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落山,月亮升起。
杨峥一行人也没有在城外久留,亲眼目睹了富贵小麦的收割,并且了解了富贵小麦的亩产后,杨峥便与唐清一行人赶在天色彻底暗下来之前回到了庸凉县。
“诸位可以回去了,唐先生留下来便可。”
“遵命。”
其他官员羡慕的看了一眼被独自留下来的唐清,向杨峥见礼后,各自离去。
杨峥则是一边往临时府邸走,一边心神激荡的说道:“唐先生,此次秋收之后,凉州、青州将再无缺粮之忧,幽州、明州的缺粮困境也能得到些许改善,不知是否到了出兵京州的时候?”
杨峥的野心从来都不会止步于四州之地,他的野心从来都是整个天下。
这天下已经乱了太久,百姓也苦了太久,杨峥迫不及待的想要结束这个乱世,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而想要结束这个乱世,京州便是绕不开的一道难题。
自古以来,京州便是九州的中心,历朝历代的王朝,无一不是将国都设在京州,数千年下来,京州早已成了人们心中公认的九州中心。
因此,每当王朝末年之时,占据京州的叛军势力往往更能得到人们的认可,也更加能够吸引有志之士的投效,从而迅速壮大,最终统一九州,建立新的王朝。
杨峥既然有志于一统九州,自然不会无视京州。
事实上,各州的叛军,就没有不想拿下京州的。
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朝廷虽然羸弱不堪,但这并不意味着京州是一个可以被轻易攻破的地方。
京州乃是九州的政治、经济中心,统治九州三百年的夏国朝廷一直奉行“强干弱枝”的国策。
简单来说就是吸另外八州的血供养京州,让京州强大到足以镇压另外八州。
持续了三百年的强干弱枝国策,让京州变得无比富裕,也让身处京城的各大京州世家富的流油,实力之强,远胜于其他八州的世家。
而各州包括杨峥在内的叛军,之所以迟迟不敢出兵幽州,忌惮的正是这些京州世家。
在其他八州造反作乱,因为不触及自身利益的关系,京州世家可以无动于衷。
可一旦入侵京州,那可就触犯到这些京州世家的核心利益了,他们绝对不会坐以待毙,而是全力反击!
这些京州世家存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族中的财富、武力之深厚是难以想象的,一旦他们拧成一股绳奋力反击,即便是白莲教或者杨家军这等势力比较大的反贼都未必能够顶得住。
这就是包括杨峥在内的九州各路叛军虽然觊觎京州,却从不敢对京州动兵的根本原因,说到底还是忌惮京州世家的力量,害怕奋力反击的京州世家会给自家造成较大的损失。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曾经的杨峥势力弱小,自然不敢去碰京州,可如今杨家军已经足够强大了!
年初在打算对幽州用兵之时,杨家军便进行过一次扩军,将原本的20万兵力扩增到了50万!
而且这五十万还是正规军,若是算上预备役以及战时辅助的民夫的话,杨家军的总兵力超过百万之巨!
有着百万大军作为底气的杨峥,根本不惧京州世家的反扑。
所以,此时的杨峥难免有了对京州用兵,早日结束乱世的念头。
然而,对于杨峥的询问,唐清却是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下官认为,如今并不是最佳出兵时机。”
“为何?”
杨峥似乎并不意外唐清的答案,而是认真的进行询问。
唐清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道:“凉王应该清楚,打仗拼的从来都不只是士卒的精锐程度,粮草、兵器、甲胄这些后勤同样是重中之重,凉王麾下的将士固然勇猛,可一旦对京州用兵,凉王需要出动的兵力至少在五十万以上,凉王觉得,青州、凉州、幽州、再加上明州的产出,足以支撑五十万大军长时间作战吗?”
闻言,杨峥不禁陷入了沉思。
四州之地的产出,足够支撑五十万大军长时间作战吗?
这个问题只需要稍稍思考,便能得到答案了。
杨峥看似拥有四个州的地盘,可实际上真正能够有所产出的也就青州一州,凉州的产出仅能够保证自身所需,至于幽州和明州……
这两个州如今就是一片焦土,不仅产出无法满足自身所需,还需要青州和凉州的物资调动过去补贴。
也就是说,杨峥治下的地盘,只有青州一州之地的产出是可以供应大军作战的。
而以一州之地的资源供养五十万大军作战,这显然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想到这里,杨峥脸上闪过一丝郁闷之色,追问道:“即便算上富贵小麦的产出也不够吗?”
“不够!”
唐清摇头道:“富贵小麦亩产虽高,可如今仅有太苍郡和凉山郡两郡在进行种植,仅靠这两郡之地的产出,或许能够解决凉州的缺粮之忧,可绝对无法供应数十万大军作战。”
说到这里,唐清顿了顿,接着说道:“更别说,凉王还需要调动部分收获的富贵小麦,运往幽州和明州,缓解那边的饥荒了。”
“知我者,唐先生也!”
杨峥不禁如此感叹道,作为当初教他识字的人,唐清对他可谓是十分了解了。
唐清知道,他必然不会坐视幽州和明州的饥荒,继而猜出了他打算调动部分粮食前往幽州和明州赈灾的想法。
“那唐先生觉得,本王还需要再等待多久,才能够对京州用兵?”
一番感慨之后,杨峥继续询问道。
“长则一年,短则半年。”
“半年?”
杨峥眼睛一亮,追问道:“只需如此短的时间,本王便可对京州用兵吗?”
“正是!”
唐清重重点头,而后说道:“凉王去过陈家村,应当知晓陈家村有一种名为冰小麦,可在冰天雪地里种植的小麦品种?”
杨峥点头。
见此,唐清继续道:“据下官所知,太苍郡各县早已种植过一次冰小麦,亩产十分喜人,便是在最劣等的田里种植的冰小麦,亩产也能达到一千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