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后,太和殿上。
李云轩端坐龙椅,手中拿着李君泽的奏折,脸上看不出喜怒。杨毅站在文官首位,眼观鼻鼻观心,仿佛对朝堂上的议论充耳不闻。
\"诸卿都看过了太子的奏折。\"李云轩缓缓开口,\"关于新耕法推广和减免赋税一事,还有什么异议吗?\"
大殿内一片寂静。所有目光都偷偷瞄向杨毅,可首辅大人却像入定了一般,纹丝不动。
终于,户部尚书崔元峰出列:\"陛下,臣以为新耕法既已证实有效,自当推广。但减免赋税一事...国库空虚,边关军饷...\"
\"崔大人此言差矣。\"李君泽朗声打断,\"儿臣算过,即使减免三成赋税,因产量大增,国库实际收入仍比往年多出两成。这是详细账目,请父皇过目。\"
太监将账本呈上。李云轩仔细翻阅,微微点头:\"太子算得不错。既如此,减免赋税有何不可?\"
崔元峰额头冒汗,偷眼看向杨毅。这时,杨毅终于动了,他缓步出列,躬身道:\"陛下圣明。老臣只是担心,减免赋税恐成惯例,日后若遇荒年...\"
\"首辅大人多虑了。\"叶明突然开口。作为技术指导,他今日特许上朝。\"新耕法能显着提高抗灾能力。平谷试验田在七月那场旱情中,减产幅度比对照田小四成。\"
杨毅眼中闪过一丝冷光:\"叶公子年纪轻轻,倒是信心十足。\"
\"非是下官自信,而是数据如此。\"叶明不卑不亢,从袖中取出厚厚的记录本,\"这是我爹娘封地中田地每日的详细记录,请陛下御览。\"
当太监将记录本呈上时,朝堂上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那本子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日期、气温、降雨量、秧苗生长情况等数据,还有对照图表,一目了然。
李云轩翻阅片刻,眼中露出赞赏:\"详实有据,很好。\"
他合上本子,看向杨毅,\"杨爱卿还有何疑虑?\"
杨毅深吸一口气:\"老臣只是担心,全面减免恐引发其他州县攀比...\"
\"那就先从试行新耕法的州县开始。\"李云轩一锤定音,\"传旨:凡施行新耕法之州县,本年秋税减免三成。另命户部即刻拟定新耕法推广方案,春耕前要落实到各道州县。\"
\"陛下圣明!\"李君泽率先跪拜。叶明和众官员也随之跪倒,山呼万岁。
杨毅跪在地上,低着头,无人能看到他眼中的寒光。
退朝后,叶明和李君泽并肩走出太和殿。阳光照在两人身上,暖洋洋的。
\"我们赢了第一仗。\"李君泽低声说。
叶明点头,却不见喜色:\"杨毅今日太过安静,不像他的风格。\"
\"无妨。\"李君泽拍拍他的肩,\"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是。\"
第二天,秋阳透过厨房的窗棂,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叶明卷起袖子,站在一张宽大的案板前,周围围着五六个满脸疑惑的厨娘。
案板上摆满了各式食材:新磨的面粉、粗盐、蜂蜜、猪板油,还有各种晒干的野菜和肉块,既然今年丰收了,那他想着能不能把军粮给改一下。
\"三少爷,您真要亲自下厨?\"为首的张厨娘搓着围裙,不安地问道。这位在国公府伺候了二十年的老厨娘,还是头一回见到主子进厨房干活。
叶明拿起一个小木勺,从陶罐里舀出一勺猪油:\"张妈妈,今天咱们不是做饭,是做军粮。\"
\"军粮?\"几个厨娘面面相觑。
叶明笑了笑,从怀中取出一张纸,上面画着几种奇怪的食物形状:\"就是能让边关将士随身携带,不用生火也能吃的干粮。\"
他拿起一块事先准备好的样品——这是他凭着记忆,让粗使丫头按他说的胡乱捏出来的试验品。掰开坚如石块的东西,里面露出粗糙的颗粒。
\"这...这东西能吃?\"年轻的李厨娘忍不住脱口而出,被张厨娘狠狠瞪了一眼。
叶明不以为忤:\"确实难吃,所以需要各位帮忙改良。\"
他指向案板上的原料,\"我们需要做出一种干粮,要能保存三个月不坏,一小块就能顶一顿饭,还要方便携带。\"
厨娘们虽然满腹疑问,但见三少爷神色认真,也只好配合。张厨娘壮着胆子问:\"那...三少爷要我们怎么做?\"
叶明眼睛一亮,从袖中掏出一个小本子和炭笔:\"首先,我们记录每种配方的原料比例和制作步骤。\"
就这样,国公府后厨变成了一个奇特的实验室。叶明将厨娘分成三组,每组试验不同的配方。
第一组做纯面粉压缩饼,第二组尝试加入油脂,第三组则试验掺入干果和肉末。
\"面粉要先炒熟。\"叶明指导着第一组,\"不是完全炒熟,七分熟就行,这样既容易保存,又不会太难消化。\"
厨娘们按照吩咐,将面粉倒入铁锅中,小火慢炒。不一会儿,麦香弥漫了整个厨房。
\"停!现在这个程度正好。\"叶明抓起一把面粉,在指尖搓了搓,\"颜色微黄,有香味但没焦苦味。盛出来晾凉。\"