有满足于此。在取得麻隧之战的胜利后,它又以会盟的方式进一步巩固了与吴国的联盟。吴国地处东南,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在晋国的支持下,其军事力量迅速发展壮大。
晋吴两国的结盟形成了一种南北策应的态势,对楚国构成了巨大的压力。楚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布局。
而楚国也不甘示弱,将弭兵之盟抛诸脑后。
周简王十年(公元前576年),楚国犹如一头饥饿的猛虎,张开血盆大口,对郑、卫两国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楚国的军队气势汹汹,如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让人不寒而栗。
面对楚国的强大压力,郑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楚国采用了一种巧妙的策略,对郑国软硬兼施。一方面,他们以强大的武力作为后盾,对郑国进行威胁,让郑国感受到楚国的军事实力和决心;另一方面,楚国又抛出了诱人的利益,用各种好处来诱惑郑国,试图让郑国背叛晋国,转而依附楚国。
在这种情况下,郑国权衡利弊,最终选择了叛晋附楚。这一决定无疑是对晋国的一种公然挑衅,使得晋楚两国之间本就紧张的关系更加雪上加霜。
周简王十一年春,郑国似乎被楚国的气势所鼓舞,竟然主动发兵攻打宋国。郑国的军队如饿狼扑食一般,凶猛异常,在勺陵(今河南宁陵南)与宋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最终,郑国的军队以雷霆万钧之势,全歼了抗郑的宋军,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
这场战争的结果,使得“保宋图郑”或“保郑图宋”成为了晋、楚两国争夺中原霸权的焦点。两国都意识到,要想在这场争霸战中占据上风,就必须在郑国和宋国这两个关键的棋子上做文章。于是,晋楚两国之间的明争暗斗愈发激烈,中原大地的局势也变得愈发扑朔迷离起来。
此时,晋国国内面临着内部不睦之忧,晋卿士燮认为应该“留外患以警内忧”,但晋厉公力排众议,他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争霸良机。若错过此次机会,晋国的霸业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于是,晋厉公决定兴师伐郑以救宋,进而与楚决战,重振晋国霸业。
周简王十一年四月,晋厉公亲率大军南下。晋军按照上、中、下、新四军编成:栾书为中军元帅,指挥全军,士燮为副将;郤锜为上军主将;荀偃为副将;韩厥为下军主将;郤至为新军副将;晋厉公率公族亲兵居中军。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晋国还联络卫国派兵先趋鸣雁(今河南杞县北),威胁郑军侧背。又分遣郤犫、栾黶联络齐、鲁、卫等国出兵会集郑地鄢陵,还令荀罃留守国内。这一系列的战略部署,显示出晋国对此次战役的高度重视。
楚共王得知晋军攻郑国,亦亲率楚军及夷兵救郑国。楚军按左、中、右三军编成:司马子反为中军将,指挥三军;令尹子重为左军将;右尹子辛为右军将;楚王率左、右两广(每广30乘)亲兵戎车居中军。楚军从申邑(今河南南阳北)出方城(起自今河南叶县西南沿东南走向至泌阳东北的一条长城)向北疾进,迅速与郑成公所率郑军会合。楚共王企图在齐、鲁、卫三国之军到达鄢陵之前与晋军展开决战,以优势兵力制胜。
周简王十一年五月,晋军渡过河水。此时,晋军内部出现了分歧,士燮力主退兵,他认为此时晋国不宜与楚国硬拼。但晋厉公及栾书等多数军将仍坚持既定决心,催军前进。于六月,晋军进抵鄢陵。然而,此时齐、鲁、卫三国之军尚在途中,而楚军及夷、郑之兵已迎头赶至战地。
周简王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这一天成为了春秋时期晋楚争霸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楚军在这一天不顾兵家忌讳的晦日作战,这一举动本身就显示出了楚军的果敢与冒险精神。他们利用清晨的浓雾作为天然的掩护,悄无声息地接近晋军的营垒,并迅速展开布阵。这种出其不意的行动,成功地创造了有利于楚军的战场态势,使得晋军在一开始便处于被动之中。
晋军的统帅栾书是一位经验丰富、深谋远虑的将领。他深知晋军在兵力上本就处于劣势,如今又受到楚军的逼迫,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栾书主张采取保守的策略,先避其锋芒,固守营垒,等待诸侯援军的到来。他相信,只有在援军到达后,晋军才能凭借优势兵力转守为攻,趁楚军后退之际将其击破。这一策略无疑是稳健的,但同时也需要耐心等待,而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稍有不慎便会陷入绝境。
然而,晋军中并非所有人都认同栾书的主张。郤至是一位年轻气盛、富有进攻精神的将领。他认为楚军并非不可战胜。他敏锐地观察到,楚军的将帅之间并不和睦,这使得楚军的指挥体系存在隐患。同时,郑军的阵势不整,夷兵更是无法形成有效的阵型,而且楚军内部部伍混杂,纪律松懈,士兵们彼此观望后顾,毫无战斗意志。在郤至看来,这些都成为了楚军的致命弱点。他力主不待援军,而应抓住楚军的这些破绽,迅速展开决战,争取一举取胜。
晋厉公作为晋军的最高统帅,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他深知固守待援虽然稳妥,但时间不等人,战场上的形势难以预料,一旦出现变故,晋军将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而如果能够抓住楚军的弱点迅速展开决战,虽然兵力不及楚军,但未必没有获胜的可能。经过深思熟虑,晋厉公最终决定放弃栾书的保守策略,而采纳郤至的进攻主张。这一决定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但也为晋军赢得了转机。
