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继续刷起了下一个短视频,
【朱棣一生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把皇位传给了朱高炽!】
明朝位面的各个皇帝,无论是朱元璋、朱棣,还是其他皇帝,都被远处的天幕所展示的内容惊呆了。
他们的目光紧紧锁定在天幕上,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吸引,无法移开。
在洪武年间,皇宫内的奉天殿上,朱元璋正端坐在龙椅上,他的目光越过众人,直直地落在远处的天幕上。
当他看到天幕上所显示的内容时,脸上的震惊之色愈发明显。
“咱是知道这后面是老四继承的皇位,可为啥天幕上所说朱棣一生犯的最大错误是把皇位传给了朱高炽?”
朱元璋喃喃自语道,他的眉头紧紧皱起,显然对天幕上的说法感到十分不解。
朱高炽是朱元璋的孙子,他曾经见过这个孙子,对他的印象还不错。
朱高炽为人稳重,而且喜欢读书,这一点让朱元璋非常满意。虽然朱高炽有点胖,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
“立嫡立长,老四把皇位传给他没毛病啊!”
朱元璋继续说道,他实在想不通天幕上为何会有这样的评价。在他看来,朱高炽无论是品行还是才能,都足以胜任皇帝的位置。
永乐年间,阳光洒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上,显得格外耀眼。
刚刚靖难成功、登上皇位的朱棣,身着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他的目光穿过宫殿的大门,望向远处的天幕,仿佛那无尽的天空能给他答案。
朱棣的眉头微微皱起,他的心中正被一个重要的问题困扰着。
按照传统,立嫡立长是皇位传承的原则,但他却对立朱高炽为太子产生了疑虑。
朱高炽性格宽厚,为人仁慈,虽然也有一定的才能,但在朱棣看来,他似乎缺乏一些果断和霸气。
而另一方面,朱高煦在征战中表现异常勇猛,他的勇气和决心让朱棣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
而且,朱高煦的性格与朱棣颇为相似,都是那种果断、刚毅的人。朱棣不禁开始思考,莫非朱高煦才是最适合当皇帝的儿子?
朱棣的脑海中不断闪过朱高煦在战场上的英姿,他的勇猛和果敢让士兵们对他充满敬畏。相比之下,朱高炽则显得有些文弱。
然而,朱棣也清楚地知道,一个皇帝不仅需要有勇气和决心,还需要有智慧和谋略。
朱棣深深地叹了口气,他知道这个决定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不能轻率行事。
他决定再观察一段时间,看看朱高炽和朱高煦在处理政务和与人相处方面的表现,然后再做最后的决定。
【朱棣一生所犯的最大错误就是把黄伟传给了朱高炽,导致后面的皇帝个个短命。
但其实朱棣一直都清楚,老二朱高煦才是最适合的接班人。
朱棣处心积虑要立他为太子,可是直到临死都没能如愿。
在朱棣靖难之时,朱高煦一路斩将夺旗,立下赫赫战功,是当时的第一猛将。
历史上在他这个年纪,战功能与之相比的历史上只有三人,分别是楚霸王项羽,封狼居胥的霍去病,以及唐太宗李世民。
建文二年四月,南军主帅李景隆,率领60万大军北伐与朱棣的二十万燕军,对峙于白沟河。
朱棣被名将瞿能追的连换三马命悬一线,就在这时年仅22岁的额朱高煦率领数千精兵如同天神下凡,打得李景隆全线败退。
这一战是靖难之役的转折点,若非朱高煦的救场,朱棣很有可能被活捉。
同年十二月,燕军亲敌深入,然后被南军包围。
大将张玉牺牲,朱棣也陷入绝境,又是朱高煦赶到,组织燕军残部疯狂反击。
还说出了那句世子多疾,汝当勉之。在这种暗示下朱高煦,深受鼓舞,拼杀,占领浦子口,打开了南京的门户。
朱棣经常夸赞朱高煦,有勇有谋......】
在大明位面的宣德年间,
朱瞻基端坐在龙椅之上,他身着一袭明黄色的龙袍,那华丽的袍服上绣着精美的龙纹,随着他的动作微微起伏,仿佛龙袍上的龙也在游动。
朱瞻基的目光远远地投向天边的天幕,那里的天空一片湛蓝,偶尔有几朵白云飘过,宛如一般。他的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似乎对眼前的一切都感到十分愉悦。
朱瞻基心中暗自思忖:“二叔确实勇猛异常啊,想当年靖难之役,他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只可惜,他最终还是输给了父亲。这其中的缘由,一来是因为那些文官们对他并不喜欢。毕竟,二叔并非嫡长子,在那些文官们眼中,他就如同眼中钉、肉中刺一般,让人难以容忍。”
朱瞻基想到这里,不禁轻轻摇了摇头,继续说道:“其二嘛,便是他的儿子们远不如我。二叔有两个嫡子,长子自幼身体欠佳,而嫡次子却与他形同仇人。如此一来,二叔后继无人,又怎能与我一争高下呢?”
在大唐位面的长安城皇宫里,太极殿上,李世民站在高处,目光凝视着远处的天幕,脸上流露出深深的遗憾之色。他轻轻地摇了摇头,叹息道:“这朱高煦和朕何其相似啊!我们都是老二,都拥有卓越的军功。然而,这朱高煦的性格却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他不仅不听从劝告,而且性情执拗、狂妄自大,对读书也毫无兴趣。”
李世民继续说道:“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被朱棣给彻底坑惨了。朱棣曾经对他说过‘世子多疾,汝当勉之’,这句话给了朱高煦极大的希望,但最后朱棣却完全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无疑是对朱高煦的一种深深的伤害。”
李世民不禁感慨万分,他认为正是由于朱棣的这种做法,才导致了朱高煦三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这种兄弟阋墙的悲剧,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