在晋厉公做出决策后,他又采纳了士燮之子士匄的计谋。士匄建议在营内填井平灶,扩大空间,就地列阵。这一策略既巧妙地摆脱了晋军不能出营布阵的困境,又成功地隐蔽了自己的部署调整,使得楚军难以察觉晋军的真实意图。这一系列的准备,为晋军接下来的进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楚共王登上巢车(了望车)观察晋军的情况时,陪伴在他身边的晋国旧臣伯州犂仅仅告知了晋军的动向,而没有为楚军出谋划策。相比之下,楚国的旧臣苗贲皇则陪伴着晋厉公观察楚军的阵势。他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楚军的精锐部队集中在中军,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于是,他建议晋军分出中军的精锐力量,加强两翼的兵力,先集中力量击破楚军的左、右军,然后再合力围歼其中军。这一建议得到了晋厉公和栾书的认可,他们决定按照这一策略展开作战部署。
晋军的作战计划迅速制定完毕。他们决定以上军及中军的一部分兵力去攻击楚军实力较强的左军,以下军、新军及中军的另一部分兵力去攻击楚军实力较弱的右军及郑军。同时,为了保护晋厉公的安全,栾书和士燮两位卿族的家兵被安排在晋厉公身边,负责引诱楚军的进攻。这一安排既体现了晋军的战术灵活性,又充分考虑了统帅的安全问题。
一切准备就绪后,晋军先发制人,主动开营攻击。他们巧妙地绕开了营前的泥沼,沿着两侧迅速推进。楚共王见晋军来势汹汹,又发现晋厉公所在的中军兵力薄弱,且晋厉公的战车陷入泥沼之中,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他亲自率领王族亲兵的戎车,直奔晋厉公而去,企图一举擒获晋军统帅,从而扭转战局。
然而,晋军的将领栾书见状,立刻想要前去救援晋厉公。但他的儿子栾针却制止了他,认为此时救援可能会打乱全军的部署,影响整个战局。栾书听从了儿子的劝告,仍然保持全军的指挥不乱。与此同时,晋公族大夫魏锜挺身而出,他以精湛的箭术射中了楚共王的左眼,迫使楚共王不得不后退。这一箭不仅暂时解除了晋厉公的危机,更让晋军士气大振,迅速恢复了攻势。
楚军得知楚共王负伤的消息后,军心开始动摇,锐气大减。原本就处于劣势的楚右军及郑军,在晋军的重兵攻击下,更是力不能支,迅速溃退。楚军的中军及左军受到这种溃败的影响,也不得不向后退却。楚军在败退中阵势大乱,晋军则乘胜全线追击,一时间战场上杀声震天,双方的厮杀愈发激烈。
在这场混战中,郤至率领新军追击楚军的“王卒”。他在战场上多次遇到楚共王,但每次都主动趋避,没有趁机攻击。这种行为体现了郤至对礼的尊重,他恪守着不辱伤国君的礼节。与此同时,他还协同韩厥所率领的下军追击郑军。当郑成公试图撤旗逃遁时,郤至也遵循礼节,没有对他进行过分的追击,使得郑成公得以逃脱。这种行为不仅展现了他的个人修养,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晋军的形象。
楚军的右军及郑军已经溃不成军,但楚军的左军却依然顽强抵抗。他们在撤退的过程中,仍然边退边战,直至天黑见星,仍然鼓勇不止。这种顽强的抵抗精神,也给晋军带来了一定的压力。晋军在追击中俘虏了楚国的公子茷,但直到日暮时分,晋军才将楚军紧迫至颍水北岸。
楚共王在颍水北岸以精锐的“王卒”奋力抵御晋军的进攻。楚军中精于射艺的养由基连发两箭,均射中了晋军的士兵,而叔山冉则抓起晋军的士兵投掷,折断了战车的轼木。这些英勇的表现让晋军为之震慑,再加上天色已晚,晋军不得不停止了进攻。
这一天的激战,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楚军虽然在战斗中失利,但其主力尚未受到重创。当晚,楚军修缮兵器,补充兵卒,准备在次日再次与晋军决一雌雄。晋军也毫不示弱,他们故意释放楚军的俘虏,将晋军正在加紧备战、准备在次日决胜的消息传递给楚军,以此来震慑对手。
楚共王在当晚欲召子反商议应敌之策,但当他见到子反醉酒不能议事时,心中不禁凉了半截。他深知,再战已难以取胜。而且,他担心援晋的诸侯军会在次日到达,到那时,楚军以劣势之兵必受惨重损失。更让他担忧的是,如果吴国趁楚国疲惫之际袭击楚国,那么楚国将面临社稷之危。在这种情况下,楚共王无奈之下,决定趁夜率军南撤。
晋军在次日进入楚营,发现楚军已经撤退。他们在楚营中休整了三日,然后才班师回朝。而此时,仅有齐军到达了战场,其他诸侯援军尚未赶到。楚军在撤退至瑕地后,子反因愧于失职,感到无颜面对楚共王和楚国的百姓,最终选择了自杀,以谢罪于楚国。
这场战役,不仅是晋楚两国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双方智慧、勇气和意志的比拼。晋军凭借正确的战略决策、灵活的战术运用以及将领们的英勇表现,最终取得了胜利。而楚军虽然在战斗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但由于内部的种种问题,最终未能扭转败局。这场战役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政治格局,晋楚争霸的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
此役,楚国在不利的战略形势下与晋国展开决战已是失策,在有利的战场态势下未能抓住战机出击又是败着。
唯楚共王知难而退,趁夜撤军,保全楚军主力,为明智之举。
晋军根据楚军阵势及地形特点,当机决策,及时改变部署,灵活使用兵力,以典型的两翼攻击战法制胜,反映出春秋中期野战进攻战术的长足发展。
而晋将战中修“礼”,未对楚军作彻底打击,固属春秋时代观念的局限,不足为训。
鄢陵之战,是春秋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对晋楚两国的霸业和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